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實習小組意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小組合作;實踐;意義
維果茨基在“最近發展區”概念中強調:它是由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或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中,所體現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所以,我們的教學過程創造著“最近發展區”,不僅體現在教師的教中,同樣也體現在與能力較強的同伴的合作學習中。通過小組內部的爭論、研討、磋商等方式,從而找到某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因此,我們倡導合作型學習方式,構建小組合作式的班級管理體系,對于學生建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自信心和成功心態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班級管理小組合作模式的操作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團結精神。合作小組的建立促進小組內和小組間的競爭,在壓力下,小組成員齊心協力,發揮自己的特長,形成合力,在總體上促進了班級管理目標的實現,從而使班集體的凝聚力、號召力、團結合作的意識大大增強。其次,促使學生自我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生掌握管理權的同時,自主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群策群力,積極激發自我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最后,塑造學生的成功心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質的競賽、動態的管理、及時的反饋,使學生處于被激勵狀態,經常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強大的自信心。
班級管理小組合作模式的操作實踐如下:
一、科學劃分學習小組
分組的基本原則是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同組異質,即按照學生知識基礎、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分為A、B、C三類,6人形成AA、BB、CC的組內成員結構。A類學生我們稱為特優生,B類學生稱為優秀生,C類學生稱為待優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實現A對A、B對B、C對C的分類合作交流,同時,可以實現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個人都能實現“最近發展區”的學習目標,充分利用了學生間的差異資源。異組同質即分組要盡量保持組際之間的均衡性,有利于組際間的公平競爭和對各組學習活動的評價。
二、選拔和培訓小組長,明確組內成員分工
在構建好學習小組后,要選拔小組長,并對他們進行定期培訓。還要幫助各小組進行合理的人員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和職責。可以規定每組的A1、A2、B2、B3、C1、C3六位學生分別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的作業收發員,各作業收發員要對本小組的本學科所學知識進行“過關”檢查,要檢查別人過關,自己就必須要先過關,無形中就給每個組員都提出了要求。
三、合理安排座位,適時調整坐次
兵練兵、兵教兵、兵強兵是學生合作學習最好的效果。要想達到這種最好的效果,就要注意課桌椅的排列方式。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采取六人小組前三后三的方式,或采用六人小組前后一列的方式,但都要注意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合理搭配,以方便他們互相幫扶。在小組合作學習一段時間后,各小組的發展會出現不平衡,這時就要根據測試成績,平時觀察,了解到的各小組合作狀況,進行及時的人員調整,使之更好地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增強合作能力。
四、動態管理,量化考核
量化考核或評價對于班級管理十分重要。每學期初,可以帶領學生討論制訂《班級管理公約》,按照公約規定,每天對各小組的個人和小組集體表現進行量化打分,由各小組的記錄員負責記錄在案,分數一周一公布,一月一評比。班級公約中,量化計分應該包括多項內容,如完成作業、紀律、衛生、體育等方面都應該確立具體的獎扣分細則。這些分數都會將計入小組量化管理中的“測試”一項中。年級統考,個人的成績上升或下降位次都有獎扣分,小組成員的總平均分上升或下降位次,也都應該有獎扣分。
五、班級評價,重在激勵
沒有獎罰的分數量化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利用好量化分數表彰先進和懲罰后進。例如,小組成員定期開展互評活動,互相找出其他伙伴的優點、缺點,并由小組長進行點評,找出本組好的典型在全班進行交流,并被授予“進步之星”“紀律之星”“衛生之星”等稱號,適當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二是在每月最后一周的班會課上評選出優秀小組長,優秀學習小組和優秀學習標兵,根據評選標準選出先進個人和先進小組。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進行獎勵。三是小組量化總分倒數第一的小組成員每人買五元的文具,在下一周的班會課上,親自送給量化總分第一的小組成員。
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種服務,面對這一群單純而又有思想的青少年學生,班主任要時時處處為學生的發展著想,班級小組管理也應隨著學生的發展而不斷改進和完善,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規,不能推陳出新,這種管理制度也必然會不適應學生和班級發展的需要。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模式組建
1.分組
農村初中班額大、人數多,可7~8人一組,每班10組左右。每一組組內的人員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加以搭配,讓他們在合作的過程中既能各展其長,又能互補其短,真正達到合作的目的。
2.合作意識的培養
組內成員分工只是其主要職責,而不是各行其是,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如在資料收集中每個成員都是收集者,在辯論時每個成員都是辯手,既要互相充實資料,還要攜手“作戰”,以團體的實力戰勝對手。
3.合作方式引導
校內小組合作學習有課堂探討和課外活動型,這是農村初中語文學習最突出而主要的學習模式;隨著社會傳媒條件的日益改善,校外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節假日開展,可以通過建立班級和小組電話群、QQ群開展學習,互相解決語文學習中的疑難點、作業問題等,本人既是以組員也是以群主的身份加入到這個學習中,
實現我班語文學習的“遠程管理”。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設計
合作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旨在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
合作學習的任務設計是影響其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任務時,必須認真分析,仔細考慮,精心設計。
例如:《桃花源記》教學的小組討論可以給各組分配以下任務:
①陶淵明的生平、詩文及思想
②《桃花源記》景物(桃、竹、桑、良田、美池等)的文化含義
③桃花源人和漁人的形象分析
……
通過小組學習活動整理出來的研究資料被分享并向全班同學介紹。在小組學習活動的基礎上以評價、解答方式完成《桃花源記》的教學。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強調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互助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學習的評價內容不僅包括任務的達成情況,還包括學生的參與態度、合作意識等。從評價的主體來看,主要有組員自評、組員互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教學中可靈活運用。
合作學習給教師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教學空間,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要當好“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精心設計組織小組活動并不斷進行總結和反思,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俏.合作學習的研究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課程?教材?教法,2003(6).
明確組件的需求和限制后,可以進行組件的頂層設計——建立域模型。域模型要確定系統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性對象。這個階段,不關注組件內部細節,只關注組件與其他部件的交互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抽象[1]。經過前面的需求分析,不難得出圖2設計:
2優化域模型
軟件設計的一條公認的準則是追求軟件模塊的“高內聚,低耦合”。換句話來表述更容易理解:模塊設計追求清晰的概念,單一的功能[2]。考慮到我們仿真系統的支撐網絡是以太網(平臺支持以太網、互聯網、反射內存網等),可以設計一個通用的從設備引擎類派生,完成與平臺的交互任務,利用以太網通信完成與GPS設備的交互。如此一來,設備引擎類也實現了重用。(圖3)
3詳細設計
限于篇幅,不可能展現詳細設計的全過程。在此階段,如果將對象模型劃分成靜態模型(實體模型)和動態模型[2],將有助于產生良好的設計。靜態模型負責保存信息,不具有行為能力。動態模型負責按照一定的規律改變靜態模型中信息的狀態。這樣劃分有三個優點:第一:靜態模型有利于信息交換;第二:對象職責清晰。第三:靜態模型的實現更靈活。在本例中,發送給GPS設備的命令、GPS設備返回的狀態和位置數據以及組件和訂購的屬性都屬于靜態模型。以太網通信、GPS引擎、設備引擎、命令發生器、數據解析器等屬于動態模型。(圖4)
4實現的要點
組件采用面向對象設計方法,編程工具為VisualC++編程語言和MFC類庫。MFC類庫提供了Windows程序的一種實現框架和豐富的編程資源,也施加了許多約束。我在框架的約束下進一步優化了設計,試舉兩例:合理利用消息傳遞隱藏GPS引擎類的實現細節。為了最大限度的重用以太網通信,不應在以太網通信的代碼實現中涉及GPS引擎類的實現細節。理想情況下,以太網通信應該不知道它在為哪種特定的組件做。因此,不在以太網通信的實現中直接調用GPS引擎的操作函數,轉而采用消息傳遞。當從網絡收到GPS數據和狀態時,有相應的消息從以太網通信發送給GPS引擎,后者響應這些消息以完成更新屬性、數據解析等工作。通信無需知道GPS引擎的消息響應函數以及具體的處理過程。如果今后GPS組件需要修改時,通信的代碼可以保持不變。仔細考慮指針類型。C和C++語言編程中由于指針使用不當引發的各種程序問題數不勝數,因此需要仔細考慮指針的使用。以太網通信類需要在不同的組件中重用,直接在以太網通信類中包含GPS引擎類的指針是不合適的,取而代之是包含一個CWnd類的指針。在運行時,該指針指向GPS引擎類的對象實例,這樣的做法限制了在以太網通信類中使用指針調用GPS引擎類的操作函數,盡量減少了以太網通信與GPS引擎類的耦合。相反,GPS引擎類只在GPS組件中使用,因此可以在GPS引擎類的實現中直接包含以太網通信類的指針,以方便直接調用以太網通信的接口函數。
5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