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討論建筑材料課程的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以崗位需求為參照,培養技能型人才
(一)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導,更新課程教學
針對高職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建筑材料”課程新的教學目標是:了解材料的組成、制備常識,熟悉國家標準中對常用材料的性能要求,能正確選用材料,熟悉材料的檢測要求,熟悉材料的保管常識,具備在工程施工中合理使用材料的能力,并能運用材料知識分析工程中出現的與材料有關的質量問題。
(二)優化重組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
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益,而教材的選擇是教學內容選擇的基礎。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改革,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是大勢所趨。建筑材料的主要內容可概況為三大類:結構類材料,如水泥、鋼材及混凝土等;墻體類材料,如天然石材、各種砌塊等;功能性材料,如防水材料、裝飾材料等。由于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所面臨的大部分就業崗位是生產一線施工員和材料員,因此,結構材料的正確選用非常重要。目前,結構材料品種與性能已經相對成熟穩定,因此,結構材料知識的學習應以強度為主并強化耐久性,尤其應以混凝土強度耐久性的保證和提高為重點。而墻體類材料,近年來發展較快,以輕型、利廢、環保、大尺寸新型墻體材料的開發為方向。并且,隨著城市空間的緊縮,框架結構體系下的房屋,墻體材料的功用以維護功能為主。所以,課堂講授應該以房屋結構不同位置對維護材料的功能需求特點為主,并且適當介紹材料發展新形勢。對于功能材料,伴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舒適度的要求逐漸提高,并且隨著化學建材的發展,大量的新型功能材料應勢而生,這就要求教師不斷關注學科發展動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二、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改進教學方法
(一)以工程現場情景切入教學現場導入式教學模式是以施工現場或其它工程實例作為切入點,使學生明確待解決的問題,然后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課堂教學過程,最后再回到現場或工程實例,進行分析總結。以“建筑鋼材的力學性能”一節為例,在講授低碳鋼的拉伸性能時,以寧杭高鐵、鄭州萬達廣場施工現場的“瘦身鋼筋”為例,首先了解學生對于鋼筋有哪些認識?是否聽說過“瘦身鋼筋”?經過“瘦身”的鋼筋,其性能發生了哪些變化?對工程又有什么影響?一系列的問題會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在學生對問題充滿各種想法和期待時,教師引入新課內容———鋼筋的拉伸性能。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學習目標明確,與實際場景結合緊密,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常見材料的性能與應用都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
(二)注重結合工程實際案例實際工程案例的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強化了學生對材料性能的理解和應用。比如,講解氣硬性膠凝材料時,給出石灰砂漿墻面出現裂紋和爆裂的案例,可以加深學生對過火石灰和石灰性能的理解;講解墻體材料時,可以舉出空心磚作為承重墻體導致房屋倒塌、使用欠火磚洪水過后房屋倒塌的工程實例,使學生了解墻體材料的性能和選用,并能意識到積累材料知識的重要性;結合美國世貿雙子大廈遭恐怖襲擊而倒塌事件,可以加強學生對鋼材性能優缺點的理解。通過介紹事故案例并輔以正確做法講解,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材料課程的重要性。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角色尤為顯著,在教學全過程,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做好最后的點評。
(三)重視知識的承上啟下和課程銜接
“建筑材料”作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基礎課,其開設應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教師從第一次建筑材料課開始,就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材料知識對后續專業課程學習、頂崗實習及畢業后工作的關聯性和重要性。在授課過程中,應體現專業課程的銜接,知識的承上啟下。例如,講到混凝土膨脹劑時,應結合建筑施工技術課程中用膨脹混凝土澆筑后澆帶的原因所在;講到建筑鋼材的拉伸性能時,要結合建筑結構課程中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相關知識。
三、開發基于實際工作情境的實驗教學新模式
(一)以崗位工作為背景設計實驗內容
實際工程中對于材料的檢測是在施工現場取樣后交送專門檢測機構。因此,學生要勝任施工現場的工作,就應能在現場正確對材料進行取樣,而且能對檢測機構送來的檢測結果有一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同時,要熟悉實際工程常用檢測報告內容。
(二)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內容
提倡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內容,例如: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際工程中某一梁構件所需強度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并預測實驗結果;然后,對設計的內容進行試驗;將試驗結果對照實際工程所選用配合比進行分析總結,并對試驗提出改進措施;最后,再試驗再總結。這樣的實驗教學,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筑材料”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以后從事施工、監理及檢測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不斷探索,開發出與實際崗位零距離對接的教學模式,使課程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季翠華吳琛單位:國際煤炭科工集團重慶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