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FDI對制造業內資自主創新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利用2009—2013年我國27個制造業行業的面板數據,基于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的角度,實證研究了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投入具有一定的正向促進作用,但這一效果并不顯著;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出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這說明FDI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顯著地促進了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但這一提升作用是有限的。此外,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程度顯著地促進了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增加,研發人員投入和研發經費投入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出具有明顯的正向促進效應。
[關鍵詞]
FDI;R&D;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投入;創新產出;跨國經營;外商直接投資;研究與開發
一、引言
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自主創新能力日益成為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對于一個國家或企業來說,如果想要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并獲得更多的比較利益,就要不斷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制造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自主創新水平在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構建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FDI大量涌入我國制造業,據統計,2013年流入我國制造業的FDI占我國吸收的全部FDI的一半左右。大量研究表明,FDI對我國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此影響關系到我國制造業今后的引資政策和長遠發展。但是,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究竟是產生了正向促進作用還是負向抑制作用呢?已有的相關研究未能得出一致結論。從創新過程的角度來看,自主創新能力不僅體現在自主創新投入方面,同時也通過自主創新產出而表現出來。自主創新投入主要是采用研發經費投入或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來表示,而自主創新產出則主要是采用專利申請量或新產品銷售收入來表示[1]。然而,由于新產品銷售收入這一指標的官方數據具有一定的夸大性,與實際數據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專利申請量這一指標的相關數據比較準確,所以學者們一般采用專利申請量來衡量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出水平[2]。鑒于上述分析,本文擬基于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的視角,利用我國制造業2009—2013年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會對我國制造業更好地完善引資政策,促進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
國內外關于FDI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溢出的層面上,大多數研究都認為FDI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具有一定的溢出效應。在關于FDI對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影響的研究方面,學者們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歸納起來主要有促進說、抑制說和雙刃劍說三種。
(一)促進說持有促進說的學者們認為,FDI對我國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促進作用。Cheung和Lin利用省際面板數據研究了FDI對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作用,結果表明FDI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中國企業研發活動的積極性并促進了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3]。Hu和Jefferson研究了FDI的進入程度對我國內資企業專利申請量的影響,結果表明:FDI的進入程度每提高1%,我國內資企業的專利申請量就增加15%[4]。Liu利用我國企業的面板數據研究了FDI與內資企業生產效率之間的關系,發現FDI的進入有利于內資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5]。李玉梅和桑百川利用行業面板數據研究了FDI對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FDI對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而且這種正向促進作用的大小和市場競爭程度、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成正比[6]。王鵬和張劍波研究了FDI對我國泛珠三角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發現FDI對我國泛珠三角區域各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均有正向促進作用[7]。王蕙和張武強認為,FDI對內資企業的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溢出效應,溢出效應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內資企業的吸收能力和市場競爭等因素[8]。
(二)抑制說持有抑制說的學者們認為,FDI對我國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抑制作用。Aghion認為跨國公司通過FDI的人員流動效應吸引了一些本土優秀研發人才,從而抑制了東道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9]。Fan和Hu從研發投入的角度實證研究了FDI對國內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結果表明:FDI的進入削弱了內資企業研發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使內資企業的研發投入減少[10]。胡靜寅等研究發現,FDI對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抑制作用[11]。童靜和沙文兵利用行業面板數據實證研究發現,FDI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產生了明顯的負向溢出效應[12]。邢凱旋和鄧光婭利用VAR模型檢驗了FDI和企業自主創新之間的關系,發現企業自主創新和FDI之間不存在相互加強的關系,FDI對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3]。
(三)雙刃劍說持有雙刃劍說的學者們認為,FDI對我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具有兩面性,既有正向促進作用,也有負向抑制作用。牛澤東等研究發現,外資企業的研發活動能夠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產生正的溢出效應是以當地企業具備一定的吸收能力為前提條件的,如果當地企業吸收能力過低,FDI就會不利于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14]。殷霄雯利用2003—2012年中國制造業28個行業的面板數據分析了FDI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技術密集型行業中,FDI對東道國企業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顯著;而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中,FDI對東道國企業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并不明顯[15]。Girma研究發現,FDI既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我國內資企業的研發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內資企業的研發活動產生了抑制作用[16]。Fu等研究發現,外資企業的研發活動對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具有負向抑制作用,但是外資企業的研發努力激發了內資企業創新的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內資企業的技術進步[17]。徐亞靜和王華的研究結果表明:FDI對我國不同區域的技術創新具有不同的影響,即FDI對東部地區的技術創新溢出效應不明顯,對中部地區技術創新的正向溢出效應最顯著,對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負向溢出效應[18]。綜上所述,在關于FDI對我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影響的研究方面,大多學者都是從創新產出和創新投入中的一個角度進行的,而同時基于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這兩個角度來進行的相關研究甚少。為此,本文擬在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個角度來分析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這也是本文的一個創新點。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自主創新是一個通過變革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以獲取最大經濟利益的過程。從自主創新的過程來看,自主創新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新投入和自主創新產出兩個環節。由于歷史和經濟發展的原因,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的生產技術相對落后,因此,我國企業若是完全依靠自己進行原始技術研發不僅面臨技術上的各種困難和巨大的研發投入成本,還要承擔巨大的投資風險。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FDI大量流入我國制造業,我國制造業可以通過利用FDI的技術溢出來獲得外來先進技術,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以此來提升其自主創新能力。一般來講,FDI會給東道國企業帶來一定的正面影響。第一,FDI通過技術溢出在東道國進行技術擴散,內資企業可以在獲得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或模仿,并通過消化吸收進行再創新,從而促進東道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第二,FDI的進入導致東道國的市場競爭加劇,外資企業在產品市場上對內資企業進行擠壓,這會使得內資企業的市場份額減少或者面臨市場份額減少的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內資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迫使內資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和創新活動,最終會對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促進作用。第三,跨國公司的技術優勢和資本優勢必然要與人力資本相結合,所以跨國公司在其生產運作過程中必然會雇傭一些本土員工并對這些員工進行一定的培訓,而這些經過培訓的員工若跳槽到內資企業必然會將其在跨國公司學習到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擴散到內資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內資企業的技術進步及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第四,進入到東道國的跨國公司子公司為節約原料成本以及拓寬市場渠道,在其生產和銷售的過程中必然會與本土的上游供應商以及下游銷售商之間發生一定的前后向關聯。跨國公司子公司向本土上游供應商購買原材料或中間產品時會向本土上游供應商提出較高的質量要求并提供一定的技術培訓,而在向本土下游銷售商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或產品時會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這些都有利于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發生,從而有利于本土企業的技術進步以及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然而,FDI給東道國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第一,雖然東道國企業可以通過FDI技術溢出效應獲得外資的先進技術并進行學習或模仿,但是如果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過大或者內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過低,內資企業只是一味地復制和模仿外資企業的先進技術,而沒有在此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那么內資企業就會逐漸形成對外來技術的依賴,其自身技術創新的動力和能力都會被削弱,從而導致內資企業最終喪失自主創新能力。第二,在跨國公司子公司進入東道國與內資企業進行相互競爭和擠壓的情況下,一些內資企業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可能會被淘汰出市場或者疲于應付生存競爭而無暇進行自主創新,這都抑制了東道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第三,跨國公司子公司進入東道國后會利用其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工資待遇吸引內資企業中的一些優秀研發人才跳槽到外資企業,這不僅削弱了內資企業的科研力量,而且還可能會導致內資企業自身技術機密的泄露,從而抑制了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第四,我國一些行業的技術水平落后,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較大,這不僅不利于內外資企業在產業鏈上產生前后向關聯效應,反而可能會使內資企業形成對外資技術的依賴,進而抑制了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綜上所述,FDI對我國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既有正向促進作用,也有負向抑制作用。第一,FDI對東道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與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以及內資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有關,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過大以及東道國對先進技術的吸收能力過低都不利于FDI正向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第二,內資企業的行業特征、技術水平以及FDI本身的技術含量高低等都會影響FDI對東道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第三,FDI對東道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在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這兩個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第四,FDI對東道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還取決于各地區自身技術水平的發展狀況以及吸收利用FDI的特點,也就是說,FDI對不同區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不同的影響。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如下假設:由于受企業規模、區域差異等因素的影響,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既有可能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也有可能產生負向抑制作用。
四、研究設計
(一)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1.關于自主創新投入的模型構建自主創新投入包括研發經費投入和研發人員投入兩個方面。由于研發經費投入和研發人員投入具有高度的共線性,即研發人員投入往往被包含在研發經費投入之中并可以通過研發經費體現出來[19],因此我們一般采用研發經費投入來衡量自主創新投入。對于一個企業來講,影響其自主創新投入的因素有很多,但兩大主要因素是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程度。一般來講,企業規模越大,企業越有實力進行創新投入;市場競爭程度在一定范圍內會對企業的創新投入產生正向影響,但是如果競爭壓力過大,一些企業會被壓垮,進而導致其自主創新的動力和能力被弱化。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FDI對我國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投入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外資企業的進入加劇了市場競爭,內資企業為與外資企業相抗衡不得不增加其研發投入,以促進其技術進步;另一方面,FDI的進入也對本土企業造成一定的沖擊,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動力也有被削弱的可能。基于以上分析,我們主要選取FDI、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規模、市場競爭程度作為解釋變量,通過實證檢驗來分析各因素對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影響。具體計量經濟模型如式(1)所示。在式(1)中,下標i和t分別表示行業和時間(年份),μ表示隨機誤差項。K表示制造業各行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投入,采用制造業各行業內資企業的研發經費支出來衡量。FDI表示制造業各行業實際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資,由于無法獲取各年份制造業各行業實際利用FDI的數據,而三資企業的總資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FDI的進入程度,因此我們采用各行業三資企業的總資產來衡量FDI的利用狀況。SCA表示企業規模,我們采用各行業總資產與各行業企業數量的比值(企業的平均資產)來衡量。MARK代表制造業各行業的市場競爭程度,我們采用制造業各行業的企業數量來衡量。2.關于自主創新產出的模型構建根據C-D生產函數,我們可以將創新產出函數表示如式(2)所示:在式(2)中,I表示創新產出,K表示創新過程中的資金投入,L表示創新過程中的勞動力投入,A表示影響自主創新的其他因素。由于本文主要研究FDI對自主創新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將A表示如式(3)所示:
(二)數據說明本文選取的是我國制造業27個行業2009—2013年的面板數據,并根據研究需要對不符合要求的樣本進行了剔除或對相關樣本進行了合并:(1)我國制造業各行業吸收的FDI具有明顯的差異,有的行業吸收的FDI很少,甚至沒有引進FDI,這樣的行業有煙草制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如果將這兩個行業計算在內,則可能會使研究結果產生較大的偏差,所以我們在進行實證研究時剔除了這兩個行業。(2)本文所采有的數據均來自2010—2014年《中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統計年鑒》,由于統計年鑒中2012年前后行業的劃分標準不一致,所以本文對一些行業的統計標準進行了相關調整,將橡膠制品業和塑料制品業合并為一個行業,將汽車制造業以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合并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3)本文選取的數據是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相關數據,原因在于大中型工業企業在我國全部工業企業中占有主導地位。另外,在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的基礎上,我們對所有變量均取對數形式,并使用Eviews6.0計量軟件對變量進行回歸檢驗。
五、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本文選取2009—2013年我國制造業行業內資企業的專利申請量、研發經費投入、研發人員投入、行業企業的平均資產、企業數量以及三資企業的總資產作為研究變量,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各個變量的標準差都比較大,而且最大值和最小值都相差較大,這說明近年來,隨著我國制造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研發人員投入、專利申請量、企業平均規模、市場競爭程度以及FDI的進入程度都呈現出大幅度增長的趨勢。既然各個變量近年來的增長幅度都比較大,那么這些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呢?FDI的增長到底能否成為促進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研發經費投入)和自主創新產出(專利申請量)增長的因素呢?我們將在下文通過變量間的相關性分析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探討。
(二)相關性分析我們對相關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取對數后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lnK和lnFDI、lnSCA、lnMARK的相關系數以及lnI和lnFDI、lnK、lnL的相關系數都為正且絕對值都在0.7以上,這說明lnK和lnFDI、lnSCA、lnMARK之間都是高度正相關的,lnI和lnFDI、lnK、lnL之間也都是高度正相關的。既然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較高且為正,那么這些變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投入和自主創新產出的增長呢?下面我們將通過面板數據的回歸分析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三)協方差分析面板數據模型主要包括變截距模型和常截距模型,究竟采用哪一種模型主要是通過構建F統計量進行協方差檢驗來判斷。變截距模型又可分為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這主要通過采用Hausman檢驗來進行判斷。基于此,我們首先使用Eviews6.0軟件對各組樣本進行協方差分析,具體結果見表3。表3所示結果表明,兩組數據都在5%的水平上拒絕了原假設,所以我們應該采用變截距模型來進行回歸檢驗。
(四)回歸分析在協分差分析所得結果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Hausman檢驗,結果見表4中的H值,表4中回歸1和回歸2的H值都大于其臨界值,所以兩組數據都應該選擇固定效應模型。由于本文采用的是行業面板數據,因此為消除行業面板數據橫截面異方差性的影響,我們選擇了GLS的估計方法,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回歸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回歸1的結果中,lnFDI的系數雖然為正,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并且系數的絕對值很小,僅為0.016,這說明FDI對我國內資制造業的自主創新投入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效果不明顯。第二,在回歸2的結果中,lnFDI的系數顯著為正,具體來講,FDI的進入程度每提高1%,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出則增加0.592%,這說明FDI對我國內資制造業的自主創新產出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第三,通過對比回歸1和回歸2中lnFDI的系數我們可以發現,雖然lnFDI的系數都為正,但是回歸1中lnFDI的系數的絕對值遠遠小于回歸2中lnFDI的系數,并且只有回歸2中lnFDI的系數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回歸1中lnFDI的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雖然從整體上來看,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但是這種正向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產出方面。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產出的正向促進作用遠遠大于其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正向促進作用,也就是說,FDI對增加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投入所發揮的作用還是很有限的。第四,lnSCA和lnMARK的系數均為正且都通過了t檢驗,這說明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程度都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投入產生了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第五,回歸2中lnL和lnK的系數均顯著為正,并且lnL系數的絕對值明顯大于lnK系數的絕對值,這說明研發人員投入和研發經費投入都顯著地促進了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出,而且研發人員投入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
六、結論與政策啟示
(一)結論根據實證結果,我們可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雖然FDI對我國內資制造業的自主創新產出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但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正向促進作用不明顯,這說明FDI的進入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內資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但其提升作用是有限的,即這種提升作用主要表現在企業自主創新產出方面,而在企業自主創新投入方面的提升作用是遠遠不夠的。市場競爭程度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投入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由此我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導致FDI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正向促進作用不明顯:第一,我國的市場競爭機制不夠完善;第二,近年來,FDI的涌入給本土企業帶來了過大的競爭壓力,一些內資企業疲于應付生存競爭而無暇進行自主創新;第三,FDI雖然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但是內資企業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往往會選擇獲取技術的捷徑,從而造成了對外資技術的過分依賴,進而導致其技術創新的動力和能力都被弱化,最終結果是減少了自主創新投入。第二,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程度都顯著地促進了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增加。第三,研發人員投入和研發經費投入都對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出產生了明顯的正向促進效應,尤其是研發人員投入的促進效應更加明顯。
(二)政策啟示根據本文所得結論,我們得到如下啟示:第一,不斷健全市場競爭機制,引導內外資企業進行合理、公平、有序競爭,并逐步減少對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第二,積極鼓勵本土企業進行創新,對有創新的內資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出口補貼和優惠貸款等待遇。第三,本土企業要不斷加大技術消化吸收經費的投入力度,提高其技術吸收能力和再創新能力,減少對外資技術的依賴,從而形成FDI與我國制造業內資企業自主創新的良性互動。第四,本土企業要不斷增加研發經費投入,提高其在主營業務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第五,不斷改善研發人員的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減少人才流失。第六,既要鼓勵發展一些實力強大的本土企業,又要保證市場的充分競爭。
參考文獻:
[1]周艷梅.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投入的影響[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3):43-44.
[2]傅利平,魏彥莉,崔偉.FDI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20):77-78.
[3]CHEUNGKY,LINP.SpillovereffectsofFDIoninnovationinChina:evidencefromprovincialdata[J].ChinaEconomicReview,2004,15:25-44.
[4]HUA,JEFFERSONG.FDI,technologyinnovationandspillover:evidencefromlargeandmediumsizeChineseenterpri-ses[M].Mimeo:Brandesuniversity,2005:16-25.
[5]LIUZQ.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echnologicalspillovers: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8,85:176-193.
[6]李玉梅,桑百川.FDI與我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1(2):126-135.
[7]王鵬,張劍波.外商直接投資、地區差異與創新規模及層次———基于泛珠三角區域內地九省區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2(12):84-94.
[8]王蕙,張武強.創新經濟視角下FDI強度與企業自主創新水平的關系———基于聯立方程模型與系統估計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8):90-94.
[9]BLOOMAN,BLUNDELLR,GRIFFITHR,etal.Competitionandinnovation:aninvertedUrelationship[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5,120:701-728.
[10]FANCS,HUYF.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indigenoustechnologicalefforts:evidencefromtheprovincialdata[J].ChinaEconomicReview,2007,15:25-44.
[11]胡靜寅,姚莉,萬永坤.FDI對中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影響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1(1):76-82.
[12]童靜,沙文兵.FDI對內資企業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基于中國高技術產業分行業面板數據的檢驗[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1(6):94-98.
[13]邢凱旋,鄧光婭.自主創新、進口和FDI的動態互動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37-41.
[14]牛澤東,張倩肖,王文.FDI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8):51-55.
[15]殷霄雯.不同產業類型FDI對東道國創新能力的影響———以我國制造業為背景[J].企業經濟,2015(4):49-52.
[16]GIRMAS,GONGYD,GOERGH.Canyouteacholddragonsnewtricks?FDIandinnovationactivityinChinesestate-ownedenterprises[J].DiscussionPaper,2006,160:987-989.
[17]FUXL.Indigenousandforeigninnovationeffortsanddriversoftechnologicalupgrading:evidencefromChina[J].WorldDevelopment,2011,39:1213-1225.
[18]徐亞靜,王華.開放條件下的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技術創新[J].國際貿易問題,2011(2):136-146.
[19]畢克新,楊朝均,艾明曄.外部技術獲取對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基于創新投入產出視角[J].工業技術經濟,2012(11):55-60.
作者:陳麗珍 劉金煥 單位:江蘇大學 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