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礦床開采系統工程設計研習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系統工程方案研討與施工設計
1.1方案研討與論證早在2006年,以銅鋅礦生產技術相關人員為主的“深部開拓方案研究小組”在充分論證、比較、完善各種方案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研究討論,綜合技術經濟指標比較,最終形成主導的設計思路:a.系統分為地表明豎井和井下盲豎井兩部分,兩段豎井構成完整的通風提升運輸系統,并與現有生產系統實現科學對接。b.井下盲豎井部分,采用在礦體的東部新建獨立豎井系統方案(簡稱新建系統方案)。
1.2設計方案本次開拓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在穩定現有產量的基礎上,為增產創造有利條件。目前的礦山生產能力為60萬t/a,并呈現減產的趨勢,因此新開拓深部區域,即-827m中段以下生產規模設計為20萬~30萬t/a,約占總產量的1/3,此工程達產后,礦山的礦石年產量將達到約80萬t,銅精礦金屬含量將達到10000t。為了適應深部礦體的特征,本次開拓設計,將原礦床開采的標高由60m降低到50m,因此,本次設計-827m中段以下新開拓中段為:-877m,-927m、-977m,-1027m、-1077m、-1127m和-1177m中段。
1.2.1開拓系統主要工程:本次深部開采接續開拓系統的工程設計,既立足于對深部礦體的開采,也著眼于同步解決目前開采遇到的安全技術難題。主要的工程包括上下兩段接力豎井(共計4條),即:明罐籠井(簡稱1#罐籠井)、東翼明風井、2#東翼盲罐籠井(簡稱2#罐籠井)、東翼盲箕斗井,分述如下。1#罐籠井:運送人員、設備及材料;輔助提升礦石或廢石;兼作為深部(-827m以下)回采作業區域的入風井;需要時,可以作為礦床開采東翼的另一個補充安全出口。與該罐籠井配套的設施和設備為:井塔式JKM-2.8×4(I)E多繩摩擦提升機,配560kW電機。提升機位于該井井口,設計在312m標高與新設工業場地通過平硐相連通。人員和材料及提升的礦石或廢石通過平硐進出豎井。采用單罐籠配平衡錘提升系統。東翼明風井:作為礦山礦床開采東翼的主回風井。2#東翼盲罐籠井:作為深部開采時的副井,負責人員、設備材料的運輸;輔助提升廢石及部分礦石;兼作深部開采的入風井。與該罐籠井配套的設施和設備為:井塔式JK㎡.25×4(I)E多繩摩擦提升機,配450kW電動機。東翼盲箕斗井:主提升豎井,承擔大部分深部開采礦石的提升。與該箕斗井配套的設施和設備為:選用井塔式JK㎡.25/4多繩摩擦提升機,配560kW電動機。
1.2.2其他系統及輔助設施a.井下排水、供水系統系統-827m以上各中段沿用原7個泵站接力排水;-827m標高以下設計采用集中排水方式。在-1177m中段設永久水倉(有效容積為430m3)。-1177m泵站排出的水經-827m中段巷道水溝排到礦山原有-887m中段水倉,再經原系統(7段接力)排至地表。-827m標高以下各生產中段的供水由設在-767m中段的水池供給。b.供風系統由于新建-827m以下礦體開拓距地表很深(地表標高在300m左右),因此在-827m中段新設計坑內空壓機站,負責盲豎井以下各中段的采掘供風。c.充填系統紅透山目前主要采用尾砂充填法采礦,充填站位于近地表253m平硐內,充填材料經充填站混合后通過充填管路下放至各生產中段。由于-827m以下各中段距原充填站太遠,管路承受的壓力較大。為了滿足深部采空區接續充填的需要,在項目建設期間或工程投入使用初期即著手研究在合適中段配套建設接力充填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適當時機實施相關工程。以服務于上部生產中段東部生產區域和-827m以下各中段。d.供電系統在原紅透山銅鋅礦變電所設升壓變壓器兩臺S11-2000/3(電壓變比為3/6kV,互為備用),在變壓器二次側采用兩條6kV架空線路至新建坑口變配電所,給新建坑口設配電所(6kV)供電。
2工程設計方案的創新
紅透山深部礦體成礦規律、賦存條件與上部成礦不同,所以導致了此次延深工程方案選擇更加復雜。通過方案對比、選擇,確定了最終方案。總結此次設計,以下幾個方面充分體現了技術創新。a.摒棄了在原有系統基礎上進行延深思路,而是根據深部礦體賦存條件,選擇在礦體東部獨立新建一整套的生產系統方案,解決了在原有系統上進行延深,中段開拓距離遠、運輸距離長和嚴重干擾現有系統生產等一系列問題,體現了方案的最優化。b.改變在礦體下盤設計豎井的傳統做法,綜合分析各種因素,選擇在體礦上盤布設地表明豎井的方案,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和系統工程思想,對相似工程的設計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c.為解決供風系統線路長,延程阻力損失大,管材投資巨大,維護管理難度大等問題,新方案設計時,選擇在井下建立空壓機站的方案,充分利用井下豐富而潔凈的礦泉水資源,采用開鑿巷道的方式,配套建設超長水池,確保水制冷的效果,該方案的實施在有色系統實現了重要的創新,將為深部開采的礦山提供很好的借鑒。d.在原有設計中段高度基礎上,結合紅透山深部開采特點,縮小分段高度,為深部采礦場的地壓和采礦方法的選擇留有更大的選擇空間。e.礦石及廢石運輸路徑既自成獨立體系,又能夠與原有生產系統實現緊密的銜接,組織生產靈活方便f.新老系統的主要銜接中段,新設計采用循環式運輸道結構形式,改變了原系統空載時機車頂推式運輸狀況,可以保證機車始終在前方牽引機車組運行,確保運行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任家權曹同波單位:撫順紅透山礦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