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小企業品牌創新路徑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營造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充分發揮其在市場經濟的主體作用,才能促進整個經濟水平和質量的躍升。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企業在市場中面對的競爭日趨激烈,品牌競爭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中小企業要做強做大,必須要做強做大品牌,充分展示核心價值和競爭力,否則,就談不上創新,更談不上發展。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下簡稱深圳高新區)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也是深圳重要的中小企業集聚區,走出了中興、華為、騰訊、邁瑞、金碟、研祥、大族、光啟、華強、大疆、創維等一批國內外重要企業,在引領深圳經濟發展中具有特殊作用,是深圳集約發展、質量發展、創新發展的濃縮版。深圳高新區中小企業目前有6500多家,但是,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在品牌發展上缺乏長遠發展定位,影響力、創新力不夠,不能形成長遠的競爭優勢,在新的改革發展階段,制約了高新區轉型升級和新型產業創新發展。近年來,我國多位學者已經分別從不同路徑對品牌創新問題進行了研究。但是,從整體來看,國內對中小企業品牌創新問題的研究相對缺乏。本文從深圳高新區中小企業品牌創新發展的現狀和環境出發,針對品牌創新發展的現狀和制約因素,探索中小企業品牌創新發展的路徑,并提出發展對策,為國內中小企業品牌創新提供參考借鑒。
一、中小企業品牌創新的現狀和條件
(一)深圳高新區中小企業品牌創新的現狀深圳高新區依托改革開放和先行一步的優勢和創新環境優勢,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群和高新技術產業鏈,各行業的中小企業在品牌創新發展過程中,形成各具特點的做法,彰顯企業的核心價值:依托專業技術驅動品牌創新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新一代信息網絡、智能終端、三網融合等領域迅速發展,普聯(TP-LINK)、海能達、宇龍等公司擁有領先的專業技術,形成了一大批高端細分領域的代表性品牌。依托行業引導驅動品牌創新發展。生物產業擁有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德立凱、開立科技、海普瑞、賽百諾、科興等公司均在各自領域中引領著行業發展,是國內行業中最突出的品牌依托學科交叉驅動品牌創新發展。高新區新材料產業優勢突出,通過引進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將超材料技術推向全球領先水平,充分融合電子信息領域、生物光電領域、數理統計領域等學科的先進水平,形成具有高度學科交叉與突破性創新研究創新模式。依托技術領先驅動品牌創新發展。在新能源產業,隨著太陽能、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高新區太陽能產業、動力電池、智能電網、超級電容儲能產業成為優勢領域,涌現出科陸電子、奧特迅電力設備、瑞達電源、德賽電池等企業成為行業的佼佼者。依托互聯網產業驅動品牌創新發展。高新區互聯網產業基礎雄厚、創新能力強,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網絡游戲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優勢,形成了珍愛網、迅雷、融創天下等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知名公司。依托高端制造驅動品牌創新發展。大族激光、研祥、萬訊自控、大疆創新等是高新區重要的集研發和制造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各行業先進制造的重要代表。如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營特種計算機,是國內最大的特種計算機研發、制造高科技企業。
(二)深圳高新區中小企業品牌創新存在的問題在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下,高新區大多數致力于創新發展的中小科技企業,對如何通過品牌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認識不夠,缺乏自主品牌主動權,沒有從戰略高度把品牌創新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支撐。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缺乏長遠發展定位。中小企業對品牌創新給企業帶來的價值認識不夠,片面認為產品就是品牌,在短期利益的驅動下,紛紛在相同產業領域開發相同的產品或同類產品的生產,產品缺乏差異性和品牌個性,缺乏產品的長期發展定位。創新發展機制不健全。一是缺乏科學的品牌策劃,沒有建立科學的品牌體系。中小企業面對激烈競爭,追逐短期利益,造成企業資源的巨大浪費。二是沒有專業的品牌管理組織,在品牌營銷管理上過于分散,缺乏效率。三是缺乏品牌創新的高端人才,隨著要素成本的提高,加之企業自身實力不夠,難覓高水平的人才,中小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人才流動性較大。知識產權面臨挑戰。由于缺乏良性競爭機制,新型專利技術的申報、維護時間長,實用專利技術調整的速度非常快,保護周期短,成本較高,高新區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面臨重要挑戰。而且,由于缺乏保護意識,很多優質產品或服務的商標屢遭海外搶注。企業高管和技術人員掌握企業的商業秘密和核心技術,維權成本高、手段少、協調難,造成一些中小企業面臨諸多困擾。政府扶持力度不夠。一是政府梯度培育力度不夠,不能有針對性地支持品牌企業由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建立起有效的品牌創新體系和完善的品牌經營機制。二是深圳市還沒有鼓勵支持品牌發展的總體規劃,至今政府還沒有建立統籌協調機構。三是政府組織“走出去”推廣力度不夠,雖然已有深圳高交會推廣深圳品牌,但有計劃走出去到國外先進地區辦展、參加專業展會、開展品牌推廣活動不夠。深圳軍團在海外集中“登臺亮相”機會不多,影響不大。發展空間受限制。高新區面積狹小,經過近20年的高速發展,可利用土地空間已經不多,符合高端制造的產業空間配置嚴重不足。由于高新區特有的用地政策,原有一些科技企業已蛻變為一般企業,高價出租廠房,還有一些企業包裝成科技企業,低價取得園區工業用地,一些企業私自轉租用房謀取利益,造成大批創業初期的中小高新技術租房難、租房貴。在高新區北擴過程中,眾多房地產項目擠占產業發展空間。同時,由于歷史原因,高新區產業服務配套不完善,欠賬較多。存在員工吃飯難、吃飯貴、坐車難問題。在社會管理、園區社區校區建設方面缺乏互補銜接,條塊分割,沒有形成資源共享,共駐共建局面。因此,高新區存在著突出的產業發展分散化現象,在發展空間上難以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品牌集群效應。
(三)深圳高新區中小企業品牌創新的條件經過近20年的發展,深圳高新區以改革開放創新引領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式發展,實現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經濟總量穩居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前列,技術創新名列前茅,品牌創新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和環境。良好的發展基礎。高新區集中了深圳最優質的資源要素,是深圳發展灣區經濟的核心區域,具有“特區———灣區———自貿區”三區疊加優勢。高新區毗鄰香港,與前海、蛇口自貿區互為一體,開放創新發展始終是高新區的動力所在。高新區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形成了“6+1”的產業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發展迅猛。2013年12月,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深圳高新區排名僅次于北京中關村,位居全國第二。良好的創新載體。高新區匯聚了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5個,已有多所國內外著名的研究院校,擁有重點實驗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實驗室268個,科技孵化器11個。高新區擁有國際科技商務平臺、創業投資服務廣場,園區有虛擬大學園、清華大學研究院、深港產學研基地等,為高新區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高新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科技金融體系,科技金融融合發展,既有銀行、證券、擔保等傳統的金融體系,又有對前沿資本市場、風投市場和眾籌平臺的探索,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資服務。較強的創新內生動力。企業內生創新動力增強,以企業為主題的自主創新體系建成。高新區一些中小企業的盈利模式、發展模式發生了可喜變化,大多數中小企業憑借過硬的技術創新開發出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有的企業將專利授權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從“賣技術”到“賣專利”,這種“輕資產”技術創新型企業,不斷凸現深圳高新技術領域的發展高端業態,也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為企業占據產業鏈高端夯實基礎。
二、中小企業品牌創新的路徑探索
(一)構建“技術+金融+空間”的新型發展路徑深圳高新區中小企業實現創新發展,其根本途徑是以技術為核心,以金融為動力,以空間為保障,形成品牌創新“技術+金融+空間”新型發展路徑。“技術+金融+空間”新型發展路徑是中小企業品牌創新發展的核心,三者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品牌創新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技術創新是品牌創新不可或缺的因素,技術創新的成果最終要集中體現在品牌上。品牌創新不能離開資金的投入,必須依靠金融企業的支持,資金支持成為品牌創新的驅動力。品牌創新要以空間為保障,在中小企業創新的過程中,要有適宜創新發展的環境空間和條件,為品牌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快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步伐,形成品牌創新的核心一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面臨缺乏資金、人才和技術的問題,必須按照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市場定位,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打造企業的品牌。引進技術的方式很多,可以通過技術市場購買轉讓,也可以通過合資合作生產,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廣大中小企業通過這種方式引進技術,將產品銷往國內外市場,也贏得了企業的品牌。二是獨立研發,原始創新。依托科研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小企業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進行產品技術開發,打造自己的品牌。原始創新突出自主創新,中小企業自己做主,掌握主動權,自主做出決策,自主組織實施。三是合作交流。一家企業很難獨立承擔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需要依靠外力開展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團隊,通過與國外先進技術研究機構、團隊進行合作,共同開發產品,形成企業的品牌,達到合作共贏目標。四是仿制創新。中小企業自身實力不足,必須依附于大品牌,實行貼牌生產,生產一些附加值低的下游產品,作為短期采取的經營戰略。從長期發展來看,在獲得一定積累后,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創造出自己的品牌。山寨模式也是中小企業能夠取得效益的措施,依托深圳良好的產業配套能力,通過模仿生產,在標識、外觀、技術方面做一些創新,贏得普通消費者的青睞,短期內獲得較好收益。五是微創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產業和商業模式受到極大挑戰,去年“雙十一”商戰,傳統家電大品牌、大企業受到新型產業的挑戰,技術創新更多地體現在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微創新,謀求品牌的個性化、實用性和專業性。互聯網時代的品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品牌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扁平化、低成本化。
(三)促進金融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形成品牌創新的發展動力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中小企業在成長初期,最需要財政資金的扶持。政府要利用科技三項經費的引導和放大作用,撬動民間資本加大科技投入,為新型產業創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二是加大銀企合作力度。銀行信貸在促進中小企業創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業務品種,推出一系列科技金融扶持計劃,如“孵化貸”、“成長貸”、“集合貸”、“集合發債”等,將金融支持基本覆蓋到企業成長的每個階段。三是加大直接融資渠道。通過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改制、掛牌、上市。發展深圳區域性交易市場,加快建設知識產權交易市場,支持創新成果實施轉化或者二次開發。四是拓寬風險投資渠道。通過保險機構與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合作開發,為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服務的新險種,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保險、信用貸款保險,完善科技保險風險分擔機制。推進保險機構、銀行、再保險機構和擔保機構等共同參與科技保險新產品風險管理工作。五是強化高新區集聚功能。通過建設股權投資集聚園、互聯網金融產業園、現代金融商務集聚園,在高新區中區科苑路建設“科技金融一條街”,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
(四)拓寬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形成品牌創新的發展保障一是拓寬物理空間,即政府部門要為中小企業品牌創新和發展提供更多的建筑空間。目前高新區及周圍所釋放供企業研發、辦公的建筑空間較為寬松,特別是軟件基地、生態產業園和大沖華潤城的建設,建筑與樓宇增多,后海總部基地、大沙河創新走廊、留仙洞片區在十年內將陸續釋放大量的產業空間,片區的配套能力和基礎設施將增強。二是優化制度空間,即政府部門要完善各項支持中小企業品牌創新的制度以及管理制度,提供更多的制度空間。政府部門要制定一系列鼓勵品牌創新發展的鼓勵措施,對已有的政策進行梳理,出臺相應實施細則,將品牌創新戰略上升為全市的發展戰略。三是優化市場空間,即政府部門要完善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制度和措施,提供更多的市場空間、競爭環境。四是拓展產業空間,政府部門在產業空間布局上要有前瞻性,重點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高端制造產業,通過轉型升級戰略對高新區重新布局,明確高新區品牌創新發展的定位。
三、對策建議
(一)強化政府扶持力度,打造“深圳品牌”高地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出臺鼓勵措施,把高新區品牌創新發展與深圳產業轉型升級戰略結合起來,凸顯深圳高新區在“特區———灣區———自貿區”三區融合的核心作用、引領作用和龍頭地位,以此為引擎帶動整個深圳的創新發展。深圳高新區則以品牌創新為突破口和杠桿,撬動整個園區的轉型升級,繼續在全國高新區獨樹一面旗幟,起標桿引領作用。
(二)實施大孵化器戰略,準確把握品牌發展定位政府要在政策、資金、辦公場地、引進人才等方面對各類孵化器、創業咖啡、創客工場、眾籌平臺等新型創新創業載體進行優惠扶持,并根據行業發展進行整合,使之更加規范有序發展。加大對中小企業實施分類指導,幫助企業找準市場和發展定位,支持企業由經營產品向品牌創新轉變,建立有效的品牌創新體系,打造一批深圳制造的高端品牌。
(三)以技術創新為支撐,推動自主創新品牌建設重點推進中小企業三方面的自主創新,一是原始創新。大力鼓勵原始創新,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自主研發,同時加快知識產權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二是集成創新。積極推進產學研和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在關鍵性技術和領域,通過聯合開發實現新突破。三是加快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人才,提升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
(四)實現三區融合發展,優化高新區創新發展空間一是實現園區校區融合,推動虛擬大學園、清華大學研究院、深港產學研基地、深圳大學合作發展,在資源、信息共享的條件下,園區與校區之間建立學術交流機制,構建開放共融的發展格局,實現資源共享,形成一個創新平臺,提升企業研發創新能力。二是實現園區社區融合,發揮街道、社區的優勢,協調勞資關系、創業帶動就業、鼓勵創新,激發和諧共融、文明向上、誠信經營的精神。三是實現高新區、南山區產業融合,推進高新區與南山區產業一體化發展,在產業布局上應統一規劃,拓寬高新區發展空間。
(五)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維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一是高新區中小企業要提高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加大培訓力度,設立專門人員、機構管理知識產權。通過建章立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保護知識產權。二是政府部門要加大知識產權犯罪的打擊力度,始終保持打擊知識產權犯罪的高壓態勢。三是政府部門建立研發人員和從業人員的信用檔案查詢體系,對違反知識產權行為的從業者進行約束,從而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作者:甄在峰 勞鋮強 單位: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黨工委委員 深圳市委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