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物探方法在地區鈾礦找礦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苦竹坪某地區開展了1:5000伽瑪總量測量工作,通過資料整理,圈出了區內的伽瑪偏高暈、高暈和異常暈,通過分析這些暈圈的分布與區內的地質背景關系,發現伽瑪異常形態主要受斷裂構造的控制,且與巖漿巖活動關系密切。通過總結分析認為近SN向構造及其與巖體出露繁雜地段的交匯復合部位是鈾成礦的有利部位,也是今后在本區鈾礦找礦的主攻方向。
關鍵詞:鈾礦(化);伽瑪總量測量;伽瑪異常;斷裂構造
研究區位于諸廣山巖體南部之長江礦田的北部。2009年被列入國家鈾資源保障一級基地及廣東省核電發展規劃最為重要的鈾資源保障基地之一。從上世紀七十年初以來,前人在長江礦田的北部做了大量的鈾礦勘查工作。物探方法在礦產找礦中是一種重要的工作手段,并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其中伽瑪總量測量作為傳統的放射性物探方法[1],廣泛應用于鈾礦找工作,在尋找鈾礦等方面不失為一種經濟、快速、簡便的地球物探勘查方法,它通對系統測定各地質體巖石的照射量率,尋找伽瑪異點、帶,研究伽瑪場特征及其與鈾礦化的關系,從而達到找礦目的。文章通過對苦竹坪地區伽瑪場特征的分析,結合區內地質資料,總結出伽瑪場特征與鈾礦化的關系,總結鈾成礦規律,為今后在該區鈾礦找礦提供工作思路。
1研究區地質概況
研究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準地塊與華夏古陸,在區域鈾成礦位置中,處于華夏活動帶鈾成礦省的北東向桃山—諸廣鈾成礦帶的南段產有豐富礦產的大型諸廣巖體的南東緣、北東向成公坳斷裂及蕉坪斷裂夾持區域。區內出露地層簡單,僅出露第四系地層,主要分布于區內山坡,局部分布于河谷地帶、山谷地帶。區內巖漿巖活動頻繁,計有三期六個階段,三期包括印支期(γ51)、燕山早期(γ52)和燕山晚期(γ53)。印支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γ51-1),形成于三迭紀早三迭世(T1),巖性以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為主,呈巖基產出;第二階段(γ51-2),形成于三迭紀中三迭世(T2),巖性以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和粗中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為主。燕山期分三個階段:早期第一階段(γ52-1),形成于侏羅紀早侏羅世(J1),巖性以中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為主,呈近東西向展布的巖基產出;早期第三階段(γ52-3),形成于侏羅紀晚侏羅世(J3),巖性以細粒黑云母花崗巖為主,近南北向展布,巖株產出;燕山晚期(γ53),形成于白堊紀(K),巖性以細粒二云母花崗巖或細粒斑狀二云母花崗巖為主,呈巖枝、巖株星點狀出露。另外燕山晚期中基性巖脈,分布廣泛,呈巖墻、巖脈產出,主要有二長巖、正長巖、花崗斑巖和輝綠巖等。各期巖漿巖與鈾礦化的關系,從時間上看,印支期和燕山早期形成在鈾成礦以前,為主要的鈾源體;燕山晚期花崗巖和各類脈巖,與鈾成礦同期活動,與鈾礦化關系密切。區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按展布方向分為NE向、NW、近SN向和近EW向組,其中NE向組構造延伸較長、規模較大,是區內的主干斷裂,該組構造以壓扭性為主;NW向組構造以張扭性為主,構造充填物以硅化花崗碎裂巖為主,也可見輝綠巖、螢石等充填;近SN向構造在區內廣泛發育,是主要的控礦構造,包括NNE向和NNW向構造,以壓扭性為主,構造充填物以硅化巖(硅化石英、硅化碎裂花崗巖等)為主;近EW向(緯向)構造主要表現為輝綠巖脈,走向延伸較長,寬度較小,為張扭性構造。區內圍巖蝕變作用強,以巖漿的自變質作用至高溫、中溫、低溫熱液活動均有發育,其中中低溫熱液蝕變最為強烈。與鈾礦化關系密切的有赤鐵礦化、白云母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
2工作方法
工作比例尺為1:5千,工作網度為20m×50m,測線東西向布設。伽瑪總量使用FD-3013數字γ輻射儀,使用過程中對使用的儀器進行了“三性”檢查,保證測量數據準確、可靠。野外測量時盡可能測量基巖露頭,并對測量點進行簡要的地質特征描述。本次共測量數據606個,對伽瑪總量進行整理后,統計并計算工作區內地層、巖體的主要巖性的伽瑪含量背景值(X)、標準偏差(S)、變異系數(C)等參數[2]。根據上述統計參數,依據規范進行異常劃分,然后編制伽瑪暈圈圖及其它物探圖件。
3伽瑪場特征分析及找礦效果
從研究區的伽碼總量高值主要分布在中部及中南部,異常分為偏高暈、高暈和異常暈三種、暈圈總體為長軸狀、呈北北東向、南北向和北北東西向展布。全區伽碼總量平均值69.0×10-6,最小值37×10-6,最高值1120×10-6。濃集中心和峰值較明顯,從暈圈分布的地質背景來看,該區域為印支期第三階段中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2pbγ51-3),暈圈分布與斷裂構造位置對應,其高值主要分布在F1斷裂破碎帶的分支復合部位、且輝綠巖脈煌斑巖脈出露并與斷裂交匯,花崗正長巖、細粒黑云母花崗巖等小巖體出露繁雜地段,其異常形態主要受斷裂構造的控制。2017年,為了查證物探成果,在充分分析區內鈾成礦地質條件的的基礎上,在工作內中南部、F1斷裂破碎帶的分支復合部施工了鉆孔(圖1),在孔深約62~70m揭露到總厚度約6.0m的鈾工業礦體。
4結語
(1)伽瑪總量測量方法在本區具有很好的找礦效果,且其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是找深部鈾礦的一種較為直接的方法。(2)多期次構造運動的結果,為鈾元素的活化、遷移和富集成礦提供了有利的地質條件。區內巖漿活動強烈,具多期次侵入的特點,多期次的巖漿活動為鈾成礦提了供熱源和動力。本區鈾成礦具有較好的地質條件和找礦前景。(3)區內所有的礦點及異常點、異常暈,嚴格構造系統控制,但由于構造展布的規模、性質及巖性條件的不同,對控制成礦的作用和程度上是有所差別,近SN向構造(包括NNE向和NNW向)向構造是主要的控礦構造。近SN向構造及其與巖體出露繁雜地段的交匯復合部位是鈾成礦的有利部位,也是今后在本區鈾礦找礦的主攻方向。
參考文獻
[1]馮必達,賈文懿.放射性物探方法[s].華東地質勘探局教材編寫組,198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核行業標準,EJ/T831-94.地面伽瑪總量測量規范[S].中國核工業總公司,1994.
作者:陳文財 單位: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