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蒸汽冷卻器下端差系統優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電站輔機雜志》2016年第2期
摘要:
讓汽輪機的部分抽汽,先經過3號高壓加熱器的外置蒸汽冷卻器后,再進入3號高加內,利用此類加熱裝置,可提高機組的換熱效率。蒸汽冷卻器出口蒸汽溫度的設定,對蒸汽冷卻器及3號高壓加熱器的設計方案有很大的影響,選定合理的蒸汽出口溫度,才能使蒸汽冷卻器和高壓加熱器安全經濟地運行。
關鍵詞:
蒸汽;冷卻器;下端差;卡諾循環;逆流;泄漏;振動;優化
0概述
高壓給水加熱器(簡稱高加)利用汽輪機的抽汽加熱鍋爐給水,可提高系統的換熱效率,節省燃料,并有助于機組安全運行。抽汽在高加殼側內通過,將經過過熱蒸汽冷卻段、凝結段和疏水冷卻段。鍋爐給水則在管側內通過,與蒸汽的流向相反,將經過疏水冷卻段、凝結段和過熱蒸汽冷卻段,達到預期的給水溫升后,再被排出高加。目前,機組的高加系統布置,常采用3級高加回熱系統,如圖1所示。現以某型660MW機組為例,該機組不帶蒸汽冷卻器,機組的運行參數,如表1所示。根據卡諾定理,當工質在兩個恒溫熱源(T1和T2)之間循環,不管采用什么工質,如果是不可逆的,其熱效率恒小于1-T2/T1[1]。也就是說溫差越大,換熱過程中產生的不可逆損失也就越大。從表1可知,3號高加的給水溫度低于1號和2號高加的給水溫度,但是抽汽溫度卻比1號和2號高加的溫度,要高出很多,顯然3號高加的抽汽溫度沒有被充分利用。用3號高加的抽汽先加熱1號高加出口的給水,然后再進入3號高加,這樣,蒸汽冷卻器(簡稱蒸冷器)也就應運而生。系統布置了蒸冷器后,可更好地應用卡諾循環,提高機組的換熱效率。蒸冷器與高加的系統布置,如圖2所示。蒸冷器的設置,涉及到與各高加(尤其是3號高加)的匹配變化。現探討一些常見的布置方法,以尋找更好的設計方案。
1蒸冷器的設計優化
目前,設計蒸冷器時,常按給水分流量進行設計。一部分鍋爐給水流經蒸冷器后被加熱,另一部分從旁路經過,兩部分給水混合后,達到預計的給水溫升,再進入鍋爐。按分流量設計的蒸冷器,可有效減少換熱管的數量,降低蒸冷器的重量,為電廠建設節約成本。分流量越小,蒸冷越小。但是,為了達到預期的溫升,分流量越小,流經蒸冷器的給水溫升就得越高。現常用的殼側蒸汽流動模式,如圖3所示。這種殼側蒸汽順逆混合流動的管束,對包殼和隔板的設計較簡單。但是流經蒸冷的給水溫升不能過高,在理論上,不能使給水出口溫度高于蒸汽出口溫度,也就是說分流量的多少與蒸冷器的下端差(這里指蒸冷器的蒸汽出口溫度與給水入口溫度的差)有密切關系。按圖3所示布置的蒸冷器,若加熱蒸汽出口溫度低于給水出口溫度,那么,加熱蒸汽在折流過程中,就可能出現較低溫度的蒸汽與較高溫度的給水相遇的情形。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熱量不能由低溫物體傳送到高溫物體,而是自發的從高溫物體傳遞給低溫物體。因此,此處就將出現逆向傳熱,也就是說給水向蒸汽傳熱,所以,蒸冷器的運行必須杜絕出現這種現象。設計時,控制蒸汽出口溫度高于給水出口溫度,以此作為控制分流量的下限。下端差越高,蒸冷器的分流量越少。但過高的下端差,意味著出口蒸汽需有更高的過熱度,如果高品質的蒸汽,沒有被用以加熱溫度更高的蒸冷器給水,而是加熱溫度較低的3號高加的給水,將會造成更多不可逆的熱損失。比對各項工程中的汽機熱平衡圖,在目前的設計方案中,對蒸冷器下端差的設定,有著很大的差別,通常設定為10~15℃,也有設定40℃左右的較高端差。隨著我國節能減排指標的提高,機組的運行參數越來越高,蒸冷器下端差的設定值越來越低,有時甚至設定為5℃。這樣就對蒸冷器的設計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據蒸冷器為5℃的下端差,若仍然采用圖3所示的順逆混合布置,欲保證蒸汽出口溫度高于給水的出口溫度,那么蒸冷器就要采用全流量設計,這是不可取的,而且,采用順逆混合方式,將使蒸冷器的換熱面積增大。換熱器的換熱量計算公式[2]:Q=AK2Δt1-K1Δt2lnK2Δt1K1Δt2(順流或逆流)(1)Q=AK2Δt1-K1Δt2lnK2Δt1K1Δt2F(其他流動方式)(2)式(2)中:F—對數溫差校正系數。順逆混合的換熱面積A的計算:A=QF×lnK2Δt1K1Δt2K2Δt1-K1Δt2由于對數溫差校正系數F為小于1的正數,所以,如采用圖3所示的布置,將使換熱面積更大,造成浪費。因此,蒸冷器最好選擇順流或者逆流。蒸汽在換熱過程中不斷被降溫,給水就在換熱管內升溫。采用較高溫度的蒸汽,在給水出口處加熱較高溫度的給水,用較低溫度的蒸汽,加熱給水入口處較低溫度的給水,即為蒸冷器的全逆流的布置。這是在蒸冷器的內部設計中再一次利用了卡諾循環,降低了換熱過程中不可逆的熱損失。蒸冷器的全逆流布置,如圖4所示。這種純逆流結構在計算換熱面積時,可避免引入對數溫差矯正系數F,降低了換熱面積。逆流布置的蒸冷器的換熱面積A,按公式(3)進行計算:A=Q×lnK2Δt1K1Δt2K2Δt1-K1Δt2(3)這種方式布置設計的蒸冷器,不僅換熱面積小,還因為蒸汽是純逆流,不必擔心給水出口溫度高于蒸汽出口溫度,從而獲得更小的蒸冷分流量,同時,也能降低設備的重量。
2高加的設計優化
系統增設了蒸冷器后,提高了高加系統(尤其是3號高加)運行的安全性。通常情況下,高加管板與換熱管的連接,采用焊接加脹接的連接方式。對于管端焊縫,需進行100%無損檢測和氦檢漏。盡管如此,運行中的高加,在換熱管與管板的連接焊縫處,還是很容易出現泄漏現象。據統計,3號高加的換熱管比1號、2號高加更容易發生泄漏。泄漏位置常位于高加給水出口處的換熱管與管板的連接焊縫,此處與高加的過熱段較近。引起高加泄漏的原因很多,比如3號高加抽汽溫度與給水溫度相差較大,換熱管兩側的壓差大,高加過熱段靠近管板,3號高加過熱段內的蒸汽流速過快,蒸汽在過熱段內沖刷換熱管,引發振動。因此,在設計高加時,計算和校核蒸汽在過熱段內的流速,選擇合適的蒸汽與換熱管的對流傳熱系數[3]。傳熱系數按式(4)計算:hx=0.332λxRe()x1/2()Pr1/3(4)式(4)中:(Rex)—以x為特征長度的雷諾數,Re()x=x•uv;u—流體流速,m/s;由式(4)可知,蒸汽的流速越快,對流傳熱系數就越大,所需的換熱面積越小。但是,過高的蒸汽流速,可能引發換熱管的振動。在管殼式換熱器內,當流體橫向流過管束時,流體誘發振動的主要成因有[2]:(1)卡門漩渦激振(有聲振動或無聲振動)。(2)湍流抖振(有聲振動或無聲振動)。(3)流體彈性不穩定。誘發振動的機理多樣而復雜,但都與蒸汽流速有直接關系。以誘發振動的卡門漩渦激振為例,當流體橫向流經管子時,在管子背面的尾流處,將產生卡門漩渦。當漩渦從換熱器管子的兩側周期性交替脫離時,便在管子上產生周期性的升力和阻力。這種流線譜的變化,引起了壓力分布的變化,使作用在換熱器管子上的流體壓力的大小和方向發生變化,最后引起管子的振動[5]。設計高加時,在確保換熱管不產生振動的同時,盡量選擇較大的蒸汽流速。由漩渦脫落引起的振幅,在一定范圍內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得超過規定的限值范圍,應控制振幅Y≤0.02D[5],其中D為換熱管的外徑。振幅Y的計算公式為:Y=CLρ0DV22π2δf21m(5)式(5)中:V—蒸汽橫掠管子的流速,m/s。計算蒸汽橫掠管子的流速公式為:V=QA(6)式(6)中:V—蒸汽流速,m/s;Q—體積流量,m3/s;Q=G•vG—蒸汽流量,kg/s;v—蒸汽比容,m3/kg;A—流道面積(與管束的布置形式有關),m2。從式(6)可知,蒸汽橫掠管子的流速與體積流量成正比。以表1所示的工程為例,3號高加的蒸汽體積流量Q,分別是1號、2號高加的4.6和2.2倍,在同等的流道面積下,其蒸汽流速更快,而振幅與蒸汽流速的平方成正比,所以,3號高加的振幅比1號、2號高加的振幅更大,更接近允許振幅的上限。設計高加時,通過對管束的合理布置,將換熱管的振幅控制在標準要求的限徝內。因此,很少出現高加換熱管在過熱段內因振動而被破壞的情況。被破壞的換熱管,常出現在靠近過熱段一側管子管板的焊縫連接處,此焊接處往往是結構的薄弱區域,因連接處的結構發生了突變,容易出現應力集中現象。同時,3號高加換熱管內外壁的壓差,比1號、2號高加的壓差大,焊接處的拉應力也大于1號、2號高加。換熱管承受的振動能量,將以機械波的形式,通過換熱管傳遞至管子管板的連接焊縫。高加長期運行后,管子管板的連接焊縫會出現疲勞損傷,從而導致換熱管的泄漏。3號高加過熱段內的蒸汽流速過快,將造成換熱管被破壞,太慢,又將影響高加的換熱效率。增設蒸冷器后,減少了3號高加管端處的泄漏。在設計3號高加時,不再設置過熱段,通過降低蒸冷器的下端差,使進入3號高加蒸汽的過熱度降低。蒸汽進入3號高加后,可直接進入凝結段。在凝結換熱過程中,表面傳熱系數與蒸汽流速無關,不需要增加流速以提高傳熱系數,因流速不高,故不存在蒸汽因折流而導致管束振動。當蒸汽充滿殼側后,將以較慢的流速,從換熱管束的外圍向管束的中心流動并凝結。整個凝結過程中,高加無振動,所以,高加的運行將更安全。
3結語
設定了合理的蒸冷器下端差,優化了蒸冷器設計,并改進了3號高加的殼程布置形式。蒸冷器的純逆流布置結構,可滿足下端差較小的運行工況,利用更高溫度的蒸汽,加熱較高溫度的蒸冷器給水,可提高機組的熱效率。同時,因蒸汽的過熱度被降低,所以,在設計3號高加時,可取消殼程中的過熱段,使高加的運行更安全。
參考文獻:
[1]嚴家碌.工程熱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GB/T151-2014,熱交換器[S].
[3]鄧元望,袁茂強,劉長青.傳熱學[Z].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4]錢頌文.換熱器流體誘導振動基礎[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8.
[5]錢頌文.換熱器設計手冊[M].北京: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作者:臧傳奇 石乾宇 蔣宇 單位: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