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村醫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農村基層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概況
河北省目前有鄉鎮衛生院1960個,鄉鎮衛生院床位數58777張,平均每千農業人口1.18張(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16張),鄉鎮衛生院住院人數為155.4萬人,病床使用率為55.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8.1%)。河北省目前有村委會48969個,村衛生室65375個,設衛生室的村占總村數100%。河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年診療人次為24484.6萬人次,其中鄉鎮衛生院為3756.2萬人次,占15.34%,村衛生室16494.3萬人次,占67.37%。在農村基層就診患者中,高脂血癥、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感冒、胃腸炎的患病率較高。
1.2農村基層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醫療技術人員概況
河北省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總數為85639人(其中鄉村醫生82527人,衛生員3112人),平均每村村衛生室人員為2.13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29人),平均每千農業人口村衛生室人員為2.09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53人)。河北省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占25.2%(每院平均5.2人),執業助理醫師占24.1%(每院平均5.0人),注冊護士占10.6%(每院平均2.2人),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占5.1%(每院平均1.1人),見習醫師占4.6%(每院平均1.0人);具有本科學歷人員占4.4%(每院平均不足1人),大專占27.8%(每院平均5.8人),中專占50.2%(每院平均10.5人),無學歷人員分占5.2%(每院平均1.1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占不足1%(每院平均不足1人),中級職稱占8.5%(每院平均1.8人),初級職稱占59.5%(每院平均12.4人);25歲以下人員占7.0%(每院平均1.5人)、26~45歲占67.6%(每院平均14.1人),46~55歲占13.2%(每院平均2.8人),56~60歲占4.0%(每院平均不足1人),60歲以上的人員占1.0%(每院平均不足1人)[1]。從河北省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現狀可以看出,農村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學歷及職稱偏低,衛生技術人員機構不合理,缺乏實用和高層次人才。
2河北省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發展對策
2.1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訓
調整醫療、護理、預防保健、管理人員結構,滿足服務職能;加強農村衛生人員知識培訓,普及基本專業技術,建立衛生專業人員崗位培訓制度,鞏固和更新醫療衛生知識,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立逐級進修學習制度,鄉鎮衛生院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到上級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臨床進修和短期培訓,有計劃地選派中心衛生院業務骨干到市級培訓基地進修學習;鄉村醫生每年接受鄉鎮衛生院的免費培訓和業務指導;繼續開展鄉村醫生中專學歷教育,鼓勵在職人員通過自學考試和職業教育,提高專業學歷水平,改善農村衛生人才結構,滿足農民群眾健康需求。
2.2提高農村基層醫療技術人員待遇
由于待遇低、基礎設施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基層衛生院普遍存在著技術人員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的特點,影響了鄉鎮衛生院整體的技術水平和發展。因此,一方面應加快基礎設施和硬件建設,為衛生技術人才創造可以施展才華的平臺;另一方面,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工資及獎懲制度和激勵機制,提高廣大醫療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3加強衛生管理人才培養
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公開招聘作風好、懂技術、善管理、有工作熱情、具有中級及以上衛生專業技術資格的優秀人才擔任衛生院長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干部;建立基層衛生管理干部崗位培訓制度,提高基層衛生管理人員依法行政、科學決策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有計劃地選撥、選派有管理才能的后備干部,到市、縣區醫療衛生機構掛職鍛煉,提高綜合管理能力;逐步建立衛生管理干部持證上崗制度。
2.4加強基層衛生人才培訓基地建設
充分發揮市直、縣區醫療衛生單位的技術優勢,加強培訓基地的規范化建設,加強基地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基層衛生人員的培訓能力,形成以市直、縣區帶鄉鎮、鄉鎮帶村所的逐級培訓網絡,加大對農村中心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2.5加強面向農村基層的全科醫生人才培養
農業精細化、精細化水平滯后,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有效轉變,特別是以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為主的我國廣大農村,農業生產機械化資源投入不夠,再加上了我國土地的多樣化,丘陵化,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業精細化作用的難度,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半機械化、半手工勞動的生產還在我國的很多地方存在,據對我國農業機械的投入進行統計分析,我國的耕地擁有農機動力僅有30多kW,農村勞動力擁有的農機動力還不足2kW;3在農業科技投入及生產支撐上,我國的農業科技貢獻率還不足40%,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研制和使用率嚴重低于其他發達國家,在農業科技推廣的嚴重不足的基礎上,對農業相關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更是少之又少,為我國農業的科學、高產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日益加重,據我國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在農藥化肥的使用上,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的使用水平,對農業土壤污染增加了土壤的流失,對水體的污染也嚴重影響到了地下水資源和大氣,對人和畜禽的健康都造成了直接的威脅,同時,生活垃圾、秸稈處理等對農業生態平衡造了嚴重的影響。
開展農村清潔生產的必要性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循環農業經濟意識的薄弱,對農業的可持續生產模式的認識不夠,在農業生產上重數量而輕質量,對資源的利用過分強調單次利用,而忽視了循環經濟的合理應用和有效利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我國水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世界的難題,而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上,對水資源的利用卻仍然停留在單純的澆灌上,無法實現對水資源的循環復用和有效利用,再加上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很多地區缺水問題嚴重,造成了糧食產量的下滑和人蓄飲水困難;二是由于耕地資源與人口增長比例懸殊,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再加上土地沙漠化、鹽堿化程度逐年增加,更加加劇了我國人均土地擁有量,在土地的耕種上,重用輕養,對農作物秸稈通常采用焚燒,不僅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同時也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土地資源的流失以及土壤肥力的降低,已經成為我國農村建設和生產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阻礙,更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農村資源的供需平衡;三是農村能源在利用上仍以煤炭和薪材為主,從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開發利用方式來講,對農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直接影響,現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比如太陽能技術、風力資源的利用、秸稈氣化技術等,由于技術工藝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生產規模上因成本相對較高而難以實現普遍推廣,進一步增加了資源結構的不合理,以致出現地區性的資源短缺、資源浪費、生態失衡的惡性循環。
推動農村清潔生產的思路和原則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結合農村的生產實際,探索一條從循環經濟中來實現農業生態和諧發展的思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環境和資源要做到和諧發展,現代工業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對資源的消耗和利用無形中將壓力轉移給了廣大的農村,一方面給加大了對農村所提供的物資流、能源流的需求量,致使農村可利用的資源出現銳減,另一方面,工業污染又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而生態環境的轉變又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致使農民的農業成本的增加,農民增收空間的縮小,嚴重抑制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為此,改善農村環境與資源的矛盾,必須解決農村經濟中現存的問題;2注重農村資源和環境的統籌兼顧,在農村資源的開發和生態環境的維護上,既要注重人與生態的和諧共生,也要兼顧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和諧相處,既要將文明和物質進行協調,也要將物質和能量進行統籌協調,也就是要在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的過程中,充分尊重人類和生態的和諧發展,切忌將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建立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犧牲上;3注重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提高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資源的過度浪費,環境的不斷破壞,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不合理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作為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日益受到廣泛的關注,為此,加快對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由對資源的依賴性轉向資源的科技型,實現對農村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轉變單一的農村經營服務方式為統一的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型,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文明和提高;4推動農村公共管理服務,強化政府的職能作用。政府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倡導者和引導者,要加大對公共管理部門的服務職能的轉變,多渠道、多方面、多元化的促進政府服務型工作力度的落實,將農村清潔生產、農業循環經濟進行有機結合,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安徽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策
一、引言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指農村剩余勞動力從鄉村向城鎮的空間轉移和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過程。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量約為1.47~1.61億之間。一方面,從勞動力供給的角度看,隨著農業要素投入增加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村人力資本素質的逐漸攀升,由傳統農業本身所排斥出的勞動力也將會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從勞動力的需求來看,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物質要素的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對高素質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從而造成了對傳統勞動力資源需求的降低。安徽省作為一個農業勞動力輸出大省,在勞動力的轉移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也成為我省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切實的解決這些問題對于我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安徽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一)轉移規模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安徽省的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對剩余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也不斷地增加,促使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規模大幅度提高。安徽省統計年鑒顯示,2008年安徽省跨省超過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數為954萬,占戶籍人口達到14.1%。從表一可以看出:向省外流動人口數的規模總體呈現遞增趨勢,2008年跨省流動人口數比2000年(433萬)多出521萬人,其中最高年份為1005萬人。
(二)轉移勞動力年輕化,知識化水平較低
從年齡構成看,全省農村勞動力資源中,20歲及以下337.5萬人,所占比例13.8%;21~30歲357.4萬人,比例為14.6 %;31~40歲600.0萬人,占24.5%;41~50歲452.9萬人,比例為18.5%;51歲以上700.7萬人,占28.6%。農村勞動力資源人口主要集中在31歲以上,比重達到71.6%。如下圖一所示:
從文化程度構成看,全省農村勞動力資源中,文盲322.0萬人,所占比例為13.1%;小學文化程度799.7萬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1098.9萬人,比例為44.9%;高中文化程度200.7萬人,占8.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27.3萬人,比例1.1%。勞動力資源人口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學和初中為主。
三、安徽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一)就業范圍狹小,本地轉移不足
2008年,在省內轉移勞動力占28%,比上年下降5.7個百分點;戶均為0.23人,比上年減少0.04人。其中,省內轉移勞動力中除轉移在省內各市轄區的比重有所上升外,在縣內轉移的卻出現大幅度下降。2008年,在縣內轉移的戶均約為0.13人,比上年減少0.05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5.5%下降為55.9%,下降9.4個百分點。安徽省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本地轉移規模在降低,外省轉移趨勢在上升,而且轉移出去的大都為青壯年勞動力,省內整體經濟的發展業離不開農村經濟,從這個角度講,這將不利于我省農村經濟和整個省區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轉移組織化程度低,轉移難度加大
我省農民外出務工,基本上是依靠親戚朋友的介紹或指引,大多是一種自發、無序、零散的狀態,政府引導少,沒有形成有組織的、大規模的勞動力有序轉移狀態。
農村勞動力由于其自身條件的不足,是一種弱勢群體,在轉移過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轉移難度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成本制約。農村勞動力從一個部門向另一個部門轉移通常伴隨著各種成本的發生。②制度成本。主要包括現行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農業勞動力轉移。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快我省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對于我省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綜合把握。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速度,促進區內轉移力度
新形勢下,金融危機沖擊著世界各國的經濟,對于傳統產業的沖擊力度尤為明顯,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我們要注重發展特色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促進農村二、三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積極發展農村基礎業,提升農村專業化分工水平,以期拓展本地和農村承載就業的領域和空間,根本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出路。
(二)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完善勞動力轉移環境
首先,要大力發展勞務中介的作用,加強勞動力市場的網絡信息化建設,促進勞動力市場供需信息的完善,讓農民及時了解、掌握就業信息,引導勞動力有序轉移。其次要在各主要勞動力輸入地建立農村勞動力信息需求庫,健全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傳播、監控系統,使農民及時掌握就業信息;再次在各主要勞動力輸出地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完善有關的收集、傳遞手段,使需求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勞動力,從而做好輸入地與輸出地的供需對接。
參考文獻:
[1]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