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中學音樂教育范文

中學音樂教育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學音樂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學音樂教育

第1篇

1、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大量地、廣泛地音樂作品,在中學音樂教育中,以歌唱、器樂、欣賞等方式,增進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造的能力。豐富多彩地教學形式、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覺,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情感升華、心靈凈化,這樣獲得的音樂教育要比任何說教來得自然與真實。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貝多芬說:“音樂使人的心靈爆發出火花”。中學音樂教育是培養“愛樂人”的搖籃。

2、現代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明確

音樂教育目標不是把學生們都培養成為音樂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我國現階段音樂教育目標明確規定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擴大文化視野,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個性的核心發展,培養合作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弘揚民族音樂是目前中學音樂教育中重要的內容,使年輕一代了解、熟悉、熱愛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達到音樂教育的社會目標。

3、音樂的功能是音樂教育的前提

音樂的功能主要概括為三個層面:物理、生理、心理。音樂作為一種聲音,是自然的物理現象;人在有意或無意中生理上都會受音樂的影響;音樂對人的心理所產生的作用是雙向性的,使音樂教育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平衡和諧發展。音樂教育是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這是音樂自身的美所決定的。“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

二、中學音樂教育與德育

1、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培養高尚道德品質,這就是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中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之際,一首《七子之歌》喚起了學生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游子回歸祖國的牽掛。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我依然……”。當唱起這首歌,學生們的民族責任感由然而升,祖國的命運、榮辱與每個人夕夕相關。當唱到“母親啊母親,我要回來”;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澳門特區高高飄揚時,不少學生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2、音樂審美體驗的積淀,使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

從音樂審美體驗中獲得了真善美。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中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以故事情節為線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當欣賞到“長亭昔別”、“樓臺會”二段時,學生被大提琴與小提琴動人的旋律所傾倒,被主人公真摯地情感所感動──真;“呈示部主部主題”柔美、深情,“副部主題”旋律清新、活躍,使學生體會一種純樸、善良──善;“化蝶”充滿了浪漫與幻想,“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注重情感的體驗,從而在音樂中獲得了真善美。“音樂是一種毫不虛偽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質的語言”。

3、對音樂教育者的要求

音樂教師是音樂的重要傳播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導者。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這對音樂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音樂教學方式已不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的需要。音樂教育正面臨改革,教師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轉變觀念、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寓教于樂、寓樂于教。更要注重榜樣的作用,用自己“愛樂”的行為、思想去感染學生,形成正確的、良好的學習音樂的氛圍。

4、中學音樂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

①在教學內容與形式中收獲德育

在中學音樂教育中,教材內容應是豐富的、鮮活的,選擇學生宜于接受的教學形式,由淺入深地拓寬音樂教育的空間,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融入德育內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中國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是中學生們是早已熟悉的,作品創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61年的歷史,但學生們唱起《保衛黃河》;聆聽《黃河頌》時,依然是情緒飽滿。冼星海在《我學習音樂的經過》中寫到:“一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慚愧的是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不夠民眾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寫了《民族解放交響樂》和其他作品,但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后的呼吸為止”。樸實的一段話表現出作曲家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堅定的信念、謙虛的態度。這些好的品德都是學生應學習的。學生在欣賞或演唱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時,通過體驗音樂再次升華跳動的心靈,撞擊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熱愛祖國、熱愛生活,追求真理。

②音樂教育與時代接軌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紀需要全面型的、高素質的人才和充滿激情、正直的人。音樂教育應義不容辭地起到廣泛而深遠地作用,反映時代的最強音。音樂教育也是隨時代的發展、社會重大的變革,有所突破和挖掘,有目的的培養和發展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當前音樂是紛繁的,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面對這廣闊的音樂海洋。教師與學生需要溝通,相互學習,最終是使學生達到中學音樂教育目標。

③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德育

音樂是表演的藝術,給學生實踐的舞臺,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相互學習,磨練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實踐中學生們成為傳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多次藝術節、合唱節比賽中,學生們不但在藝術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體驗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備優秀的意志品德將無法完成。

中學時代的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是中學教育領域中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要培養附和時展所需的優秀人才。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會產生效果。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反映和影響著人的思想感情。音樂美感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浸入中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審美體驗的積淀,產生巨大的行為力量。音樂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樹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音樂是一種奇妙的語言,無時無刻不在撫慰著人們的心靈。真善美從音樂教育中獲得。

注:①引自《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第10頁

第2篇

關鍵詞:中學 音樂教育 實施

1.中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音樂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地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高度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建設的需要,音樂藝術教育作為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為藝術學科中的音樂教育,以古今中外、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精品為內容,以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和演唱、演奏活動為形式,發展其培養崇高的思想道德、陶冶高尚的情操、啟迪智慧、來促進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長。

2.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的作用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反映并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感情。音樂藝術的魅力會給人一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

第一:音樂教育有助于中學生的思想教育。學校音樂教育中選用的教材,都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音樂作品,它們是時代的號角,人民的心聲。這些作品特別是革命傳統歌曲和歌頌祖國、歌頌社會主義的歌曲,它本身就是向學生進行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黨、樹立革命理想、確立正確人生觀的好教材。

優秀的民族音樂,蘊含著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獨特氣質。音樂教育可以使中學生接觸、熟悉、熱愛優秀民族音樂文化,加深對祖國悠久文化歷史的了解,激發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通過對優秀民族音樂的學習,可以使中學生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第二: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健康審美情趣,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中學生是一個青春期時代的群體,他們熱心參與健康的音樂活動,但也易于接受不健康音樂的影響。在當前社會活動中,不利于中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音樂環境對于缺乏音樂審美能力的他們來說,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為此,我們迫切需要加強學校音樂教育,豐富中學生的音樂生活,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審美觀,抵制各種低級、腐朽文化的影響。

第三:音樂教育有利于中學生的智育發展。音樂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創造力。各種音樂實踐活動都需要聽覺、視覺和運動覺的積極活動,都需要敏銳的反應能力和相應的協調能力,它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加速各種智能和實踐操作能力的發展,同時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從而使中學生的智能得到啟迪和發展。【1】

3.中學音樂教育的實施

中學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樂的能力;通過音樂藝術形象,培養學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啟迪智慧,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因此,對中學生的音樂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教材的選用

音樂教學教材要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特征。要選用那些內容健康、富有教育意義、音樂形象鮮明、曲調優美、具有審美價值的音樂“精品”作為音樂教材。中學生已經逐步學會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音樂作品,他們對教材中的樂曲能表示出自己的意見:“好聽”或“不好聽”,“愿意學”或“不愿意學”等,在欣賞方面也是如此,對于合乎他們意愿的作品,就會積極配合,對于不感興趣甚至不喜歡的作品,就會用消極態度來對待。因此中學生的音樂教育教材應根據他們的情趣來選擇性。

(2)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施教。

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向成熟的方向發展,對他們的音樂教學要抓住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有的放矢。中學生時代就是一個現實與幻想交織的時期,他們最大的精神財富就是想象,想象代表著他們特殊的超越意識。優秀音樂作品表達著人類的信念、理想、抱負與情感,是心靈之聲,它能滿足中學生探索人生的內在需求。因此,音樂欣賞應成為中學生音樂審美教育的主要方式。中學音樂欣賞活動,更側重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形成審美態度、審美直覺感興力和審美情趣。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等手法探討、認識并逐漸準確地把握作品的節奏、旋律、曲式、音色等要素及情緒;一個人所喜歡的音樂,他自然會愛聽、多聽,長此以往就形成他的音樂偏好特色。學校是中學生能聽到豐富藝術音樂的重要場所,教師一定要給他們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引導他們接觸各式風格的藝術作品,不斷向學生提供新的刺激,以引起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使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2】

(3)因材施教

音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共同發展,又要承認學生的差異。由于遺傳、環境和教育等的影響,他們的音樂能力、情感、性格都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傾向。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考慮他們發展的共同特點,使教學進度、深度適合他們的共性;同時也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音樂水平、接受能力以及興趣的差異,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音樂專長。對此,教師一方面應重點搞好集體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個別學生的輔導,特別是對那些音樂素質較好的學生,給予及時引導,幫助他們不斷提高音樂水平,鼓勵他們多參加社會實踐,從而使他們成為音樂藝術專業人才的后備軍。

(4)音樂的電化教學

電化教學給教育帶來了新的變化,學生不僅向老師和書本學習,還可以向更多的現代化教育媒體學習。如今,以幻燈片、電視、廣播、錄音、錄像、計算機等現代化視聽工具為媒體進行教學,被廣泛地引入音樂教學領域,這種方式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就可創設音樂環境,可以發揮視聽通感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但老師對學生應加以指導,不能盲目地去聽或學,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他們能自覺抵制社會上格調底下的音樂作品的影響,提高辨別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能力,使身心得以健康發展。【3】

總之,中學音樂教育是一個復雜的教學任務,它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既不同于普通教育,又不同于單純的音樂學科,音樂學科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與特殊性。音樂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學生進行音樂審美教育,音樂教師的審美修養決定著音樂教育的質量和層次,因此,音樂教師應不斷“完善自我”,提高業務水平,不斷總結教育改革的經驗,學習運用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音樂教育實踐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曹理,繆裴言.中學音樂教學論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于潤洋.關于音樂學研究的若干問題思考[J].人民音樂,2009,(01).

[3]趙海英.高校音樂教育中急需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5,(01).

第3篇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育教學模式方法

音樂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地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高度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建設的需要,音樂藝術教育作為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為藝術學科中的音樂教育,以古今中外、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精品為內容,以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和演唱、演奏活動為形式,發展其培養崇高的思想道德、陶冶高尚的情操、啟迪智慧、來促進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長。

然而,近期以來音樂教育既拋棄以音樂知識為本位的傳統教學觀念,又沒有真正落實音樂藝術陶冶人、塑造人、感染人的功能,忽視了“以人為本”,以致割裂了音樂本身所蘊涵的文化底蘊,拋開了學生,沒有針對“人的發展”,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所突破。

一、充分認識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第一,對中小學生開展音樂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在而且還可以保護調節他們大腦的興奮中心。從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來看,他們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中小學生一般都很愛好活動,善于模仿,易于幻想,接受能力也較強,但同時也存在著缺乏自制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弱點。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優美的音樂,就能有效地集中學生注意力,調節他們緊張的學習生活,使這個年齡易激發的興奮得以調節與疏導,促使他們的身心得到良好健康的發展。

第二,開展音樂教育能有益于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記憶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并有助于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些教師和家長認為,中小學生學習時間有限,對音樂的學習是浪費時間,甚至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這種想法是不科學的。

第三,開展音樂教育能塑造中小學生的精神人格,陶冶他們的性情,凈化他們的心靈,激勵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他們優良的品格的高尚的情操,使學生在“有聲”的藝術實踐中,得到“無聲”的人生的啟迪,更好地培養適應新世紀的要求的人才。開展音樂教育能幫助中小學生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技巧,使他們熟悉我國的世族民間音樂,進一步了解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增強對音樂的感受力和審美力。

二、樹立“尊重學生”的教育觀念

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使我們認識到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標則是“為了完善人的一切”。“以人為本”,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就不會有個性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觀。

自尊心人皆有之,學生也是人,也有個性有尊嚴,做為一名教師應是學生心靈的衛士,切不可隨意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那樣不僅不會促進學生奮發學習,還會使他失去對音樂的興趣,甚至厭惡、憎恨音樂課。保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僅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會給他們帶來自信和成功感。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鈴木曾多次呼吁:“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私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賦予的美好力量。應該說,生命是崇高的、偉大的力量,作為教師應該懷著崇敬的心情,大自然給予孩子們這一美好的生命,如果把他變成’廢料’那就太遺憾了。做教師應該有這樣的責任,無論什么樣的孩子都應該一樣地’尊重’。”

三、讓音樂課貼近生活、走進生活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音樂,他們有許多的音樂磁帶,買過許多的音樂書籍,隨口就能哼唱幾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學生卻不喜歡音樂課,我們的音樂教育離生活太遠了。一為哲人說過,“音樂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音樂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時不在”。音樂既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樂。音樂教育該有一種開放的態勢,強調應用和生活。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我們單純的把學生局限在課本上、課堂里,那么,無論是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欣賞音樂能力的培養,還是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難以達到教育目的。音樂教學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現代學校音樂教育要求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音樂教學內容向真實生活轉化,更多地聯系學生面臨的生活環境設計教學,增加與現代生活關系密切的流行音樂、通俗音樂等內容,學會探索并處理現實音樂生活中的諸多實際問題。

教學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捕捉音樂的美;讓生活溶入音樂教學,在音樂中感受生活的美。帶領學生走出封閉教室,把大自然與社會作為音樂課堂,不拒絕社會,不脫離時代,設計出開放的、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音樂教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音樂、在實踐中感受音樂、在創造中理解音樂。

四、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模式方法與手段

1.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施教

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向成熟的方向發展,對他們的音樂教學要抓住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有的放矢。中學生時代就是一個現實與幻想交織的時期,他們最大的精神財富就是想象,想象代表著他們特殊的超越意識。優秀音樂作品表達著人類的信念、理想、抱負與情感,是心靈之聲,它能滿足中學生探索人生的內在需求。因此,音樂欣賞應成為中學生音樂審美教育的主要方式。中學音樂欣賞活動,更側重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形成審美態度、審美直覺感興力和審美情趣。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對比等手法探討、認識并逐漸準確地把握作品的節奏、旋律、曲式、音色等要素及情緒;一個人所喜歡的音樂,他自然會愛聽、多聽,長此以往就形成他的音樂偏好特色。學校是中學生能聽到豐富藝術音樂的重要場所,教師一定要給他們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引導他們接觸各式風格的藝術作品,不斷向學生提供新的刺激,以引起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使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因材施教

音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共同發展,又要承認學生的差異。由于遺傳、環境和教育等的影響,他們的音樂能力、情感、性格都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傾向。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考慮他們發展的共同特點,使教學進度、深度適合他們的共性;同時也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音樂水平、接受能力以及興趣的差異,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音樂專長。對此,教師一方面應重點搞好集體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個別學生的輔導,特別是對那些音樂素質較好的學生,給予及時引導,幫助他們不斷提高音樂水平,鼓勵他們多參加社會實踐,從而使他們成為音樂藝術專業人才的后備軍。

3.音樂的電化教學

電化教學給教育帶來了新的變化,學生不僅向老師和書本學習,還可以向更多的現代化教育媒體學習。如今,以幻燈片、電視、廣播、錄音、錄像、計算機等現代化視聽工具為媒體進行教學,被廣泛地引入音樂教學領域,這種方式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就可創設音樂環境,可以發揮視聽通感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但老師對學生應加以指導,不能盲目地去聽或學,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他們能自覺抵制社會上格調底下的音樂作品的影響,提高辨別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能力,使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五、校園藝術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校園藝術文化是音樂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藝術活動,展現審美教育特性。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校園是打造音樂教育多元化的重要陣地。藝術選修課的開設(如聲樂、舞蹈),為音樂教育的拓展開辟了嶄新的平臺。學校藝術社團的開展(如合唱隊、音樂劇社),豐富了音樂教育的范圍。學校藝術比賽和活動(如校園卡拉OK比賽、藝術節),推動了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而校園輔助音樂設施的開發,將有利于音樂教育的全面推進。如建立“音樂網絡圖書館”,將音樂的文字、音像資料按照類別劃分,形成校園音樂文化庫,可為愛好音樂的學生提供良好的音樂信息環境。此外,校園音樂是對校園生活、校園文化的一種映射,如我校開展“校園歌曲大家唱”活動,挖掘出很多優秀的校園歌曲,有選曲填詞的改編作品,如《我愛我班》;還出現了原創校園歌曲。音樂教育具有人文屬性。在校園藝術活動中,通過有意識地音樂教育滲透,可提高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如在排練合唱時,使學生明確自己聲部所處的地位、聲部進入與退出的時間、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調節……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能共同創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

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樂以輔德、樂以益智、樂以促體、樂以怡情,在校園文化的美感熏染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促進智力潛能的開發和身心健康發展。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育,就是憑借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內容來進行審美知識、審美情趣、審美鑒賞和審美能力的教育,以美輻射,將音樂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中去,從而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人格塑造。此外,校園文化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音樂教育與這一精神的樹立與存在有著相輔相成的聯系。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豐富感情、高尚情操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歷史、對社會的理性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總之,中學教育在學生整個素質教育過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是學生成長學習的關鍵。作為素質教育的音樂教育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都來關注中學音樂教育,站在人才培養和提高全民素質的戰略高度,重視和發展中學音樂教育,在中學音樂教育這塊廣袤的田野里,必將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曹理,繆裴言.中學音樂教學論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www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亚洲加勒比在线| 潦草影视2021手机| 北条麻妃在线观看视频| 色视频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99精品国产在这里白浆| 忘忧草社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熟女AA片| 末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片连接| 亚洲欧美日韩网站| 男人桶女人j的视频在线观看| 喷出巨量精子系列在线观看|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天海翼大乱欲在线观看| 一级日本强免费| 扒下胸罩揉她的乳尖调教|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欧洲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浪荡女天天不停挨cao日常视频 | 日韩午夜r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男女猛烈无遮掩免费视频| 冬日恋歌国语版20集中文版| 舌头伸进去里面吃小豆豆|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jizz大全欧美|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偷麻豆|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文|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