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課余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人對于客觀物象的把握總是局限于某個特定范圍內;比如說對于人,人的臉部,某些特定的角度,某些特定的光線,特定的情境。人在描繪再現它時總是帶有一定主觀性,這和此人的知識結構,描繪方式(技術程式),性情等都有關系。可能有人要說照相機是絕對客觀的,在照相機面前繪畫是軟弱無語的,它不能把握真實。可要知道即使照相機感光出的膠卷也是帶有它自身結構的烙印的;如圓形鏡頭造成成像的不同程度變形;更不要說感光度,曝光時間,膠卷質量等。往深了想,把握瞬間影像的可行性都是值得懷疑的。除此以外,用相機拍攝也是人的主觀行為;它必然帶有人的主觀選擇的烙印。
至此我們對所謂的客觀性深表懷疑。如果我們說用一種純粹的眼睛來看事物不帶任何偏見的觀察和記錄此眼所見;現在可以確定這種現象在真實世界是不可實現的。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客觀性是不真實的,真實的就是不客觀的。
那么什么是繪畫真實性呢,在此我們已經知道毫無偏見的記錄眼見真實是不可實現的;那么看來機械的看待物象是不對的。我們周圍的世界時如此鮮活,這背后一定是有一種更重要的東西存在。當我們在描繪一個人體時,如果僅僅是看他的顏色,解剖結構,身體比例等因素,那么你會始終感覺畫出的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尸體,或人偶,如果你沒有注入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沒有感覺到一個個局部之間充滿力量的有機聯系;你畫出的就會是一個沒有生命感的東西。但如果你把握了它,即使你畫的和對象相去很遠;你也可以在其中感受一種真實的力量。
以中國古代木偶藝術為例。木偶應是屬于民間藝術,那些工匠也大都不具備獲得高深學養的條件。但看了一些甘肅木偶圖片,我們不得不佩服那精湛高深的藝術修養;這不是現在一般的所謂藝術家能夠比擬的。那些古代的傳世木偶一律極有神韻,熠熠生輝。你可能會覺得他們的臉部結構并不符合解剖結構,看的出來當時制作木偶的藝人對于人體結構并不了解,五官的結構感性而簡單,按照現在科學寫實的觀點來看就是錯誤的;但和現代人做的木偶比起來明顯感到現代木偶一律生硬呆板,像是僵死的尸體,甚至連尸體都不是,只是一些缺乏有機生命的起碼完整性的虛假拙劣的一堆散碎東西。
木偶面部表情和人物性格很大程度上依靠臉部那些意象的臉譜紋飾來烘托。所有紋飾構成一個有機的力的完整體,如同書法的抒情方式差不多。人物形象夸張概括的如此自然流暢,沒有阻礙;這種真實的感覺是和客觀物象的真實并行不悖的;而不是一種對物象的附屬關系和簡單模仿的關系。
二、如今繪畫學習和創作方法反思
當寫生變成一種依賴,往往扼殺了人的感受力。眾所周知,當年西方繪畫對中國繪畫界最大的影響就是科學寫實主義的引入,以至成為后來學院純繪畫教學的主流。而寫生也就成為最理所當然的基礎訓練方法,我們必須承認這種方式可以避免陷入不知所以的程式;使繪畫可以回歸到一個比較原初的起點;但這種方法如果發展成一種依賴的話就會有很多的弊端;直接導致對于繪畫理解的本末倒置,為了寫生而寫生;或者因為寫生的習作性質而忽視畫面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把繪畫的意義簡單化為被動的描繪,從而在創作時離開所謂寫實造型的技術框架就無所適從了。
再來看看寫生這種行為本身。在寫生之前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觀察方法;據說這些方法是比較科學的。在描繪某個物體時還必須掌握這個物體的結構。比如畫人時要掌握一些例如三庭五眼等基本比例和頭部的解剖結構;也就是說當你在寫生時,其實是在運用你獲得的知識在描繪,并非是純粹的觀察。如果我們沒有掌握這些知識并且在實踐中熟練運用,那么就基本不知道怎么把看到的物體畫出來。根據這些科學的知識準備,我們畫出了科學的繪畫。到這里,繪畫就成為科學的附屬物,或者說是科學的插圖。
非洲的原始藝術之所以在現在人看來那么奇怪,就是因為那背后的知識框架和我們現在的知識框架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像非洲原始部落的人也看不懂我們的寫實繪畫認為這些東西和現實并不相符。
根據以上的推斷,我們知道寫生并不是對客觀物象純粹描繪的過程,它無非也是某種理論的實踐和某些知識的運用過程。當這種框架和理論停留在機械唯物主義的認識層次時,我們的寫生活動基本就是扼殺心靈的行為。
當照片和電腦變成創作的必須條件時,它們往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
由于我們對于科學寫實框架的依賴,致使現在從寫生過渡到創作最普遍適用的方法就是運用照片。不管怎么樣,必須有一個能說明你的寫實功夫的活體現出來,然后才能被大多數人接受。在此并不是說運用照片就不可以;但如果這成為一種必須的條件,甚至是唯一條件的時候就又成了本末倒置。很多時候往往是換種方式來寫生;背后的精神是空洞的,蒼白乏味的,人云亦云的。
現在國內的繪畫專業的教學缺乏創作過程的訓練,更缺少藝術思維的鍛煉,大多數時候是要先拍出或先做出一個圖片,再轉移到繪畫上去,對于那些已經對繪畫有相當領悟的人或比較有天分的人來說這不失為一個比較善巧的方法,但很多時候,這會使人產生依賴,并且失去對繪畫獨立生命的體會,繪畫有自己的空間和結構的規則,這和畫面上每一個哪怕最細微的部分都有關系,比如筆觸的關系,顏料的層疊,色彩色調的關系,它關系到作畫者的每一個過程和每一個動作以至每一點情緒的變動。所有這些都將融入到你的繪畫中,這和你的畫面形象是否符合科學透視,解剖,等等沒有關系,形象只是可辨識的符號。
但筆者并不是要把兩者分裂并對立,在古代兩者是沒有區別的,但是自從照相術發明之后,形象被相機從繪畫中抽離出來,兩者變成了矛盾的東西。乃至后來藝術家走向兩個極端,一派極力反對繪畫性,無限放大可辨識圖像;另一派堅守繪畫本體語言,排斥繪畫的圖像效應。說的嚴重點造成這種分裂罪魁禍首其實就是現代技術。我們現在為什么不能像古人一樣忠于自己的內心,根據自己的記憶繪畫;主動避開這種對技術的依賴。
三、古代畫家的擔憂
現在人類已經掌握了很多以前無法想象的技術,過去被認為是很復雜的事現在可以在技術的強大力量下變得輕而易舉。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很難說清;現在的人容易對科技過于樂觀和依賴,而忽視了自己正在被異化的事實,機器延伸了人的各種功能,同時也取代了人的各種能力。
當年洋人的新技術登陸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輝煌文明的泱泱大國時,國人就覺得各式的科學技術只是奇技巧,讓人養成懶惰的習慣。當時可能是一種保守的表現,但現在看來我們應該理解了當時人們為什么會有這個擔憂。
西方的現代史大致就是技術發展史,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透過畫了格子的玻璃發現透視技術,達芬奇這位文藝復興大師是一個自然科學的癡迷研究者,他其實只是在藝術中加入了一個非藝術的表象,開創了一個看似不斷進化的過程;為美術史家編造美術史提供了一個借口。西方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并不會因為技術的進步和寫實能力的提高而相應的提高了他們的藝術的審美價值。
所有這些技術的進步不能等同于藝術的進步,而且優越的技術往往會限制人們的靈性發展的空間。技術使得人們忽視自身的能力,也無法調遣自己的潛力。為什么現代再也不能有人能像米開朗基羅那樣用自己的精神建構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很多繪畫蔓延著乏力空洞的影像拷貝;我們再也沒有戈雅那種的想象力了嗎?我們可以像過去人那樣根據記憶和想象來繪畫嗎?只有那些沉淀在心靈里的形象才是你自己的一部分,才是最鮮活生動的想象而不是機器的冷漠記錄。
照相術發明之前中外的很多藝術家都是根據記憶和想象繪畫。我們中國古代的畫家學習和創作是和現代人截然不同,他們對于繪畫技術的掌握大都通過畫譜的臨摹和口訣的揣摩來達到的,而不是對著對象寫生。比如山水畫,他們是先學習古人總結下來的一些程式,然后把心目中的山水和畫譜中的山水對應起來;通過觀察自然的山水回來之后用學得的程式描繪下來。而且是按照繪畫的規律來創作,這樣從一開始就著眼畫面本身的獨立性;隨著程式的熟練掌握而融入自身的情緒與學養,有杰出成就的畫家會進而不斷改革和完善出新的程式。
由于技術條件的局限,古代的藝術家基本是根據記憶來作畫。但我們現在看來,這種局限非但沒有限制他們,反而使他們更好的發掘了內心的潛力,也更好的把精神專注于繪畫更本質的屬性上;經營畫面的格局,營造畫面的空間和意境是古人樂在其中的享受。古代的山水和我們眼中現實的山水顯然是有很大出入的,然而我們在那些山水中能感覺到一種更純粹的美境,那是等同于現實山水的另一種現實。他和簡單描繪眼中所見空間和透視的類似照片的繪畫比較,具有一種完整性,藝術的完整性,而不是一個空洞的片斷的現實投影。
藝術永遠是關乎心靈和觀念的,他和外在的技術沒有直接聯系。中國畫一直都有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尊重人的直觀感受,以科學的標準去看就是近似兒童和原始人的思維方式。他們用意象和審美的眼光看待自身和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無處不投射了一種人格化的精神,一棵樹、一塊石頭、一只鳥。所有這些都寄予了古人的人格理想,并和個人生存狀態息息相關。古代畫家在擺弄著畫面上的線條和看似單一的程式時,令人驚訝的運用極簡的程式語言描繪出了山水人物的活生生的氣韻。這種神奇的效果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
在這個科學至上的時代,我們回頭看看那些古代的藝術,就像一個充滿鳥語花香的童年故鄉,它總能帶給我們一種心靈深處的感動——那是個沒有分裂的世界。
摘 要:體育課堂文化具有中間性、外顯性、情境性、聚合性等特點,構建體育課堂文化要充分利用教學基礎設施,注重競技文化的培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 關鍵詞:體育課;課堂文化;體育教學 一、體育課堂文化的界定
體育課堂是指以學生身體練習為主要學習形式,以身體健康知識獲得、運動技術技能傳授、心理健康水平增進為主要學習內容,為增強學生身體健康和運動能力而進行的師生多邊互動的教學活動。鑒于體育課堂本身是具體的微觀社會系統,其所蘊含的文化也只是社會文化的一小部分,根據格爾茨主張的文化的定義,應當在具體的研究領域中對文化做狹義、特殊的理解,在理論探討上更具力度。本文將體育課堂文化定義為“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觀念和行為”。 二、體育課堂文化的特征 1.中間性。學校體育是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之間的第三種體育。因此,體育課堂文化也是處于兩者之間的第三種文化,原因在于,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一方面由于育人目標及其時空條件的限制,我們反對將運動訓練搬進課堂,反對把體育教學過程等同于運動訓練過程;另一方面,由于課堂又是一個相對嚴肅的傳遞社會文化的專門場所,我們也反對把它等同于學生隨意玩耍嬉戲的場所。 2.外顯性。從體育課堂文化的主體――教師和學生的行為表現來看,體育課堂文化具有顯而易見的外顯性。在體育課堂中,像在文化課堂上那種教師“動口不動手”“學生動腦不動身”的主體行為是不被期望的。因為體育知識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操作性知識,這種知識的獲得與展現都必須通過外顯的身體動作來完成。盡管失去外顯的身體動作,僅依靠內隱的頭腦認知也可以“懂”得某種體育動作,但我們可能根本就不“會”該種體育動作。追求對體育知識的“懂”與“會”,是體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主體的目標希求。 3.情境性。體育課堂文化主要發生在教室這個特定的空間和一節課這個特定的時間里,因此,它必然受一定的時空影響。而且,體育教室還有一個與文化課教室明顯不同的特征,那就是隨著教學內容的不同,體育教室的空間特征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這不僅發生在一節課的時間里,而且發生在一個教學單元、一個學段的時間里。例如:中小學體育課會安排兩個以上的內容進行學習,一節課的前半部分時間可能是在田徑場,后半部分時間可能是在排球場;從一個學段的時間來看,體育課堂的這種空間變換更是明顯。 三、體育課堂文化的類型 1.規范文化與非規范文化。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規范文化是指體育課堂教學中所具有的與社會統治階層價值取向相吻合的規范、價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號的復合體。它是社會對體育課堂文化正式要求的體現,表明了體育課堂作為一種傳遞社會體育文化之場所的嚴肅性。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非規范文化是指體育課堂文化中那些在社會價值取向期待之外的部分。這種文化既可能含有與社會價值取向并不完全相抵觸的成分,也可能含有價值取向的成分。非規范文化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存在,表明了體育課堂雖然是一個嚴肅的傳遞社會體育文化的場所,但如果“操作”不當,仍然可能被不良文化“入侵”而變得不那么純潔。 2.競技性文化與娛樂性文化。體育離不開競技,“競技體育在當今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的模范”。正是由于競技體育在體育文化系統中的獨特地位,使得它不可避免地與和它有著親緣關系的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發生著種種聯系,進而使體育課堂教學在文化特質上顯現出較強的競技性。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娛樂性文化是指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帶有明顯娛樂性特征(即與娛樂體育文化的觀念和行為相吻合)的文化形態。 3.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性別文化。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性別文化是指存在于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關于不同性別群體的體育觀念和行為的復合體。體育課堂性別文化主要表現在性別差異和性別偏見。性別差異主要有練習內容的差異、師生互動方式的差異、隊列位置的差異等,性別偏見主要是指體育委員的任命對象、體育器材安排的人選、技術示范的人選等主要為男性。 四、體育課堂文化的構建 1.充分利用教學基礎設施。體育教育的基礎設施是體育文化的物質基礎。在體育教育中構建體育文化,應加大對體育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對學校體育教育中基礎建筑、場地、器材等的配備的完善,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提供物質上的保障,也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進行體育文化的熏陶。 2.注重競技文化的培養。課堂中有效融入競技體育元素,突出競技體育文化,是構建體育課堂文化的有效措施。體育教學中,體育課以學生的學習和鍛煉為中心,但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要求課堂中教師通過短短的教學時間來實現對體育文化的構建是遠遠不夠的,要培養學生體育行為和競技意識,使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從而在課外也能從事體育運動,課外體育運動更是體育課堂文化的一種拓展。 3.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以競技性、趣味性、多元化為基礎,以廣大學生為對象,多種形式的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是構建體育課堂文化的保證。具體來說,體育課堂中應體現各種多元的體育文化,一線教師可以積極開展校本課程開發,挖掘體育課堂教材,豐富課堂內容,同時也可以開展多樣化體育比賽或體育知識競賽、體育圖片展等活動,以展示體育的魅力。
參考文獻:[1]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2]劉耀明.課堂文化的詮釋與重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2):56-59.
選擇恰當的教材與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
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材與教學內容是教學能順利進行的保障。目前可供選擇的精細化工專業英語教材很少,教材建設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經權衡利弊,我們以劉宇紅主編的《化學化工專業英語》為教材,[4]以花建麗主編的《精細化工專業英語》為參考書,[5]部分教學內容可選自參考書。《化學化工專業英語》不是專業英文文獻的簡單羅列,而是分為科技英語翻譯方法、專業文章閱讀及科技論文摘要三部分。其中,第一及第三部分既方便教學又利于學生自學,第二部分的專業文章內容涵蓋了專業基礎課及精細化工專業課的一些內容。我們選擇的教學內容包括無機、有機、分析、物化、化工單元操作、表面活性劑和洗滌劑、化妝品和盥洗用品及香料等方面的文章。對精細化工專業的學生而言,專業基礎課的內容是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基于這種考慮,在選擇時,我們兼顧了基礎化學、化工單元操作及精細化工專業課的內容,同時考慮課文難度及學生對專業熟悉的程度。恰當的教學內容會開啟學生心中的興趣之門,因為熟悉的專業知識會令學生如遇故人,只不過這位“故人”換了妝,以英文的形式出現了。原來專業知識可以這樣用英文解讀,熟悉及親切之感會讓學生愿意去學。
明確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的關系,理清學生的學習思路
學習之前,對于專業英語與基礎英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大多數學生一知半解,這往往導致學生學習時抓不住重點、找不到方法。因此,教師在第一次課上應講清楚二者的關系。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都屬大學英語學習的范疇,二者不可生硬割裂。但二者的側重點不同,基礎英語偏文偏基礎知識,專業英語與專業緊密結合,偏理偏應用,是用英文來闡述專業知識,進行溝通交流,獲取專業信息以及寫作。很多學生認為以過去的英語知識為基礎,再記些專業詞匯就能學好專業英語。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專業英語除內容上的專業特色之外,行文風格、構詞方式、語法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點。為了客觀、準確、精煉地敘述專業知識,專業英語在行文風格上的表現就是結構嚴謹、邏輯嚴密,語法上的表現就是被動語態多、后置定語多、復雜長句多。另外,專業詞匯量非常大,但構詞手段靈活多樣且具有規律性。明確了專業英語與大學英語之間的關系,了解了專業英語的特點,學生就能清楚怎樣學習這門課,由此就有了想探究下去的好奇心。
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前所述,專業英語的課堂教學很容易陷入到單調、沉悶之中。為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對每一次課,我們都精心安排教學內容,盡量避免在一次課上只講解課文。就好比吃飯,總吃一道菜,難免讓人食欲漸失,若是每餐菜品豐富,必令人胃口大開,課堂教學也一樣最忌單調。每次課我們都巧花心思,盡量使內容多樣化,除安排基礎的詞匯、課文教學,再在恰當的時候穿插諸如數字的英文表示與讀法、化學式的英文讀法、溫度的英文表示法或者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等。每個新的知識點,會成為一個新的興奮點,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學習哪些專業詞匯,也是我們教學內容設計的重點之一。如果詞匯學習只局限于所學課文的詞匯,詞匯量會大打折扣,而且過于零散無規律,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拓寬了詞匯學習的范圍,比如增加了元素周期表詞匯、與課文詞匯相關的詞匯以及化合物的名稱等。我們將元素周期表詞匯安排在第一次課,為后序的基礎化學相關課文以及化合物命名方法的學習打下基礎。由于學生在學習以及將來的工作中都可能接觸到許多化合物的名稱,而化合物的中、英文命名法又有許多不同,因此我們也將其作為詞匯學習的內容之一,將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作為小專題進行講述,使學生對化合物的英文名稱有系統的了解。詞匯學習內容的拓寬與多樣化,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專業詞匯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