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問題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以及新一代移動互聯網等新一輪數字科技創新深刻影響中國及全球經濟的發展格局,其中蘊藏著層出不窮的創新創業機會,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注意把握兩大趨勢
(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的創新本身的變革
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滲透發展,使得創新活動的傳統邊界逐漸消融,開放創新、開源創新快速興起。在信息時代、知識時代下,創新突出表現為“四化”特征:一是大眾化。開源軟件、創新社區、在線培訓等發展,迅速降低創新成本,為在全球范圍內獲取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創造了條件。二是全球化。創新環境更加開放,網絡平臺上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士開展“全球協作”的案例比比皆是。三是創客化。個人代替企業成為經濟活動最小單位,創新與創業緊密融合。四是個性化。在互聯網和3D打印技術支撐下,規模化生產將被更加高效的個性化、分散化生產所取代。小微創新的靈感與高品質的消費需求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大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由自身建立創新的完整體系,涵蓋應用研究、技術研究和基礎研究多個環節,發展到以眾包方式推進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改變了創新的效率、創新的模式和創新所產生的影響范圍。
(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與我國發展方式轉變形成歷史性交匯
回顧200多年的全球工業化進程,中國與前兩次工業革命都失之交臂。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等順序發展的過程,而我國面臨的是“四化”發展同步推進的過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強大的創新推動力量。同時,我國正處于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跨越的重要階段。各國成功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的秘訣都是順應技術趨勢和經濟規律,主動求變、勇于創新。以往的實踐表明,幾乎每一次的危機爆發和經濟低迷,本質上都標志著新產業周期的開啟;每一次的經濟復蘇和上升周期的到來,都主要依賴于新興產業的發展;每一次經濟危機后都伴隨著創新創業熱潮。實質上就是經濟發展約束條件強化,倒逼了國家的創新轉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與我國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性交匯階段,一是競爭優勢由生產成本優勢轉至生產效率優勢,二是顛覆性技術帶來的變革性影響需要被充分重視并提前預判。三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鼎新”與“革故”并存。
二、積極面對三大挑戰與兩大機遇
(一)挑戰
挑戰一: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主要表現是創新能力不強,整體處于全球制造業價值鏈的中下游。制造業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戰場。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已由較長時期的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創新能力,要依靠創新促進新動能快速成長。挑戰二:就業的挑戰超乎想象。幾百年來,人類的知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社會動蕩。機器人與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會促使一批既有職業甚至行業消亡,并促進一批新的職業和行業興起。這一過程的發生十分迅猛,職業迭代速度將遠超過往。挑戰三:產品需求與技術供給不匹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于先進技術和產品有著巨大的需求,而不少核心技術和高端設備,西方國家禁止對我們出口。引領變革的新技術、新材料,仍需以自主創新為主。
(二)機遇
機遇一:新一輪產業革命,大數據成為新的“能源”。新一代產業革命,大數據將成為主要能源,新技術的應用會帶來巨大的社會進步與沖擊,機會蘊藏其中。大數據讓計劃和預判成為可能。在萬物互聯時代,人類獲取數據、對數據進行重新處理的能力以及處理的速度遠超想象。大數據會讓市場變得更加聰明。大數據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科學研究、天氣預測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掌握大數據核心技術就掌握了信息“制權”。機遇二:“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全球化紅利”。目前,我國改革開放后參與國際分工所獲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紅利”正在日趨弱化。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程的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提速,“引進來”水平不斷提高,為我國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創造了良好條件。特別是在近年來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情況下,我國將通過“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擴大開放,引領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互利合作,在新的全球化進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三、相關對策與建議
(一)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
新的時代,新的競爭,延循過去的老路重復追趕,無法搶占發展時間和空間,也將在對過去的追趕中錯過新的發展機遇。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已經積累了技術、資金,拓展了市場,應推進資源整合,創造獨特的價值,“換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企業不只要“走出去”,更要“走上去”
結合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需引導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壓力下提升技術突破的能力,充分利用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潛力,以及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與新技術相結合帶來的支撐力,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構建新型制造體系,形成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
(三)數據為王的時代,信用是金
探索推進信用數據標準化,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共享,避免“無序亂歸”、“信用濫用”,促進建立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區的社會信用聯合激勵和懲戒機制,提升誠信教育和誠信文化的“軟環境”建設,讓信用成為守信者最好的“通行證”。通過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大幅降低市場行為成本。
(四)構建職業教育的“立交橋”
在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職業教育發展已落后于市場需要,應促進職業教育的層次和類型整體拓展和轉型提升。支持國企主辦職業院校,促進職業教育實現向技術應用型銜接和延伸,以適應日新月異的各類產業升級迭代需求。
(五)充分利用基于創新驅動的“新資源紅利”
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就必須由主要依靠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傳統要素投入,轉向更多依靠科技、信息等新的要素驅動發展上來,要充分利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產生的“新資源紅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潛在增長率。
(六)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繼續充分用好國際市場空間,實現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
市場需求無論何時都是制造業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堅持融入全球生產網絡和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是推動我國制造業快速崛起的重要動力。深化政府間科技與創新合作,建設“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促進創新資源雙向流動與開放,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
(七)強化創新鏈一體化部署,有效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進一步完善機制,把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好、應用好,發揮最大效益。同時,進一步發揮大企業創新要素和資源條件比較集中的優勢,提供創新創業平臺,激發企業員工的創新活力。鼓勵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推進創新創業,充分發揮基地園區產業集聚優勢,深化工業云、大數據等應用,促進協同研發和技術擴散。
(八)大力發展民生科技,推進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領域,著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條,形成自主發展能力。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科技創新,促進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趙銳 單位:國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