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花卉藝術論文范文

花卉藝術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花卉藝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花卉藝術論文

第1篇

“無意識”從認識的角度來看是一種不自覺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而模糊不清的認識。但“無意識”并不是心理學所特有的概念,而是為哲學、精神病學、心理病理學、法學、文藝、歷史學等學科所共有。“無意識”最初是作為一個哲學問題被提出來。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已經指出“詩人在創作的時候會陷入一種‘迷狂狀態’,由于‘神力的憑附’而失去了平常的理智,以致于詩人自己‘是最不清楚自己用什么方法創作的’”[1]。這種“迷狂狀態”的本質上就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到18世紀初,“無意識”現象才被作為人類心理活動的一個層面而受到理論的探討。在近代心理學中,第一次把“無意識”問題作為一項基礎研究的是19世紀早期聯想主義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真正把無意識現象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并加以科學探討的是由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理論。他認為無意識是生物本能的作用并是決定性因素。構成無意識的根本因素乃是人的(或利比多),這是一種原始的欲望和沖動。無意識并不是說沒有意識,它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一時沒有被意識到,是受到壓抑的本能沉入意識的最底層成為潛意識。在一定情況下,壓抑會造成一種反作用的力,而被壓在最底層的欲望會使自己的反作用力傳導到最上層的知覺和理性活動,成為對日常生活行為施加影響的永恒不斷的因素。其學生榮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集體無意識”學說,他認為不僅要著眼于個人的歷史和本能傾向還要關注整個人類的一些普遍傾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無意識”現象的認識越來越深化,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無意識理論也被普遍認同并創造性的應用在眾多領域中,繪畫藝術就是其中之一。

二、“無意識”在繪畫藝術中的作用

“無意識”自始至終伴隨著人類的心理活動以及日常生活,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也不例外。作為創作者自始至終總是有著強烈的感性體驗,藝術創作的成果也是憑借其直覺、靈感、情感甚至無意識等這些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脫穎而出的。

(一)無意識激發想象力

弗洛伊德以對夢的解釋來解釋藝術想象,把藝術創造直接同人的心理結構中最深層和最強大的領域聯系起來,認為藝術想象是“力必多”(本我)轉移升華的結果[2]379。這種轉移使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未能得到滿足的欲望得到了替代性的滿足。當然,藝術家的藝術想象與創造力是和他自身長期的藝術積累有關,這也是藝術家之所以區別于常人的根本所在。而藝術家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可以在想象中得到,在現實中受到的束縛,可以在想象中得到解脫。因此,由這種無意識產生的想象力極大地刺激到藝術家的藝術創造。無意識參與畫家的創作活動中,可以打破畫家理智因素和慣有的社會與藝術規范的束縛,把各種有悖于藝術規律的陳規陋習拋諸腦后,從而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創作自由,使藝術的想象力和靈感空前的活躍。宣稱要徹底解放藝術和生活領域中的潛意識資源的超現實主義畫派充分利用人心靈的無意識來進行創作,以達到消除夢幻與現實、客觀與主觀的界限的目的。在霍安·米羅的第一幅超現實主義作品《哈里昆的狂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奇特的空間逆轉感。米羅在創作中保持了一種“心理自動狀態”,“他后來說過他的作品‘總是產生于由某種驚嚇——主觀上或者客觀上的驚嚇——所引起的夢幻狀態,對此我沒有任何責任’。”[3]米羅任憑各種符號和意象在無意識中自行顯現,激發了他一種漫無邊際的想象,從而描繪出一種輝煌的夢幻形象。達利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在繪畫創作中執著于對一個個夢境和潛意識的描繪,用“偏執狂的批判方法”在無意識的幻想中編織出令人難忘而震驚的魔幻世界。

(二)無意識誘發靈感和創造力

靈感是一種突發性的創造性活動,通常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產生。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中儲存著大量的信息和人的本能欲望,而它們時常企圖闖入意識的領域,于是便在人的心靈深處形成一股強大的創造力。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熟后一旦受到外界刺激便闖入意識層,便成為靈感。靈感這一現象的出現是不期而至的,而它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繪畫藝術中,靈感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它在藝術家積累了豐富的視覺體驗之后,在長期思索以及藝術訓練基礎上,在某個特定的突發時刻,大腦皮層進入高度興奮的狀態,靈感從無意識進入到意識層面的這種狀態下發揮出無窮的藝術創造力。莫奈的《日出·印象》以及康定斯基的《第一幅抽象水彩畫》就是在無意識的靈感中創造出的藝術品。

(三)無意識有助于傳達內心最真實的情感

藝術家在進行繪畫創作時往往會受到約定俗成的社會因素制約,當情感聚集到一定程度時,畫家心中無意識因素會打破這些社會因素而向我們展現他們內心受到壓抑的真實情感。繪畫的價值體現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于情感的表達,繪畫藝術能使人找到真正的自我,而畫面正是表達自我真實情感的載體。我們透過梵高的《夜咖啡館》《星月夜》可以感受到他內心強烈的孤寂和狂燥。他曾經在信中這樣寫道:當情感強烈時,畫畫就不考慮畫法了……畫中的筆觸就像演說或書寫的單詞一樣,一連串地循著秩序出現。這正是梵高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情感在畫面中無意識的流露。再讓我們回歸到個人繪畫的萌芽階段。兒童在早期的繪畫表現中總是在動覺支配下的一種自由的、出自天性的表現形式,是完全自然流露的表達方式。在對于顏色的認知和選擇上也是直接出于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我快樂則畫面一切事物都是用我最喜愛的顏色表達。我們可以看到無意識傳達出的內心情感往往是不加修飾的,它沒有經過理性的裝飾和刻意的取舍,表達的是最真實的自我。

(四)無意識引發多樣的藝術形式的產生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也給傳統的視覺藝術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傳統繪畫中的嚴謹構圖和準確的形象往往被無意識主導下的感性繪畫理念中的抽象和散漫取代。無論是在思維認知態度上、創作視角上還是所運用的技術手段以及表現形式上,現當代藝術都發生了驚人的變化,藝術作品變得更加自由和靈活。非理性潮流使藝術家們擺脫固有的形式,使藝術創造隨著自己的心境運用不同的繪畫手法呈現出繽紛多彩的藝術形式。20世紀,西方繪畫領域相繼出現的一個個藝術流派,其形式語言和視覺效果更加豐富和多變。現代藝術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不排斥人類生活的任何方面,其中包括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因素,并極力地表現這些因素對繪畫產生的作用。隨著世界范圍的交流不斷深入,中國的繪畫領域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和沖擊。

(五)無意識帶來審美的共鳴

“貝爾在談構圖中提到,所謂構圖,構圖并不是運用理智所做的有意鋪排,而是藝術家運用心靈自身的簡化傾向所做的有選擇有舍棄的簡化。”[2]388而這種心靈的選擇是無意識本身的構造及其本身活動的規律,是集體無意識作用下的呈現。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心靈的某種秩序和結構,是有史以來沉淀于人類心靈底層的、共同的人類本能和經驗遺存。從美產生的根源和本質來說,之所以我們能感受到繪畫作品中的美那是源于一種內心深層的審美結構,這種結構把種種經驗和印象組織成了美的形式——對稱、和諧和富有節奏的簡化。繪畫藝術創作中追求的平衡樣式和簡化結構等這些美的形式都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種心境,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體現。藝術家在對畫面的處理中不自覺地有這種心理趨向,是由于一種在繪畫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經驗形成的。就人類共同的審美情感來說,我們欣賞古典與傳統繪畫藝術會醉心于其中的細膩與智慧,但是在現當代,純粹的傳統審美已經不能滿足我們視覺與心靈的需要。時代的發展賦予了我們新的審美感受,要求我們轉變原有的內在審美結構,而這一社會內在的發展變化使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也隨之變化。

三、正確地看待無意識在藝術中的作用

第2篇

在奧爾巴赫的一幅幅頭像作品中,我們能看到源于倫勃朗藝術的內在光輝,而他油畫中過度厚涂的表面與賈科梅蒂雕塑中疙疙瘩瘩的鑄銅皮膚之間有太多的相似,后者實際上受到杜米埃泥塑粗糲的鼓鼓囊囊的團塊感的啟示。奧爾巴赫筆下的普瑞姆路絲的天光山色,則在向康斯坦布爾致敬,用一筆旋轉抽掃出下巴或臉蛋的手法,立即使我們想起馬奈的刪繁就簡以及戈雅色調黑暗、人物怪異如噩夢般的油畫,當然,還有來自德•庫寧的啟發和影響。然而,所有這些都不是簡單的拿來,而是一種不動聲色的浸和滋潤,是消化后的再生。正如美國畫家吉姆•戴恩所說:“嚼爛它,然后再吐出來。”事實上,一個有著深厚素養的藝術家的標志,恰恰在于他能從表面上與自己藝術看似沒有什么瓜葛的作品中學到點東西,得到點啟發。“團塊中的精神”是奧爾巴赫老師邦勃格對其藝術表現的諄諄教誨,它闡明了繪畫在于通過對實實在在形的本質的認識,而表現出一種內在的形的品位。

為了達到這種藝術理想,奧爾巴赫孜孜不倦地面對少有的幾個形象進行表現研究,甚至固執地對同一形象進行鍥而不舍地反復描繪,這樣做并非玩弄筆墨和花樣翻新,而是用筆觸不斷地“觸摸”對象,捕捉對象身上那既非性格、亦非肖像,確鑿無疑而又可能稍縱即逝的某種痕跡、某種靈性、某種形意交融的狀態。在無數次地將形象涂抹重構中,使線條、形塊、調子甚至是涂擦破損后的補丁,都表達著更為深遠的傾訴,依附著某種精神的重托,彌散出一股樸實、淳厚中透著清新的藝術品位。這使我們不僅聯想到蘇丁筆下被反復描繪的家禽與野雞、賈科梅蒂筆下一律單調枯槁的瘦形人物以及莫蘭迪筆下永遠的壇壇罐罐。藝術家苦心孤詣的痕跡都具有自己明確的精神指向,奧爾巴赫將自己的藝術連通古今,從而使傳統藝術精神與現代藝術語言形成了有機融合。

自在而富有個性的線條語言

如果說“團塊中的精神”的造型理念使奧爾巴赫的作品獲得厚實凝重的體量感,那么其自在而極具個性的線條表現語言,就像經脈和血液一樣,使其作品充滿了靈性、活力和意韻,各種長短不一、自由而略帶幾分紊亂的或平直或旋勾的折彎線條與形塊、調子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其獨特的語言風格。藝術史上以線造型的大師有很多,但奧爾巴赫的線條充滿著自己的情韻,形成了自己線性語言的編排“密碼”。確切地講,奧爾巴赫的線就像密碼中的亂碼,看似紊亂無序,實則明確地勾畫出奧爾巴赫窮極各種表現可能性的掙扎面貌,奧爾巴赫的線已經融入了強烈的精神因素。比較而言,奧爾巴赫的線沒有德•庫寧的線抽拉般的恣意和灑脫,卻多了幾分風骨和凌厲;沒有賈科梅蒂線的別致有序和舒展,卻更具韻致和張力;沒有馬蒂斯線的華麗、安樂以及梵高線的筆觸感,卻更具樸質和力度。奧爾巴赫將線與形體交織在一起,又不完全從屬于形體,線條似乎隨著形體的幻影在空間交織與扭動,不斷地改變著形象,使形象彌漫出無限的意蘊,充滿著神秘和未知。

奧爾巴赫作品中線條往往給人聚散離合不定之感,這與他不懈地追求事物的內在真實有關,他不斷在形象中尋覓那種囊刮了“真實”的各個側面的形、結構密度、重量,以及對象被消化的難易度,因而,使線的運動軌跡充滿著不確定性。從其作品《桑德拉肖像》的藝術表現中,我們能夠清楚地感受這種面貌的形成過程,此畫結構的每次重來,用線從輕畫揉擦,幾乎渾然與邊界相融,到如鷹爪般凌厲的折線又回到幾乎空茫,如此反復過后,形象有著不同的生長,而每一次生長痕跡又孕育了下一次的無限可能性。在這個過程中線條似逐漸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涵和靈性,直至與作品的精神結合在一起。奧爾巴赫曾說過:“在一幅好畫里,每一處都是畫外更偉大的構想所決定的,但有時這構想直到最后才對藝術家顯現……。問題在于怎樣分辨它,然后明確它。這常常令畫呼之欲出。”奧爾巴赫追求的是一種能使畫味更濃厚的用線技法,線條已經不僅僅是線條,而是作品情緒所在、精神所在,他讓線條做到了形意并舉、形神相通,而又顯得自在和理性,達到了超凡脫俗的表現境界。

混沌意象的圖式空間

造型藝術的目的在于表現視覺形式,并將視覺形式作為特定的感覺對象呈現給觀眾,藝術家創建視覺形式會運用各種表現語言和手段,并使這種形式富有一定的意義和意味。西方現代繪畫史可以說就是形式語言探索與發展的歷史,奧爾巴赫的作品具有獨特的形式美感,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畫面圖式空間的獨特建構。蘇珊•朗格對空間有過精彩的論述:“繪畫的空間僅僅是一個可見物,對于觸覺、聽覺和肌肉活動是不存在的。而對于眼睛它總是充滿了各種形狀的深不可測的空間,這是一種純粹的視覺幻象空間,是一種被創造出來的空間。而這一切離開了形狀的組織,它簡直就不存在。”

事實上,正如蘇珊•朗格所說,奧爾巴赫作品的空間就是一種純粹的視覺幻象空間,而且是一個混沌意象的圖式空間。那么,這種混沌意象的圖式空間又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呢?我們知道現代藝術家既依據有意識的思索進行作品創作,同時也依靠想象和意象,藝術家已經從他的知覺和社會的禁錮中解脫了出來,表現為更多的依據某種潛在意識來獲取創造的靈感。作為表現主義藝術家,奧爾巴赫不為具體形象外在因素所束縛,將線條、形塊、調子等表現語言按照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圖式建構,從其作品的形象塑造上看,奧爾巴赫放棄了對人物外在表現的刻畫,弱化了人物特征對視覺的干擾,以意象的表現手法對形象加以處理,當形象的諸多外在特征被抽離以后,形象的內在性卻得到了豐富和展現。

在混沌意象的圖式空間中,空間已經沒有特定的場所意義和時空性質,更沒有現實中的景深尺度,畫中的所謂空間不過是用柔性的線條涂抹揉擦而交織成的色層和痕跡,是一種具有形式意義的存在方式,而這種存在方式是為承載特定圖式物象所設定的,它的存在方式與價值取決于置身其中物象的存在方式。在奧爾巴赫的作品中往往作為背景的線條和色層、形象同構在一起,有時根本找不到邊界,形象似乎很難從空間中分離出來,形象本身就是這種圖式空間的有機體。整個畫面因此而呈現出特有的氣息。我們知道作品內在氣息一般是較難體現的,藝術家在表現過程中必須努力使構成畫面的各元素都浸在某種氣息之中,使之成為既是這種氣息的形成因子,又是這種氣息的展現部分。

奧爾巴赫在創作中喜歡近距離與人物面對,營造出的是一種更為平近的私人空間,然而這種近距離的對話,又是通過混沌意象的手法進行節制,使之產生既模糊而又有明確審美指向和意味的畫面。可以說混沌意象的圖式空間是奧爾巴赫藝術面貌的一個重要特征。

第3篇

本文作者:張天佐單位: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在水彩繪畫藝術中,正是由于“水”這個媒介材料的介入,才會使水彩畫面充滿了水色輕靈、秀美朦朧的意境之美。水,成就了水彩藝術獨特的藝術特質。無論是油性材料的油畫還是水性材料的水彩和國畫,這時材料媒介在畫面上呈現的狀態則有一個相同的共同點,那就是材料都是為畫面的形象服務的,是塑造畫面形體的輔助手段。然而當畢加索和勃拉克把將報紙、圖片、木屑等現成材料引入繪畫開始,畫面中的材料就逐漸開始了另一種訴說的軌跡。隨著繪畫藝術的發展,材料在繪畫中的地位已經開始發生了質的變化。在現當代繪畫的語境下,大理石粉、瀝青、土質材料、油彩、沙子、鐵屑、鉛皮、稻草、樹枝等等更多的材料開始運用到畫面,隨著越來越多的材料混入到畫面并被充分利用起來,材料開始逐漸作為一種獨立的語言出現,尋求著自身本體的一種表達和述說方式。繪畫者采用的創作方式也開始多樣化,拼貼、綜合材料、裝置、影像等藝術形式變成了關注材料語言的藝術創作者的主要表現手段。材料開始轉變為了畫面的主體語言。正如劉驍純所說:“在古典藝術中,比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顏料、水、膠、筆、墻壁乃至涂色、勾線的工具、材料、色、線、點、面、體、光、空間、結構又是塑造人和物的手段、人與物又是為組成故事服務的,故事又是為宗教教義服務的。媒介物質在這里是手段的手段,‘仆從’的‘仆從’。經過近現代藝術的一系列變革,‘主人’的‘主人’一層層退位,‘仆從’的‘仆從’一步步升格。媒介物質終于在當代藝術中從‘仆從’上升為‘主人’。”[1]“在材料的利用中,隨著混入的材料越來越復雜和新材料越來越多地被起用,媒介物質一步步自主自立,從藝術語言的輔助手段上升為藝術語言本身,這里最重要的是生命與物質材料的對話,思想與材料物質的交流,這種對話和交流最終留下的是注入了生命和思想的物質痕跡”。

當物質材料廣泛運用到繪畫中所形成的語匯就變得極為廣泛且多變,當物質材料完成了從為畫面形體塑造服務到主體語言的角色轉換時,其內涵便出現了多義性,從而完成了從物質到精神的超越。材料作為主體語言運用到畫面,是利用材料本身所具備的物質和文化屬性來實現的。任何的物質材料本身都具備兩種特性。一是材料本身具備其作為物的“表情”,也就是物質本身的材質感,材料首先就是通過自身的材質“表情”作主體語言參與到畫面的組構上的。二是材料同時也具備其作為存在而具備的文化積淀。材料在存在的過程中必然會融合歷史為它所賦予的文化內涵。木頭、土、乳蠟、油脂具備的是暖性特質;鋼鐵、水泥、玻璃具備的是冷性特征;斑駁的鐵銹和枯黃的稻草代表的是破敗,國畫書法所用的材料載體宣紙在經歷了千年的沉積,其本身就成了中國東方傳統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之一……,這些都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指向。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載的文化內質與繪畫者賦予的精神相結合,才實現著物質材料與精神的穿越與滲透。在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基弗和他的老師博伊斯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覺到材料語言所帶來的這種材料與精神的完美融合。基弗作為二戰后崛起的德國藝術家,他對戰后所造成的破壞和傷害有著極為深刻的感觸。干裂的泥土、殘破的廢墟、荒蕪的大地充滿著他那巨大的作品中。在材料運用上,他把鋼鐵、鉛、瀝青、油彩、油墨、沙土、丙烯、稻草、水泥等等材料綜合運用的畫面,材料在畫面上反復堆砌,讓觀者在視覺上就能感覺到畫面物質的重量感和可觸摸感。在他的作品《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中,基弗用腐蝕過的鉛皮制作成一部部敞開的巨大書籍陳列在兩個高大的書架上,他通過把材料進行重新制作和組合,同時保留著材料的符號特性,通過物質材料在視覺上所產生的喻示來描述著德國的歷史和磨難。博伊斯是基弗的老師,他用毛氈和油脂材料進行藝術創作,毛氈和油脂本身就具有暖性的特征,在作品《動物脂》中,博伊斯正是利用這種材料物性特征來完成他的藝術構想,實現著材料的藝術性話語轉變。我國畫家朱進在他的《時光》系列作品中,運用五色土、黃色土、褐色土質材料來進行藝術創作。由于土質材料本身就因為人和土的親密關系而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量,他正是利用土質材料這種物質屬性和親和力來實現著自己的藝術訴求,來拉近作品和觀看者之間的距離。在畫面上,土質材料所獨具的物質表情和文化內質成了畫面的主體語匯,畫面的形象倒是變得不那么重要了,觀看者面對畫面所產生的內心觸動幾乎都來自于這些涂抹、堆徹、龜裂在畫面上黃褐色土料。從眾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材料的介入已經為繪畫者實現其獨特的繪畫語言打開了一扇更為寬闊的門,同時也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段。材料語言在繪畫中的這種語義轉變是有著自身的表述特征的。首先,材料語言更強調實驗性和偶然性。實驗性和偶然性是材料作為主體語言運用到繪畫藝術的兩個重要特征。所有的材料運用都是一種實驗性的探索,這種探索是在研究材料語言應用的無限可能性的基礎上的。無論是繪畫創作者還是觀看接受者,對材料本身的特質和內涵最初的認知上都是停留在表層面的,尤其是作為藝術創作者,為了有效利用材料,傳達自己的藝術主張,就要對不同物質材料進行反復的實驗運用,探知材料在畫面上所能形成的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語言和精神。材料應用的無限可能為藝術語言的形成提供了無限的空間,也使偶然性成為了畫面的極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正是這種實驗性,使偶然性成為了材料繪畫藝術的一種最為重要的品質。其實畫面上的偶然性因素一直都是一切繪畫藝術創作者最為珍惜和重視的。達芬奇說:“激發大腦的各種發明,是讓人們觀察斷壁殘桓,未息的余燼,以及斑石、云朵和土塊,因為這些不規則的‘偶然性’形態中能使人產生奇妙的發現,使藝術家進入一種夢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想象力就開始在那些墨點和不規則的形狀中施展魔術,而同時這些形態又反過來幫助他進入一種朦朧的虛幻狀態,使藝術家的內在視覺得以投射到存在的事物上。”

在對各種材料的運用和實驗中,畫面會形成一種具有美感和抽象意味的偶然“跡象”,繪畫者對這種偶然之象重新進行選擇和組構,把那些具有視覺沖擊力和美感的“象”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視覺審美趣味。其次,強調觀念性和精神性是材料語言語義轉變的本質訴求。材料作為一種物質實體,其本身是不具備觀念性和精神性的。是藝術創作者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物質材料進行分析、運用和轉化,并賦予其一定的思想和精神,從而使材料成為了創作者精神表達的載體。當“物質材料”被創作者當作傳達精神與觀念的載體在畫面上直接呈現出來時候,物質材料所蘊涵的特定的文化暗示就傳達出來,材料便具有了全新和獨立的藝術價值,材料作為畫面主體語言的地位便得以彰顯和提升,在創作者的畫面中,它們變成了充滿象征性、精神性、觀念性的抽象語言,成為藝術家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和精神的隱喻和暗示。材料語言在繪畫藝術中的這種語義轉變,使繪畫藝術的邊界有了更多的外延,使繪畫藝術最終走向了綜合。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国产日韩欧美三级|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免费| 最新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狼人综合网| 精品国产夜色在线|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你懂得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影院未满十八勿进| 一级片免费试看| 日本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波多野结衣在线看片|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无遮挡很爽很污很黄在线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一区精品麻豆入口|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久影视| 中国明星16xxxxhd|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免费观看| 免费一级一片一毛片| 网址你懂的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另类xxx|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一区麻豆 | 中文字幕丝袜诱惑| 日本护士xxxx视频免费| 五月天婷婷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网五月激情| 免费一级黄色录像影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 青娱乐手机在线| 国产口爆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五月天| 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