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審計心理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觀察指標實驗室檢查:在整個醫治過程中在2、4、8、12周的周末對所有患者進行抽血來檢測ALT和AST。B超檢查:在醫治前后進行B超檢查,察看其肝臟的變化情況。不良反應觀察:醫治過程中采用作用量表來評估相關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
1.2療效判斷標準痊愈:肝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肝功能與醫治之前對比變好,并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與進藥之前相比該器官的功能無明顯的改善。總有效率為痊愈與好轉兩項之和。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軟件分析資料。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資料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間療效比較治療后,甘利欣膠囊組總有效率為94.6%,護肝片組總有效率為50.0%。甘利欣膠囊組的總有效率高于護肝片組(P<0.05,見表1)。
2.2血清生化酶學指標變化對照2組患者治療前ALT和AST兩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藥物治療之后,甘利欣膠囊組的兩指標下降程度皆比護肝片組更加顯著,從第4周開始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2組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甘利欣膠囊組中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癥狀是嘔吐、頭痛,但程度比較輕,經過一段時間患者自行緩解;護肝片組中有2例出現了不良反應,癥狀是嘔吐、食欲缺乏、頭痛,同樣未作特殊處理。2組不良發生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抗精神病藥廣泛應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躁狂發作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由于得有精神障礙的患者一般都要進行長期的服藥,這就會對藥物代謝的重要部位肝臟產生一定的傷害,該類藥物往往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肝損傷。肝損害的機制一般認為是由于藥物對肝細胞產生了毒性作用或者是肝臟對藥物產生了變態反應造成的。一般采用減小藥量、增服保護肝臟的藥物或者換藥的手段來醫治肝損傷。據報道抗精神病藥物引起肝損害,以氯丙嗪為多,主要引起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少數人發生黃疸。
1.1評價指標入組時對患者家屬采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由患者家屬自填,采用無記名問卷方式,要求陪護家屬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獨立評定,當場填寫當場收回,總計發放70份,回收有效率100%。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在患者入院后3天內對其家屬進行第1次評定,第2次評定是在實施護理干預2周后進行。問卷內容:①自制的一般資料問卷調查,包括受試者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陪護家屬與患者的關系、對患者病情了解的程度、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家屬的各種心理狀態等項目。②應用SAS、SDS量表各由20個項目,將20個項目的各項得分相加得總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得到標準分,用于評定受試者有無焦慮或抑郁以及焦慮和抑郁的程度。評分標準為4級,≤40分為無焦慮、41分~59分為輕度、60分~79分為中度、≥80分為重度。受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并標明產生負性心理的相關因素,統計各項例數及百分比。
1.2統計學方法將干預前后調查所得數據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干預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前后患者家屬SAS及SDS評分比較(表1)。
2.2家屬產生負性心理的相關因素排序(表2)
3討論
上述評定結果顯示:綜合干預后患者家屬的SAS、SDS評分較干預前有明顯降低且有非常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1)。影響患者家屬產生負性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精神衛生知識缺乏;患者的病態表現;陌生的住院環境等共6項,針對患者家屬產生負性心理的不同原因實施相應的心理干預后,其焦慮、抑郁表現明顯下降,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通過實施心理干預,制定詳細的護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因此,護士應重視家庭、社會因素對患者的影響,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4],同時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力度,普及精神衛生知識,使社會能給予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關愛,鼓勵患者家屬在面對可能獲得的社會支持時,積極爭取,勇敢接納,以提高社會支持的利用度。通過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為患者家屬普及了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使其掌握了對精神病患者相應的應對方式,增強了家屬幫助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有效降低了患者家屬的心理緊張,減少了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發生。
4小結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娛樂治療,娛樂治療的方式主要為下棋、打牌,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心理療法進行治療,具體步驟如下。
1.1針對精神分裂患者,在進行娛樂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并進行一些適當的輔的治療,例如認知康復、家庭治療等,在使患者獲得一些認知行為的同時,逐漸減輕患者的精神病癥狀。
1.2采用心理教育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心理教育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同時加強人際關系和家庭的治療,有效的降低了疾病的復發率,緩解了患者的緊張情緒,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藥物治療采用臨床上使用較為廣泛的利培酮和奧氮平,一日兩次,一次0.35mg。這兩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的癥狀有著非常好的療效,且鎮靜作用較弱,椎體外系反應較少。
1.3放松治療。對于精神病患者來說,放松治療有著積極作用。精神病患者的精神處在一個不穩定的狀態,稍微出現一點差錯對患者的健康會產生巨大影響。放松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舒緩患者的情緒。具體操作為讓精神病患者以輕松的方式坐下來,同時將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上,通過這種方式來減輕患者的緊張心理。同時進行深呼吸訓練,上手平伸,每天進行10分鐘的深呼吸訓練,護理人員要在患者身邊進行積極的引導,讓患者在這樣反復的訓練下自然的形成一種放松的心理,從而舒緩患者的情緒。
1.4心理療法。對患者的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在本院精神病患者中,其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程度不一樣,有輕度的,有中度的,有重型的,因此在進行心理治療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全面整體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對醫囑可嚴格遵守,配合相應治療,按量、按時服藥。心理治療可采用專門的治療方法及技術,對患者行隨時的、經常性的教育,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1.5統計學分析:處理本次研究的數據我們采用的是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用(x±s)來表示,采用t檢驗,技術采用x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比發現,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心理療法在患者的心理以及情緒方面的改善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