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能計量設備管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存在問題
電能計量設備管理工作由于項目申購、項目領用,無庫存管理機制的管理模式,加之工作環節交叉,涉及部門多,溝通繁瑣,工作及時率不高,對電能計量設備的供貨及時性、營項目結算、庫存物資管理等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分散式管理,工作量大且效率低。按在建工程項目上報物資需求,因全局營銷項目數量多,電能計量設備需求數量大,按項目采購存在物資部門組織采購及合同簽訂的工作量大,完成全局的電能計量設備供貨周期長,導致供貨不及時;各使用單位上報本單位物資需求,存在需求不準,有一定的采購風險。(2)使用策略存在壁壘,造成資源浪費,影響項目施工進度。按項目維度進行管理,項目申購、項目領用,造成同屬性物資不能通用于不同項目,造成大量物資閑置而無法使用于物資需求項目,嚴重影響項目施工進度及庫存周轉,造成財力、人力資源浪費。(3)工作界面不清晰。計量物資管理涉及物資部門與營銷部門多個輸入、輸出接口;計量倉庫與一般物資倉儲配送、逆向物流管理流程略有不同,且在物資管理規定難以單獨明確,如一般物資到貨后要求2天內驗收、2天內辦理入庫,但計量物資需待抽檢合格后方可辦理入庫手續,時間可能長達1個月。實際運作時,計量物資管理流程仍有一些不清晰地方。在信息系統上,物資系統與營銷系統都要操作。多套系統的單軌運行造成工作量巨大和責任不清。(4)信息不互通,管理不順暢。電能計量設備管理過程繁瑣且涉及多部門管理、在缺乏信息系統支撐的情況下,各部門間信息不通,存在線下溝通信息準確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嚴重影響計量設備及時供貨或供貨錯誤。(5)供應鏈未能全程監控。未建立電能計量設備庫存管理機制,電能計量設備的出、入庫未能跟蹤及管理,造成公司無法及時、準確地知曉當前電能計量設備庫存量,無法制定供應商送貨計劃及配送至各生產部門及區局計劃。(6)質量服務風險不能有效監控。計量設備在未完成兩檢(抽檢、強檢)前付款供應商,造成有檢測不合格表計需換貨時,供應商服務不及時,嚴重影響不合格表計的換貨進度,存在很大的財務風險;也不利于供應商管理。
2改進思路
對于電能計量設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經過分析,確定通過重新梳理工作流程、規范管理制度的方式保障電能計量設備管理工作有序開展,避免工作交叉;通過以“大倉庫、大配送”總體部署,圍繞“標準設計、定額存儲、動態補倉”供應策略為依據,建立電能計量設備儲備定額管理機制,實現動態補倉機制,解決以項目申購采購供貨周期長、項目物資無法共用,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通過建立電能計量倉儲管理機制及物資屬性庫區,電能計量設備的出、入庫有據可循,解決無供應商送貨計劃、無各生產部門及區局配送計劃、倉庫積壓但無可用(檢定合格)設備的問題;通過對信息系統的功能優化,實現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業務貫通,提升信息系統對于電能計量設備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持。
3改進措施
3.1優化管理流程為了避免業務工作的交叉,保障電能計量設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以信息系統為基礎,管理部門對電能計量設備管理流程進行了優化。新工作流程主要將電能計量設備管理工作和信息系統結合開展工作,通過計量檢定系統、物資系統、營銷系統、項目管理系統的信息共享,各業務系統間協同開展工作,實現一站式作業,提升電能計量設備管理工作效率,保障電能計量設備供貨的及時性和規范性。新電能計量設備管理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新流程改變了當前電能計量設備管理過程中需求申報、采購、檢測(質檢、檢定)、配送、領用、安裝的順序管理,實現定額管理、采購和發碼單據同步開展;改變多個部門需要反復溝通的問題,市場營銷部上報年度電能計量設備儲備定額后,直接以儲備定額為依據進行補倉采購并授予條形碼。
3.2規范管理制度管理部門同時明確了電能計量設備的管理要求,規定了各流程環節的工作時限及各崗位管理職責,改進了電能計量設備管理業務規則,明確了各管理節點崗位職責,具體如下:(1)優化品類,動態補倉。為縮短電能計量設備采購周期、解決項目物資無法共用,電能計量設備采購儲備定額管理方式,由市場營銷部上報年度電能計量設備儲備定額量,物資部門以儲備定額為依據實現動態補倉配送及動態補倉采購。(2)到貨檔案。采購設備到貨倉庫后,由該倉庫倉管員2天內辦理到貨檔案批次,并抽樣送檢。(3)檢測(抽檢、檢定)。物資部門辦理到貨批次并送檢后,由檢測單位制定檢測計劃并安排檢測工作,檢測完成后通知倉管員回庫。(4)配送至各生產部門及區局。各生產部門及區局發起補貨需求后由倉管員2天內完成物資的配送工作。(5)補貨規則,按電能計量設備采購四級補倉機制。各使用單位提出補貨需求時,倉管員檢查成品倉物資是否滿足,滿足則直接從成品倉進行補貨配送;如成品倉不能滿足則檢查待檢定倉物品量及檢定計劃;待檢定倉物品無法滿足則從待檢倉進行補倉進行檢定;當待檢倉無法滿足時檢查同合供貨情況,通知供應商送貨或提交待檢倉補倉采購需求。
3.3規范倉庫管理規范物資倉庫物資存儲區域,劃為倉庫為待檢區、檢測區、換貨區、成品區,電能計量設備存放倉庫規范:電能計量設備到貨后由倉管員存放至待檢倉;由檢測單位檢測中的設備存放至檢測區,檢測不合格的物品存放至換貨區,檢測合格的物品存放至成品區,成品區的物品方可配送至各生產部門及區局安裝使用。各生產部門及區局發生領用需求時,首先開具移庫、配送各部門急救包的“營銷計量倉”倉。這樣既保證了倉庫管理員賬實一致,清晰掌控倉庫各狀態物資庫存情況,保證物資供應及補貨,又同時提升了工作人員的溝通效率。
3.4明確工作界面,優化信息系統功能明確工作界面,市場營銷部負責營銷項目下達及年度儲備定額修編、物資部門負責物資供應、計量中心負責設備檢測;各專業管理系統(物資系統、計量檢定、營銷系統、項目管理系統)根據新電能計量設備業務管理流程需求進行系統功能的優化,實現幾個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及業務貫通。物資系統中可以自動依據一級倉、急救包的庫存及年底電能計量設備定額自動提醒補貨,物資部管理員實時根據系統的補貨提醒進行補倉配送或補倉采購;到貨后由倉管員收貨、建立到貨檔案批次并抽樣、送檢;系統自動將抽取的樣品及到貨物品信息同步至計量檢定系統,由檢測部門檢測負責人安排檢測工作;檢測完成后檢測結果同步至物資系統;由倉管員將檢測合格物品移庫至成品區,成品區物品按需移庫、配送至各生產部門及區局營銷計量倉;各生產部門及區局根據營銷系統供電服務訂單情況維護工單,工單信息包含需求物資信息;工單建立完畢后自動同步至物資系統的營銷計量倉管理員的領料待辦提醒;營銷計量倉管理員根據工單物資需求發送實物并辦理領用手續;已領用電能計量設備同步至營銷系統進行安裝運行。
3.5建立電能計量設備生命周期檔案庫物資狀態貫穿電能計量設備管理全過程,已簽合同未到貨、已到貨未抽檢、抽檢中、抽檢不合格、整批換貨中、抽檢合格、強檢中、強檢不合格、零散換貨中、強檢合格、已配送、已領用,運行中、已拆卸、已報廢各狀態物資一目了然。
4取得成效
通過對電能計量設備管理模式的優化,解決了歷史上信息不能共享、項目物資不能共用導致庫存積壓但無項目需求可用設備、工作人員溝通繁瑣、無檢定計劃、無補貨計劃、無配送計劃,無庫存跟蹤等問題,重新規范了電能計量設備管理過程,優化了管理流程、提升了管理效率。(1)集中的儲備管理策略,有效保障物資供應及時性。電能計量設備通過儲備方式進行管理,圍繞“標準選型、定額存儲、動態補倉”供應策略,根據全局的實際需求制定科學的儲備方案,并按照儲備方案和實際用料需求進行實物采購和儲備。改變以往按實際領料項目申購的分散管理的混亂現象,實現集中式的管理;同時,在儲備方式的基礎之上,制定完善的領用管理規范,破除以往領用項目難以互通的壁壘現象,形成補倉采購運作機制(資金預算、采購支付、核算機制),有效保障物資供應及時性,提升庫存物資周轉率,減少工程余料(定額物資)產生,提高資金使用率。從而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設備質量。(2)優化物資品類,降低采購成本。補倉采購機制的關鍵任務包括:標準選型及品類優化;頒布定額儲備方案;落實財務預算;動態補倉機制;建立領用機制;JIT項目里程碑節點銜接;倉庫分級管理;業務流程梳理及信息系統支撐。其中標準選型及品類優化是開展補倉采購工作的堅實基礎,電能計量設備從以往的130多種品類優化至80種,極大程度上減少了倉儲物資種類和補倉采購成本,充分發揮補倉采購管理模式的優勢,提升資金的集成效益和物資服務水平。(3)規范“先抽檢、后入庫”運作模式,歸避財務風險,保障在庫設備質量。將以往“先入庫、后抽檢”調整為“先抽檢、后入庫”模式,解決以往供應商貨到倉庫后,由倉管員直接辦理入庫單,待入實物賬、財務賬后再進行抽檢,存在的在庫物資未抽檢付款供應商存在一定的財務風險問題、檢測不合格換貨難的問題,從而歸避財務風險、保障在庫設備質量,縮短設備供貨周期,減少在庫設備量,提高倉庫周轉率,降低倉庫管理成本。(4)補倉采購機制,縮短供貨周期,減少需求誤差,降低采購風險,物資供貨及時率達100%。倉庫結構優化為一級中心倉加急救包,根據各品類物資儲備定額量,實時監控各使用單位急救包在庫物資情況,自動發起補貨需求,倉管員檢查成品倉物資是否滿足,滿足則直接從成品倉進行補貨配送;如成品倉不能滿足則檢查待檢定倉物品量及檢定計劃;待檢定倉物品無法滿足則從待檢倉進行補倉進行檢定;當待檢倉無法滿足時檢查合同供貨情況,通知供應商送貨或提交待檢倉補倉采購需求。實現物資需求直接從急救包領用。提升了物資供貨的時效性,減小需求誤差,降低采購風險,有利于提升物資需求準確性以及計量設備管理水平。(5)己構建流暢的管理流程,提高管理規范性。制定了電能計量設備管理管理要求,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和工作界面,梳理清晰的電能計量設備管理流程并進行優化提升,使得電能量計量設備的管理能夠暢通、高效。(6)全生命監控計量設備管理過程信息。通過梳理和規范電能計量設備的管理,對電能計量設備全生命管理過程的各個業務環節進行業務梳理,明確時效性要求的管理指標,保障電能計量設備的采購、檢測、配送等工作有序、順利開展;通過信息系統進行全生命周期過程進行監控,實現各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聯動與共享,保證了數據的一致性及減少數據的重復錄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質量。(7)條形碼規范化管理,單個設備管理過程清晰了然。梳理規范各類電能計量設備條碼規則,合同簽訂環節生成條碼,供應商按碼生成并貼碼,單個設備系統檔案及實物唯對應,解決以往無法掌控到單個設備的全生命周期情況,通過實物標識實現。圖3為計量物資全生命周期信息展示平臺示意圖。(8)建立檔案批次管理機制,保障在運行設備的精確可靠、穩定性。同批到貨設備建立檔案批次,在運行設備抽檢根據單個設備的運行穩定性跟蹤該批次設備的運行情況,大大保障在運行設備的精確可靠,解決以往運行抽檢只能針對單個設備進行檢測、更換,無法針對整批同屬性設備的質量跟蹤。(9)實現電能計量設備管理的效率、成本、服務的最優化。通過以上從管理制度、管理規范、部門職責、信息化實現等多個方面進行梳理和優化,已基本實現電能計量設備管理的效率、成本、服務的最優化。
5結束語
電能計量設備管理是電力營銷計量管理工作重要環節,是電力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需求側管理的重要依據,與企業節約供電成本、降低電能耗損、提高供電質量與安全可靠性等密切相關;所以企業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電能計量設備管理工作的深遠意義,在逐步完善電力計量標準化管理的同時,積極提倡管理創新,從而提高供電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
作者:廖紅單位: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