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私營經濟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當代紹興民營企業的成長呈現出現代企業集群化發展的特征。紹興形成了以紡織印染、黃酒生產、機械制造、化工原料、醫藥產品、廚電產品、銅加工以及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區域化民營企業產業集群。2008年全年全市38個塊狀經濟有企業5.64萬家,職工76.87萬人,總資產2502.46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有11個,同比增加2個。其中:紹興縣的紡織業塊狀經濟1092億元和紡絲業塊狀經濟105億元,諸暨市的五金制造業塊狀經濟455億元、襪業塊狀經濟331億元、織造業塊狀經濟261億元、鋁塑管材塊狀經濟213億元和珍珠業塊狀經濟166億元,上虞市化工塊狀經濟140億元,新昌縣軸承業塊狀經濟130億元,嵊州市領帶塊狀經濟143億元、機電塊狀經濟109億元。改革開放以來嵊州逐步形成了領帶服裝、電器廚具、機械電子三大主導企業。全市現有領帶服裝生產企業170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50億元;電器廚具生產企業50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機械電機企業1000多家,年銷售收入90億元。嵊州先后被命名為“21世紀國際性領帶都市”“中國絲針織服裝生產基地”“中國最具影響力紡織之都”“中國廚具之都”“中國電聲零件之都”和“中國小功率電機生產基地”。大唐襪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歷經創業、茁壯成長、迅速提升三個發展階段,形成了集襪業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輕紡原料市場、勞動力市場、襪業機械及配件市場、聯托運市場、襪子銷售市場等五大市場于一體的發展格局,構成了紡絲、回彈、織襪、繡花和染整等前后道配套的專業分工協作、產業集聚度高的產業體系。是全球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浙江省21世紀最具成長性的十大國際性產業集聚區之一,舉世聞名的“國際襪都”。1980年,山下湖有近400戶農戶大膽從外地引進技術,開始小規模人工養蚌育珠。80年代初普及到山下湖全鎮95%以上的農戶,年產珍珠達20多噸。1983年后,珍珠繁育、養殖、加工一條龍逐漸形成。1996年后,珍珠養殖逐步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之路。到2008年,諸暨山下湖鎮淡水珍珠養殖面積突破40萬畝,年產量占世界淡水珍珠總產量的70%、全國總產量的80%。
店口五金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店口銅加工產業開始興盛發展。90年代初,隨著中國南方五金城的建成,店口實現了由鎮到城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全鎮擁有工業企業4018家,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企業100多家,超億元企業21家,上市企業2家,海亮和盾安分別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和制造業500強。紹興市是建筑大市,多年來,建筑業產值、利稅和創省部級以上優質工程等指標保持全國地級市首位。十以來,我市建筑企業飛速發展,高資質企業不斷增加。大型骨干企業生產規模、市場份額增長較快,其競爭優勢得到進一步加強。至2010年年底,紹興全市從事建筑業的民營企業有780家,其中包括17家特級企業,113家一級企業。全市建筑業總產值3243.16億元(含建筑企業在外地的施工產值)。據紹興市基本單位名錄統計資料顯示,截止2012年底,注冊地在紹興的1683家建筑業法人單位,共有從業人員127.1萬人。諸暨市環保裝備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2001年11月,諸暨環保裝備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正式在牌頭鎮建立,2002年12月,被命名為“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基地”,2006年,由菲達集團牽頭,浙江大學、省環保產業協會等共同參與建立省環保裝備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基地累計有省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1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已基本形成產品生產、技術開發、工程設計與咨詢服務相配套的產業體系。十一五以來紹興民營企業成為推動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盾安集團、精功集團、臥龍集團、萬豐奧特集團以技術研發為核心,以資本運作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推進高新制造業的升級發展。新昌制藥廠與新和成作為紹興民營制藥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力量,推動企業產能擴大與產品研發走在國內制藥行業前列。在節能環保領域,作為上市公司的菲達集團也在資本市場上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第三產業發展異軍突起,重點商貿項目推介會紅火開展,各種節會活動規模逐年擴大,服務業迅速發展。截止2010年紹興地區396個商品交易市場實現商品交易額1767.06億元,其中有42個成交額超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5個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超過100億元。中國輕紡城在2010年的交易額達438.64億元。
二、紹興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的興起與發展
紹興地區民營企業上市的上市過程開端于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的改制。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改制過程當中,紹興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其中,一些企業實現了借殼上市、借船出海。1997年,紹興輕紡城成為全國現代企業改制的試點企業。同年紹興著名的制藥企業震元堂與黃酒名企古越龍山成功進入中國資本市場。2000年以來,紹興民營企業特別是楊汛橋地區的企業,積極拓展國內外資本市場。浙江玻璃、寶業集團等實現在香港主板上市。2004年底,紹興板塊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異軍突起,臥龍科技、菲達環保、浙江龍盛成功成為上市企業。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塊的開設為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環境、京新藥業和三花股份開辟了走向資本市場的通路。2008年紹興地區的民營企業上市公司數目與市值在浙江省各個地級市中居首位,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二位。中國資本市場上紹興民營企業表現活躍,并購重組活動頻繁。2010年紹興上市公司數目發展到41家,包含11家境外上市公司。2011年底,紹興共有上市公司49家,全年上市公司融資額90.86億元,其中新增的7家上市公司首發融資額為51.43億元。2012年資本市場上紹興板塊上市公司達52家,紹興成為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三的資本強市。2012年紹興板塊上市公司在紹興規模以上企業中貢獻了20%的凈利潤和38%的地方稅收,成為區域民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當代紹興人經濟發展經驗與特征
發展虛擬經濟的效應分析
(一)發展虛擬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形成虛假繁榮,于是經濟就像泡沫一樣膨脹,最終結果是泡沫破裂,發生傳遞性強、破壞力大的金融危機。虛擬經濟的過度增長,會導致財政風險,這是因為舊產業的衰退和新產業的不能及時形成會造成兩種后果:一方面經濟增長放慢或中斷,會使財政收入銳減;另一方面是不能實現充分就業,陡然增加財政支出,擴大赤字,迫使經濟發展陷入困境。四是釀成政治動蕩。虛擬經濟過度增長客觀上要求重新分配國民收入,而眾多投機商的加盟,勢必會加劇貧富兩極分化,由此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并釀成政治動蕩。
(二)發展虛擬經濟對推動中國經濟的積極作用
虛擬經濟通過各種金融工具,可增加投資者的吸引力。近幾年,中國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擴張政府投資之后,民間投資并未跟進,投資需求不足主要表現為民間投資增速不斷下滑;同時在降息等擴大內需的政策出臺之后,不僅社會儲蓄傾向并未減弱,貸款需求不足反而有增強的趨勢,銀行存貸差急劇增大。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措施是大力發展虛擬經濟,將間接投資轉化為直接投資,培育民間資本。主要是擴張股票市場,開始規模性地嘗試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發展地方產權交易市場等。
中國經濟曾出現過通貨萎縮,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物價下跌,信用緊縮。其貨幣方面的原因在于貨幣化和虛擬經濟的發展對貨幣的需求日益增大,貨幣供給量卻由于信用的緊縮而偏小,結果人們貨幣支付能力不足,供給相對過剩,導致經濟衰退。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發展虛擬經濟,考慮活躍資本市場和短期融資市場發展的需要,加大貨幣供給量,將貨幣供給量的控制目標主要放在流動性最強的貨幣上,同時發展股市和債市,使之與增大貨幣供給量同步。
在發達的金融市場條件下,虛擬資本是趨利流動的,其虛擬資本的載體有價證券,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夠借助現代信息、通訊金融等條件,非常靈敏地由效率低的領域向效益高的領域運動,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實現這種“虛擬性”產權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間的轉移,按效率最大化原則不斷重新分配和組合,進一步實現了存量資本在實體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再優化配置,從總體上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效率。
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圍內經濟的市場化、開放化,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發展虛擬經濟,提高資本市場的吸引力,有利于我們獲得更多的國內資本要素,支持現代化基礎建設和高科技領域發展,有利于融資者在世界范圍內選擇成本最低的資本,選擇利潤最豐厚的項目,實現全球范圍內各種資源的最佳投資組合。
對在中國適度發展虛擬經濟的幾點建議
1.要有正確的金融發展戰略。金融適度發展是虛擬經濟適度發展的先決條件,否則最終會產生泡沫經濟,我們一方面要制定循序漸進、依托實物經濟發展的金融發展戰略,同時,結合本國國情,制定科學的調控措施,避免出臺激進的金融改革政策;另一方面必須提高金融資產質量,減少經濟增長中水分的“虛幻”性增長,減少引發金融風險的隱患。為此,一是實施制度創新,適度推動金融工具的發展和應用;二是進一步解決金融部門所有者缺位和內部個人控制問題,建立利益與風險、權利與責任相對稱的現融資體制;三是在全社會進行信用觀念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遵法守信環境;四是保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基本匹配,防止泡沫經濟的形成。
2.要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發展虛擬經濟應與產業結構調整相協調。一是在產業選擇上以高新技術產業,高增長產業、有發展優勢產業和經濟支柱產業為對象,為其提供虛擬化支持;二是加快區域產業調整,為產業轉換與區域性專業化分工提供轉換空間和依托;三是產業調整、制度安排與產業政策制定必須符合國情,警惕和防范虛擬經濟可能帶來的危害與沖擊。國家可以綜合考慮利用稅收、財政貼息、政府采購等政策,通過金融租賃公司,更有效地支持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穩定、持續發展。
3.建立信貸風險預警機制。一是加強企業貸款風險監測,加強貸款風險預警的責任,要建立健全貸款企業改制過程中經營管理資金使用情況報告制度以及時發現潛在風險。二是針對不同的風險類型,采取不同措施及時處理預警的風險,一般預警的貸款風險來自企業改制中貸款債權未落實帶來的風險和企業生產經營中潛在風險帶來的風險。對企業改制可能危及貸款安全的,應堅持債隨資產走的原則;對因生產經營問題而預警的風險,應對企業生產運營情況、產品銷售情況、企業發展前景進行及時分析和預測,對產品銷路窄、經營狀況愈下的企業,應及時采取催收的辦法,若催收無效的,應盯緊企業的有效資產,然后通過法律的手段清收貸款。
關鍵詞:期貨經紀公司綜合實力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
我國期貨經紀業的發展晚于期貨交易所,其歷史不過12年,在這短短的發展歷程中,期貨經紀業經歷了兩次治理整頓,從1999年開始,逐漸走向了比較規范的運行軌跡。目前,關于期貨經紀公司的綜合實力的排名方法有兩種:中國期貨業協會根據每年的交易額與交易量的排名,這個排名基本反映了期貨公司的經營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然而這兩個指標并不能反映出一個公司的綜合經營效益和經營能力。證監會期貨部的“期貨公司財務情況分析報告”(內部),僅供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內部衡量期貨公司的整體財務狀況,其對于市場發展和掌控期貨公司的財務指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不是期貨公司綜合實力的排名,因此,對于期貨公司競爭實力沒有多少參考意義。
在期貨經紀公司的分類上,有的學者從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劃分,認為我國期貨經紀公司呈現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發展型:經營正常,主業突出,處于盈利狀態,員工30人以上,在所在地區和一、兩家交易所中影響較大,2000年和2001年量一般在300億元以上,已形成一定品牌效應和良好商譽。估計有30家左右,不足全國期貨公司總數的20%。
第二層次是維持型:經營尚屬正常,主業一般化,處于半虧損狀態,但有一定的專業化和特色,在某家交易所和某個品種有一定影響,它們是現階段期貨公司的主流群體,估計有60-80家左右,近兩年年量在50-300億元之間。
第三層次是觀望型:經營不正常,期貨主業規模平均年低于50億元,員工在15人之下,期貨主業全面虧損,收入主要靠副業或由資本金維持。
這種劃分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近年來中國期貨經濟公司的經營現狀,但是局限性是很明顯的,劃分的依據不夠全面和充分。
本文將利用2002年我國的185家期貨經紀公司的數據來對期貨經紀公司的經營實力做一經驗研究,數據的處理是利用SAS軟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本文力求比較全面地反映期貨公司的競爭特點,通過期貨公司之間的排名,充分認識整個行業的總體水平,以利于整個期貨經紀行業的良性競爭和各公司的長遠發展。
鑒于原始數據過于龐大,本文就不列出。變量的設定如下:x1為注冊資本,x2為資產總額,x3為凈資產額,x4為債務權益比率,x5為營運資金,x6為客戶保證金余額,x7為手續費凈收入,x8為利潤總額,x9為交易額,x10為損失準備金余額,x11為員工人數。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一種可以將彼此相關的多項經濟效益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統計分析方法,這少數幾個綜合指標既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原有指標的信息量,又能做到彼此互不相關。
運用SAS軟件對2002年中國185家期貨經紀公司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其結果見表1、表2。從表1中可以看出,前四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達到88.08%,因此,我們以后的分析只需選取四個主成分。
根據表2的特征向量所示,在第一主成分中,x2——資產總額,x6——客戶保證金余額,x7——手續費凈收入,x9——交易額的相關系數比較大,且這些相關系數都為正,而這些指標基本上反映了一個公司的經營能力,因此,可以認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公司的綜合經營能力。在第二主成分中,x1——注冊資本,x3——凈資產額,x4——債務權益比率,x5——營運資金的相關系數的絕對值比較大,其中x1、x3和x5的系數還為負,這主要表明了注冊資本、凈資產額、營運資金與債務權益比率的對比關系,也就是說,注冊資本越高,凈資產額越高,營運資金越大,債務權益比率越低,公司所需外部資金支持就越小,本公司的資金實力就越強,因此,第二主成分可以認為代表了公司的資金實力。在第三主成分中,x10——損失準備金余額的系數最大,而且損失準備金余額反映了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也就是說,損失準備金余額越小,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越強。因此,第三主成分反映了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第四主成分中的的系數最大,因此,第四主成分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經過以上步驟,我們利用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得分(本文未于列出)計算了各個期貨經紀公司的經營實力的總得分,按照總得分對185家公司進行排序,其中前30家公司的結果見表3,排序是以遞減的方式排列的。這個排名基本反映了中國期貨經紀公司的真正實力。而且這個排名與以交易額或交易量為指標進行的排名有著很大的差別。例如,在2002年,交易額排名前10位的公司為深圳中期、建證期貨、長城偉業、深圳實達、河南格林、經易期貨、上海金鵬、浙江永安、黑龍江北亞和上海中期,而在本排名中,這些公司的名次分別為第7、第12、第14、第3、第6、第21、第8、第9、第25、第11。其原因便在于我國期貨經紀公司進行的是同質化競爭,成交金額的大小與期貨公司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能力的相關性并不強,因此,這也從一側面反映了以成交金額排名來評價期貨公司的實力大小不是很科學。
聚類分析
聚類判別法是統計分組的一種方法,它的作用在于將社會經濟現象總體按照統計研究的目的區分為性質不同的各個組成部分。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看出總體分布的特征,在聚類判別過程中可反映各組內差異程度。通過前面的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三主成分的各自得分,據此再采用聚類分析,附表略。
中糧期貨、北京中期、江蘇期望成為與其他公司不同的類別。中糧期貨雖然在注冊資本、總資產、銷售額等方面不太突出,但其利潤額卻是名列榜首,笑傲群雄,因此,它屬于高盈利類。而北京中期由于在注冊資本、總資產、凈資產等“硬”方面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因此,它屬于資金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類。而江蘇期望則因損失準備金余額最大,成為另類。第二類的經紀公司都是成交額比較大、市場占有率高的那些公司,它們屬于核心業務能力強的一類。剩余的經紀公司被歸為第一類,經營效益一般。
參考文獻:
1.錢爭鳴,陳偉彥.我國工業經濟效益指標評價與主成分分析的實證研究.統計研究,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