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樂章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劉鳳英單位: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藝術學校
又如眾所周知的《國際歌》自產生以來已成為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推翻剝削制度,用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戰斗號角,近百年來這首歌一直鼓舞著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奮斗。
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審美作用
音樂以其特有的表現來影響人們的情感世界,審美觀念等。例如:常聽兒童歌曲會使人們感到精神愉快、思想天真、性格變得活潑,內心得到凈化。音樂家貝多芬說“如果音樂不能夠表現出自己的特點,不能使人熱血沸騰,不能夠振奮人的精神,那么音樂就如無病呻吟”。所以音樂誘導人們向往和提倡真、善、美,厭惡假、惡、丑。例如蒙古族歌曲《嘎達梅林》歌頌了民族英雄嘎達梅林在保家衛國、為了民族的利益與達爾罕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的英雄氣概,每當聽到此歌時人們總是會更加懷念我們的民族英雄嘎達梅林,對于達爾罕王的舉動更加憎恨,更加熱愛自己家鄉的一草一木,這就是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美育作用。
再如大音樂家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艱難的、清貧的。他晚期的代表之一就是著名的《第九交響曲》,《歡樂頌》是最后一章的終曲合唱。當他創作《歡樂頌》的時候耳朵已失聰,作為音樂家耳朵聽不著是多么痛苦,“第九交響樂”,首次演出后他寫信給瑞士一位出版商說:“從兒時起,我的最大幸福就是為著別人”。他還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穿衣只是物質方面的,只給人以表象,而精神上的審美只有通過音樂才能達到,是有內涵和氣質的。綜看世界上的音樂家,他們都是才子佳人,在音樂的洗滌中沉淀著自己的心靈,在音樂的陶冶下凈化心靈,對世上萬物充滿著愛心和美好的祝愿,再有音樂還可以使人心共享,在戰爭年代音樂的功能也沒有消失,它讓遠離故土的戰士對家人有著美好的祝愿,哼著家鄉的曲調發現自己離家并不遙遠。他們相信戰爭一定會停止,他們一定會回到故鄉,回到家人的懷抱,這又何嘗不是音樂給他們帶來的美的希望。
音樂的教化功能
音樂是人類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樂對于社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貝多芬說過“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欣賞音樂首先是一種美的享受,可以調劑人們的生活,起到娛樂的作用。音樂可以傳遞感情,振奮精神,鼓舞斗志,增長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等。早在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說過“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并把音樂列為“文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體操訓練體質,音樂訓練心智,歐洲中世紀以后的大學,把音樂列為四個主要學科之一,由此可見,無論中西,音樂的教化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
好的音樂可以振奮精神,鼓舞斗志,甚至可以起到戰斗的作用,波蘭的愛國作曲家肖邦,曾以波蘭民間舞曲瑪祖卡的體裁,寫出不少表達祖國人民在異族統治下的憤懣之情以及決心奮起抗爭的樂曲,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肖邦的“瑪祖卡”被稱作“藏在花叢中的大炮”(舒曼語),其戰斗作用不是十分明顯嗎?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優秀品質。陶冶人的情操是音樂的主要社會功能之一。對于世界觀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對于初涉人生的年輕人,尤其顯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