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張掖特色工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取得的成就
1)加工企業不斷壯大。張掖市農產品加工業是在政策推動、市場拉動和科技驅動下逐步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高過程。據統計,目前全市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009家,其中,年銷售收入上百萬元的有132家,上千萬元的有62家,上億元的有11家。現已認定的省、市級龍頭企業分別有34家、29家,其中,甘綠脫水蔬菜集團進入國家級行列。這些龍頭企業在外聯市場、內連基地和農戶,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2)加工基地不斷擴大。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穩步推進基地建設,確保加工企業優質原料供應。一是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初步形成。已建成國家級玉米種子繁育基地6.8萬hm2,馬鈴薯加工及種薯繁育基地3.2萬hm2,高原夏菜面積3.48萬hm2(其中,加工型蔬菜面積0.77萬hm2)。二是“百萬頭肉牛基地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建成肉牛養殖小區203個,其中,千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小區(場)達29個,牛飼養量達到91.76萬頭。三是農業規模化經營取得新進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4.38萬hm2,占承包地面積的25.9%;農業規模化經營土地面積3.7萬hm2,占承包地面積的21.9%,逐步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達到加工產品規格一致。
3)加工能力不斷提升。張掖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年設計加工能力201萬t,其中,加工種子65萬t、輕工原料114萬t、果蔬12萬t、牧草10萬t。此外,加工畜禽27萬頭(只)。農產品年精深加工能力80萬t,其中,番茄醬5萬t、檸檬酸4萬t、脫水蔬菜2萬t、優質玉米種子30萬t、馬鈴薯全粉2.1萬t、玉米淀粉15萬t、優質啤酒大麥10萬t。
4)品質品牌快速提升。近年來,張掖市積極進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牌的開發,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現有涉農及其延伸制品的商標112個,其中,國家馳名商標1個,甘肅省名牌產品12個;現已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4個,綠色食品17個,有機食品3個。例如,“民樂紫皮大蒜”、“張掖玉米種子”、“張掖肉牛”等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或在國家商標局注冊了商標,“張掖紅提葡萄”榮獲“中華名果”稱號等,諸如此類品牌已在省內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影響力不斷擴大。
5)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凸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從小規模向大規模轉變,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從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促使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化發展,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實力。張掖市已建成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86家,形成固定資產44.6億元,其中,固定資產規模1000萬元以上的102家;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132家,上億元的14家。在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中,高臺中化番茄制品有限責任公司進入國家級行列。每年龍頭企業通過合作或簽訂合同等方式落實原料基地10200hm2,發展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大戶286個,與農戶簽約訂單金額達38.21億元,帶動農戶21.66萬戶。
6)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農民組建自己的合作組織,抗擊市場風險。張掖市圍繞制種玉米、馬鈴薯、蔬菜、肉牛羊等特色產業,建成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964個,入會成員4.6萬人,帶動農戶14.8萬戶,占總農戶的56%,擁有資產11.76億元,年純收益1.62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也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
1.2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產業化經營、專業化合作的角度綜合分析,張掖市農產品加工業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1)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缺乏市場競爭力。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起點低、規模小、無法產生規模經濟優勢,導致加工業缺乏國內外市場競爭力。例如,規模較大的濱河集團,雖然年銷售收入4億多元,但仍不及同行業全國排名第十位的1/20。已認定的市級以上109家龍頭企業,僅占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的10.8%,行業的集中度偏低。
2)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處在農產品加工鏈條的關鍵節點,雙方的互利合作決定著種植、加工、貯藏、銷售等環節的經濟利益及利益分配關系。長期以來,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雙方未能結成固定的契約關系或利益共同體。張掖市龍頭企業帶動訂單農業面積15萬hm2,標準化生產面積17萬hm2,由于企業與農民之間的風險保障體系不完善,無法使風險損失在二者之間得到合理分攤。在松散的買賣關系下,即使雙方簽訂了供產銷合同,也經常出現履約率低甚至違約現象。同時,千家萬戶分散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也導致品種、品質、規格等不能滿足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要求。
3)農產品加工供應鏈斷裂,深加工、精加工不夠。農產品加工供應鏈條的長短決定著農產品轉化增值的大小。張掖市因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比重小,多數農產品仍停留在賣原料鏈條節點上,至多是初加工或粗加工。由于處在農產品加工初級鏈條,不能向深層次發展,致使加工出的產品品種少、成本高,競爭力低。以臨澤縣主導產業之一的棗業(種植面積達1萬hm2)為例,其生產的小紅棗雖品質好,全國獨有,得到消費者公認,但僅有以甘肅西域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3家企業進行加工,其他大多是簡單的初加工,以原料方式出售,精深加工少,多次增值就更少。
4)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撐保障體系不健全。一是農產品品牌意識不強。與張掖市獨特的農業資源相比,農產品品牌建設相對滯后,優質品牌特別是全國知名品牌少,占領高端市場能力不足,經濟效益不高。例如,“民樂紫皮大蒜”、“高臺合黎小紅辣椒”等傳統品牌面臨很大挑戰,雖已形成一定的種植規模,但上門收購的客商仍比較少,優質難以優價。二是農產品現代化物流水平低。農產品第三方物流市場建設滯后,缺乏功能齊全、輻射力強的國際性農產品專業市場,如物流企業張掖市嘉禾綠色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缺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制約了農產品加工業的增值空間。三是體制政策的束縛。由于農產品加工業存在多部門分散管理,使頒布實施的政策難以協調統一,成為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使種養、加工、流通各環節信息不暢通,造成加工企業優質原料缺乏、普通原料大量積壓,影響農業產業化的持續發展。四是張掖市人才匱乏,主要表現為科研人才、推廣人才和高科技文化素質農民少,導致關鍵技術難以落實。
2張掖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對策
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將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2.1立足資源優勢,拓展市場空間
現代意義的農產品加工不再是把初級農產品的剩余部分作為加工原料,而是以市場為導向決定農產品的生產品種、生長區域。因此,擁有不同特色農產品資源的張掖市,就要根據本地在資源、市場和技術等方面的區域優勢,因地制宜地發揮本地具有明顯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區域性布局。例如,甘州區形成“一園四區”,即科技生態園,以及優質種子加工區、特色畜產品加工區、特色蔬菜加工貯藏保鮮區、輕工原料加工區,充分利用加工比較優勢,增強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同時,要挖掘一批有市場潛力的地方名優特色新產品,如臨澤小紅棗、民樂大蒜、山丹四珍、甘州區小雜糧等優勢品牌,種植設施葡萄、培育肅南高山細毛羊等具備發展潛力的新興農產品品牌。政府要出臺政策鼓勵和扶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化經營,為農產品的商標注冊、品牌宣傳提供一定補助資金,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的農產品知名品牌,拓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市場空間。
2.2組建專業合作社,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在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中,既可以增強討價還價能力,減少農戶間的惡性競爭,又可獲得農產品加工增值利益,分散、轉移和化解市場價格風險,維護農民整體利益。在組建發展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的過程中,應明確農戶與政府的職能定位。農民是具有自主身份的經濟個體,在農民自愿參與和民主決策推動下,建立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風險調節機制,解決農民生產經營的資金、信息、技術等問題,提高農產品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政府的職能是以政策扶持、管理引導、科技服務為主,為合作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
2.3做強龍頭加工企業,發揮帶動輻射作用
加快發展具有競爭優勢和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要以張掖產業園區為依托,通過政府引導組建、域外引進、因地制宜改造、個人出資興辦等方式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培養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并帶動配套產業的發展。鼓勵和扶持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加工、儲運、精深加工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方面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協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發展深加工、精加工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也要鼓勵加工企業參與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大對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引進、消化、吸收力度,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含量,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精深方向發展,不斷延長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升級換代。
2.4建立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完善加工產業鏈條
積極探索和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較為穩定的利益聯結關系,加強“以市場牽龍頭,以龍頭帶基地,以基地連農戶”的產業鏈條建設,推行“企業+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把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行連片種植,擴大生產規模。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搞活土地經營使用權流轉,支持龍頭企業長期租用農戶土地,建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并優先、優惠將荒山、荒地、荒坡承包給龍頭企業建自有基地。同時,打破地域界限,加強與中介組織和農戶的聯系,擴大農產品生產基地,以此形成生產專業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的現代農產品加工業集團。在完善加工產業鏈條中,加強農產品龍頭企業的原料基地建設。將農產品加工業與原料基地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圍繞龍頭企業建基地,圍繞基地發展龍頭企業,實現由“生產什么就加工什么”到“加工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的轉變。在龍頭企業原料基地建設中,選擇一批農業新技術推廣項目,發展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規模,促進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產業鏈的拉長。以張掖市5個省級開發區為集聚載體,發揮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形成優勢企業和產業集群,進一步促進產業布局優化,開拓經濟質量高、生態效益明顯的區域循環發展新格局,以此達到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壯大與種植業結構調整相互帶動的目的,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本文來自于《農業科技管理》雜志。《農業科技管理》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劉玉環閆歡念金河閆盆吉焦揚單位:河西學院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