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從公共管理角度看高校學生教育監管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生教育管理作為高校的常規性工作,歷來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視。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高校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如重科研、輕教學,重硬件、輕軟件等現象,使得學校的教育質量出現下滑。同時學生對學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維權意識也顯著增強,傳統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面臨嚴峻挑戰。
1.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傳統思維
傳統學生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側重于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較少關注和服務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
學校的發展目標和各項工作都充分體現了國家計劃的特性,學校自主獨立性相對缺乏。同時,處于精英型教育階段的高等教育資源還屬于稀缺資源,學校相對于學生及其家庭而言處于一種強勢地位,學校對學生更多的是一種模塊式的教育和教條化的管理,將國家的需求、主管部門的需求、學校自身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往往忽視了學生自身的需求,忽視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全面高質量的服務。
2.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現實狀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型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學生在校人數激增,傳統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面臨嚴峻挑戰。由于學生人數激增,硬件、軟件投入不夠,加之認識不到位和準備不充分,學校承受了越來越多學生的抱怨和家長的投訴;在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出于自身管理方便和管理成本的節約而忽視學生正當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部分教職員工的服務意識淡薄,服務能力和水平較低,許多教師重科研輕教學,把較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科研中,對學生缺乏應有的關愛與引導;由于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廣量大,與學生利益相關的管理部門眾多,因此在解決學生實際問題過程中,出于部門利益的考慮,經常出現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管理效率很低。雖然學校也設有與學生利益相關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組織,但由于此類組織的管理和工作開展仍隸屬于學校管理部門,故未能很好的實現學生的利益訴求,僅局限于舉辦相關活動和協助日常管理工作,效果一般。
二、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論路徑
1.教育管理理論的發展開啟了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人本價值趨向
教育管理理論大量運用和吸收了管理理論的管理思想而逐步發展起來,并逐步轉向創立起適應教育實踐需要的現代教育管理理論,其中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論突出了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推進了教育組織決策的民主化,體現了教育管理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教育管理的重要思想就是教育民主化,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決策和管理。在許多西方國家,教育民主化被確立為發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指導思想。民主化與國際化、科學化、現代化等一起構筑起了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框架,正在促使教育由以往“專制”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眾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進,民主已經成為了教育的真正靈魂與不竭的發展動力。同時,學生主體意識的日益復蘇,已悄然改變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往所占據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人本管理和服務本位的管理理念已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日益成為高校構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價值趨向。
2.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政府財政危機、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以及公民社會的興起,使得西方公共行政領域主流思想理論遭受嚴峻的挑戰,應運而生的是一種新的管理理論,即公共管理理論。公共管理理論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強調公共管理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來改善行政績效。在公共管理實踐中,要以公民為根本和核心,把實現公民利益最大化作為政府工作首要的價值目標。政府由統治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逐步實現由“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的轉變。公共管理可以理解為:“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組織以有效促進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宗旨,運用政治的、法律的、經濟的和管理的理論與方式,民主運用公共權力,并以科學的方法依法制定與執行公共政策,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活動”?!肮补芾淼纳羁虄群椭匾饬x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質的服務性和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合作共治性。”
3.公共管理視角下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模式
學生教育管理作為高校的一項基本職能,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具備了準公共管理的性質。公共管理視角下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在價值目標方面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樹立“學生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管理行為和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以實現學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真正地體現“三個一切”,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在學生與學校的關系方面,學生是學校存在的基礎,學校與學生是一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學生的成長成才是學校價值的根本所在;在具體的實現路徑方面,即明確學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構建學生服務型的教育管理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提高教育教學和管理隊伍的服務意識和能力。改革學校主導一切學生管理事務的傳統管理模式,建立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性管理模式和對話機制;改革傳統自上而下的管理運作方式,建立學校與學生之間雙向互動的網絡型運作模式;改革學校在傳統管理行為中忽視學生權利,依靠規章制度推動管理的模式,建立以學生共識和認同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三、公共管理視角下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現實路徑
1.學生教育管理的本質:以學生為中心
高校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區,學生作為學校社區的“公民”,因此學生具備了社會系統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體地位,從而使得學校在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其價值取向應該是學生主體的利益實現。同時高等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學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職能的一部分,因而也具備了準公共管理的性質。隨著教育消費觀的日漸興起,學校的服務角色和功能也開始受到學生和社會的越來越多的關注。此外,受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響,在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高校充分考慮學生的廣泛民主參與已成為必然趨勢。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實踐中,高校應以實現學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學生的根本利益,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努力為學生做好服務工作,但在實現路徑上,不能依靠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來實現學生利益,而應本著“服務本位”的理念、合作共治的方式來實現學生教育管理的目標。
2.學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務:構建學生成長成才的服務體系
學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務就是努力構建和完善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服務體系,主要涉及與學生利益的相關政策規章的制定、實施和落實,教育管理組織的架構和職能定位,為學生提供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服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其成長成才,解決學生在個體發展階段必然或者可能面臨的實際困難,預防學生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條件和提供平臺,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全體教職員工都應積極參與,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