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裂縫性油藏開發技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石油化工應用雜志》2014年第五期
1開發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1.1天然裂縫發育,主向井易見水淹安201區塊長6層通過野外露頭觀察、電成像測井、巖心分析認為:該區要以高角度構造縫(主要發育NEE,NE,NW三組裂縫,以NEE向裂縫為主,平均裂縫走向為65~75°),部分井見到多組裂縫,裂縫面相互平行,而網狀縫、低角度縫及水平縫不發育(見圖3)。自2009年投入開發以來,全區共有水淹井43口,其中主向井水淹有37口,水淹程度達到86.1%。注入水沿裂縫主向單向突進,造成側向上有效壓力驅替系統難以建立,油井見效緩慢,通過近幾年的注水開發,側向井的見效比僅為36.4%,開發效果較差(見圖4)。
1.2油井投產后遞減大,水驅動用程度低該區油井投產后遞減較大,注水見效程度低,投產200口,初期單井日產液4.3m3,日產油2.8t,含水23.0%,目前單井日產液2.6m3,日產油1.3t,含水41.4%。由于長61層內非均質性較強,剖面上水驅不均,形成部分層段吸水差,或不吸水,導致整體水驅動用程度較低。測試的48口吸水剖面中有10口井存在單層段不吸水或吸水不均的問題,區塊水驅動用程度僅為66.5%。
2合理開發技術探討
2.1合理的井網井排距通過對矩形、菱形、正方形反九點不同井網,不同井排距數值模擬得出結論:520×130的菱形與矩形、正方形對比,在相同井排距的情況下,菱形井網的初期采油速度和階段末的采出程度較高,且調整靈活;矩形井網水淹風險小,但在注水井之間滯留大量剩余油,采出程度較低。綜合分析認為520×130的菱形反九點井網(井網密度為14.79口/平方千米)采出程度最高,同期含水最低,在安201長61油藏具有較好的適應性。
2.2注采壓力系統根據流入動態曲線可以確定安201區長6油藏在壓力保持程度為120%,綜合含水為20%時的合理流壓為6.4MPa(見圖5)。以菱形反九點520×130井網為基礎方案,計算油井井底流壓分別為飽和壓力的30%、50%、70%、90%的五個方案。綜合對比,井底流壓為飽和壓力70%方案最佳。根據低滲透油藏的開發經驗,采油井合理流壓應不低于飽和壓力的2/3,最低流動壓力為飽和壓力的50%,否則會引起油井脫氣半徑擴大,降低油層的滲流能力。安201區長61油層飽和壓力為7.9MPa,因此,該區油井合理流壓為5.3MPa,最低流壓為4.0MPa。
2.3注水參數論證注水井最大流動壓力主要受破裂壓力的限制,根據經驗,一般不超過破裂壓力的80%~90%。安201區長6油藏井口破裂壓力28MPa,地層破裂壓力為38MPa,則注水井最大井底流壓為34.2MPa,考慮液柱壓力和井筒摩阻損失后,注水井最大井口壓力為15.2MPa。以菱形反九點520×130井網為基礎方案,計算注水井井底流壓分別為22、24、26、28、30MPa的五個方案。綜合對比,安201長6井底流壓為26.0MPa方案最佳,注水井合理井口壓力為6~7MPa。
2.4合理注采比采用數值模擬方法,確定合理注采比。以菱形反九點520×130井網為基礎方案,采油井定液量6.0m3/d,注水井定井底流壓,計算注采比分別為0.8、1.0、1.2、1.4的4個方案。綜合對比分析,注采比為1.0時方案最佳。根據同類已開發油田的成功經驗,油田開發初期采用1.4左右的注采比,隨著有效驅替壓力系統的建立,油井逐漸見效,將注采比逐漸調低到1.0,實現可以有較高產能,又能有效控制含水上升的“溫和注水”。
3結論及認識
安201長61油藏屬于典型的裂縫性油藏,投入開發后采用井排距為480m×150m的菱形反九點井網投入開發,井網適應性較差,驅替系統難以建立,水驅平面分布不均,產量遞減較快,主側向井生產差異大(主向上油井含水上升快,裂縫型水淹井較多;側向井注水見效慢,產量較低)。結合油藏數值模擬,綜合分析認為:采用井排距為520m×130m菱形反九點網可避免裂縫主向油井的暴性水淹;地層壓力水平保持在原始地層壓力的120%,注水時機為超前注水5個月左右,根據油層厚度變化與物性差異對超前注水量進行靈活調整;合理井底流壓為4.0~6.0MPa,合理生產壓差9.0~11.0MPa,最大井口注水壓力為14.2Mpa。
作者:李龍龍李超張希譚斌文胡剛王國柱單位: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