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謠在區域生活中的面貌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陳少榜單位:潮安縣文化館廣東潮安
竹葉飛來做志筐,自細綴著父母貧,也無糜飯食夠飽,也無閑心去汪英。”從這首歌謠我們可以看出過去兒童生活之苦,回頭看看現在的小皇帝,真是天地之別呀!一個家庭的貧困窮忙,帶來所有家庭成員的煩惱——“大家(婆婆)煩惱無米煮,媳婦煩惱要挨礱,孥仔煩惱無物配,一家都是煩惱人。”千愁萬愁皆因窮,從這首可以看出過去窮人之苦楚。這些僅是古人留給我們中的小部分,還有夫妻無情,兄弟反目,尊男賤女,后母惡毒,爹媽虐媳,小姑欺嫂,妯娌不和,鰥夫寡婦,生離死別……等等這些歌謠。
當然,這些有關家庭的歌謠都不是千篇一律,唱家窮之苦。也有一些帶有寓言或勸世的,如“鴨仔會撐船,貓兒會守厝(屋),狗仔會守門,公婆會惜孫,一家甜過糖。”“雞雛仔,跳上椅,伶俐媳婦早走起,入廳堂,收桌椅;入灶下,洗碗碟;入房內,做針鑿;父母會教示,翁姑有福氣。”這些主要歌頌天倫之樂和為人媳婦之義務,今天唱來還很有現實意義!過去,好多窮苦人遠渡重洋,出海謀生,因而有了許多催人淚下的《過番歌》,這些歌大多是悲歌——“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錢銀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火船駛到七洲洋,回頭不見我家鄉,是好是劫全靠命,不知何日回寒窯。”“人在外洋心在家,少年妻子一枝花;家中父母年又老,身邊無錢又想回。”僅從這二、三短歌斷句,就可以看出當時華僑們出海謀生和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苦。
愛情是永恒的話題。從昔至今,愛情永遠不會離開文學作品,潮州歌謠也然。潮洲情歌雖不若客家山歌那樣如山似海,也較收斂,但也有其妙趣——“東畔落雨白潰潰,娘仔擎傘去等君,二人相共一枝傘,四目相向笑吧呅。東畔落雨白披披,娘仔挈傘去等伊。二人相共一枝傘,四目相看笑嘮唏。”從這可以看出男女相悅的自然情性和愛情的甜蜜。
許多勸世、祝愿和感悟之歌,是以一般的人情物理和當時的道德規范為標準的,有不少是常理,直至今天和今后,仍有它的生命力。有一些已不適應民情,但也無可厚非。如“竹筍仔,頭短短,做人媳婦嘴學好。夜昏暗睡早走起,頭毛梳光人呵哪。長莢豆,莢尖尖,做人媳婦嘴學甜。夜昏暗睡早走起,頭發梳光人莫嫌。”“一撮豆仔圓又圓,一籃生果鮮又鮮;人人呾俺生理小(小生意),小小生理會賺錢。一撮豆仔青又青,挨做豆腐來安家。人人呾俺生理小,小小生理好安家。”“花仔開花賽金枝,少年不愛愛何時,竹仔上節節節老,黃金難買少年時。”“水仙花,木棉叢,細妹摜(提)飯到田中,保賀阿兄年冬(收成)好,金釵重重打一雙。”“阿公要食韭菜羹,后頭韭菜還未生,保賀阿公食百歲,牽仔牽孫落書齋。阿公要食韭菜湯,后頭韭菜還未長。保賀阿公食百歲,牽仔牽孫如祠堂。”這些都是人們做人的道理和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諷刺在潮州民歌中,比例是很多的,諷刺的范圍很廣。上自皇帝丞相,下至庶民百姓,逆情悖理者都予以諷刺。稍微注意,任何時候,那些帶來針砭時弊的謠諺短句,是時時都有的。所謂“下以諷刺上”,在社會烏煙瘴氣,言論又遭禁錮的時候就更多了。諷刺,它是民歌的重要職能。特別是那些反面諷刺比正面勸說,更有力量,更有價值,且更有藝術——如“一雙銀箸插落河,一幅羅裙水上波,新科狀元你唔嫁,情愿嫁給做田哥。狀元頭戴烏紗帽,只顧朝廷不顧家。
妾身愿嫁農夫婿,日來耕田夜來回。做官做府名聲香,不如農家來做翁,夫唱婦隨同見面,算將起來有主張。”“枕頭枕頭神,枕頭呾話句句神,別人呾話我唔信,老婆呾話句句真。”“一班癡哥,想食鮮腥(音初),父母唔顧,嬤仔受餓。馬路坐車,色水好絕。”“弟子來問財,要錢下世來。求財未得運,候待天安排。”“一時肚中饑,想食溪中個魚鮮。買到珍饈共百味,又愁閏房無嬌妻。生到五男共二女,又愁無業做根基。田厝買到幾千百,又愁白身(無官銜)被人欺。不覺做到知府職,又愁官微怕上司。待到爬上宰相位,又愁無子來登基。待到龍袍穿上身,又愁活無萬萬年。人生不知足,不如騎鶴上西天。”正話反說,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啊!
如同情歌和歡歌一樣,詼諧歌和游戲歌更具生活性,都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別是少年兒童以及青年,他們更喜歡詼諧和游戲歌。它使人長知識,歡娛情性。如一首《老丑歌》“三枝竹板有竹青,白食白呾說平生。棚下聽歌老朋友,不如上棚食煙茶。老伙看戲看外江,后生看戲要亂彈,中寅要看白字好,看戲合目各在人……”;一首《瘋癲歌》“瘋瘋癲癲唱踢跎(尋開心)”;一條《顛倒歌》“顛顛倒倒天下無”;這些歌謠“從暹羅說到豬槽”無不成歌。有的連接些村鎮名稱;有的連接著特產品種;有的開列些花名鳥名和戲名,這些有傳播知識的作用。聞名的《桃花過渡》中對歌的一部分,有點像物理問答。有的滑稽歌又是描述滑稽形象,似乎無意思,卻另有妙趣,或者無意中又是有意。“老鼠拖貓上竹竿,尼姑上山摸田螺,蛤虯咬蛇啯啯叫,和尚相打挽頭毛。”這是顛倒歌,既是顛倒,再顛倒過來不就正了?“一頂紅轎四只腳,阿姐要嫁穿紅衫,媛(母)噲媛,阿姐嫁了嫁底個,鬼娼仔,水去擔,飯去煮,阿姐嫁了就嫁你。”(小妹不懂事,似懂非懂,問了不該問的事,母親瞪著笑眼,罵她幾句,將她支使開去,何等有趣!)“虱母要嫁虼蚤翁,豬虱狗虱做媒人,木虱聽見去破說,破說虼蚤唔見人。虱母聽著沖沖潮,就罵木虱老花娘,人要嫁翁關你什么事?破人姻緣天火燒!”(借物喻人,更為滑稽)。這些歌看似荒誕,卻讓人感悟到某些生活哲理,也讓人增加知識面和生活面。
許許多多的游戲歌,如“一搭土,二搭胸,三拋手,四腳停。雞啄鼻,猴爪耳,鸚哥鬃,鐵索籠。補皮鞋,繡球過來又一個。”“拍呀拍鉸刀,拍來柳田螺。田螺在底塊?……”只是孩子們在作拍手、跳繩等體育游戲時唱的;許許多多的搖籃曲、催眠曲,如“唪呀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阿文阿武來擔靴,擔浮浮,飼豬大過牛……”是母親們在搖籃邊催嬰兒睡覺配合著她們的動作唱出的。這些確很少有思想內容,但它很順口很有節奏,或熱烈、或輕松、或柔順、或貼切,終使人喜聽喜唱喜玩。
意識朦朧的嬰兒也服服帖帖地接受這些音樂的撫慰,乖乖地進入夢鄉。我曾見過當了母親的大知識分子面對著自己的蠕動難安的嬰兒,也只好拿起她們已經荒疏了的這種無意思的搖籃歌、催眠曲做武器,雖然哼得很別扭,但也居然靈貼。文藝源于勞動,源于生活,也作為圖騰崇拜、宗教信仰、祭祀祖宗、婚喪慶典的禮儀而最早出現;歌舞樂是主要形式。自古及今的民歌,大量反映了這些風俗。在潮州,許多四季歌和十二月歌,反映了全年季節變化,農作過程和風俗活動。反映宗教信仰活動的有法曲、關神曲;反映婚喪禮俗活動的,有靈前歌和哭嫁歌。特別應該提到的是婚禮過程中的青娘(也叫喜娘或伴娘)歌和看新娘者的歌。青娘歌反映在整個婚禮過程——從姑娘于出嫁前一晚在家拜司命公到出嫁當天一早的梳妝打扮,分享姐妹飯、拜別爹娘、上轎、到新郎家下轎、踢轎門、跨火煙、攪潘缸、見公媽、拜天地、入洞房、宴賓客、入洞房、看新娘、牽被角……幫助執行婚禮的青娘(有的也是媒人)處處皆詩。其詩多是四句一首或一節,故俗稱唱“四句”;五言、七言、四言、長短句都有;看新娘是村鄰來看,能者也唱四句,它的內容多述古人賢孝、富貴故事和祥瑞祝愿之詞;也有結合新郎新娘實際之作,戲謔和惡作劇間或有之。千子萬孫、長命富貴一類概念貫串歌詞,但老生常談不為人注意,倒是那些有著實際內容的新鮮的或看新娘跟青娘母的戲謔對唱為人所喜聞樂見。更讓我們回到了以前,回到了熱烈喜慶的婚禮場面。
如牽新娘上轎——“新娘移步到廳邊,身穿裙袍掛鳳枝。娘去伴君娘蓋世,一對鸞鳳天送圓。移步登輿,麒麟到此。一到你家,旺夫益子。天生結就好日期,娘上花轎合佳期。食到天長共地久,夫唱婦隨到百年。”
引新郎踢轎門——“姑爺妝扮好才郎,金瓜斧鉞擺齊全。龍竹虎步來踢轎,封媒請去踢眠床。”拜見公婆俗稱請椅斗娘,即安椅上坐拜見之意——“椅今請來赤呆呆,孝敬公媽理應該;公媽都是好八字,前來添丁后發財。蒼葉青青荖籽紅,媳婦捧茶在堂中,家中百事問公媽,兒媳行孝人傳揚。”幾乎每個程序都會唱四句,這里也就不一一舉例了。潮州民歌,作為潮州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如同一切文學藝術品種一樣,各有其長處和極限,但從歷史層面上看,反映的恰恰是社會的面面觀。而這些歌謠的來源,均源于生活。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從這些歌謠中,了解到各個時期潮州百姓的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