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園林建筑中符號學的價值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中符號以及符號學,已經成為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便是一種符號設計,它在發揮符號認知功能的同時,也傳遞著建筑符號的審美功能,從而傳達出城市建筑本身的信息和精神內涵[1]。
城市建筑設計的符號學方法,通過從思想觀念、設計語言、設計手法三個層面分析,而在設計手法層面上,通過建構VCTS模式,對城市建筑符號用符號學理論來具體分析研究,用表面變形、轉換、文化原型、明喻、換喻、隱喻、替換、抽象、再現等符號運用方法[2],將傳統文化運用到城市建筑設計中。筆者以橘洲公園為例,介紹符號學在園林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橘洲公園園林建筑的主要設計手法是運用符號思維在傳統地域文化深厚的環境中設計,通過傳統建筑文化方面的考究和對古代園林造園手法及文化符號表達的運用,在滿足功能的同時,在園林建筑造型上完美地演繹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等意義。其主要目的是打造全新的公園游憩休閑場所,為游客提供方便,提升風景區的文化品味。全園以體現其傳統的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建筑文化、植物文化為設計理念,以符號學理論為指導,融合現代的建筑手法,營造精致而富含文化韻味的公園建筑景觀。
1橘洲休閑茶室
符號原型:茶室是一種休閑建筑,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茶室需要配套功能齊全,需具備廚房、衛生間、儲藏室等。符號轉化:橘洲休閑茶室的整體風格精致、輕巧,外形新穎,功能齊全。主要采用符號替換的手法,用現代建筑材料型鋼、鈦鋅板、玻璃、木材替換傳統的磚墻和混凝土。木材和鋼結合的屋頂,玻璃主打的墻體,木材搭接的觀景平臺、欄桿柱子都使得整體風格輕盈,是典型的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茶室以單體形式錯落在茂密的樹叢中,并用水體延伸建筑的空間景深,具有東南亞風情的韻味,游人在其中品茶、休息、用餐,也充分體現了當地的民俗餐飲文化(圖1)。符號手法:替換。替換材料是現代設計中常見的手法,材料是建筑藝術的載體,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3]。對于材料的運用應從其本身的特性和人的情感兩方面出發,目的是運用當代的材料等去替換原來的東西,從而達到返古而不復古,能給人新的“視覺沖擊感”。
2月桂亭
符號原型:我國的亭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極為豐富的建筑形式,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亭子進入園林以后,亭的純粹實用意義逐漸被淡化了,而它的審美觀賞價值逐步被突出,即藝術功能[4]。從亭子的點景功能來看,是游人視線的落點,表現其造型美、象征美和哲學美。從亭子的觀景功能來看,它是游人視線的起點,其主要觀賞作用:一是與自然景物的有機融合,二是對園林空間的視覺擴張(圖2)。符號轉換:月桂亭的設計采用鋼材、玻璃和木材等。亭身采用正方形亭形式,設計形態端莊,結構簡易,與文化廊結合成一個整體,作為長廊的起始部分。寓意這文化景觀的開端。亭頂采用懸山頂式,支柱用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外表噴漆仿木材料,保證材料的統一性。符號手法:再現。用再現的設計手法,對傳統園林亭子進行結構功能上的解析,用新的材料、技術重現傳統的元素和傳統的手法配合抽象的形體和細部體現傳統亭文化的特點,展現文化內涵。
3桂花文化長廊
符號原型:中國木構架體系的建筑物。一般個體建筑的平面形狀都比較簡單,通過廊、墻等將一棟棟的單體建筑組織起來,形成空間層次上豐富多變的建筑群體,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之一。廊充當的是“線”的聯絡[5]。符號轉換:桂花文化長廊采用雙面空廊的造型,主要傳達引導游人游覽路線、分割空間、組合景物的功能。采用鈦鋅板、木材、玻璃、型鋼等材料替換傳統長廊的木材,并在支柱間掛有與桂花相關的典故及桂花種類的圖片和文字的展示牌,讓游客在休息觀光的同時了解桂花的傳統文化(圖3)。符號手法:拓撲變形。桂花文化長廊的頂采用傳統廊頂的構成元素,進行符號的拓撲變形,設計成微度傾斜的平頂,用鈦鋅板作為頂板,以玻璃和鋼架結合的形式變形傳統廊的圍欄;以型鋼結構的搭接替代傳統木結構的搭接形式(圖4)。這種設計和傳統廊的構造設計存在一種拓撲的關系,頂性質永遠不變,達到異質同構的質感,既展現了現代建筑的設計理念又充分體現了傳統廊的文化。
4桂花文化茶室
4.1屋頂
符號原型:中國傳統建筑是木架建筑,以屋頂部分最明顯。這種利用木結構的特點設計的屋頂,屋面的起翹形式,使建筑屋頂形成一種曲線美,同時具有很好的排水功能。符號轉換:傳統文化與園林建筑創新,古建與現代建筑的過渡,建筑設計的時代性表現,具體設計手法如下:(1)傳統屋頂形式———符號手法:圖像符號———采用懸山頂的樣式設計。文化茶室的屋頂借鑒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頂形式———懸山頂,構成典型的圖像符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文化韻味,但造型和色彩搭配上,卻極富現代感(圖5、6)。(2)傳統屋頂構造———符號手法:材料替換———采用鋼材、玻璃、木材等新材料。文化茶室的屋頂細部設計吸取傳統古建的構造模式,采用符號替換方法,讓傳統建筑文化體現其中。用現代新型材料鋼材替換傳統的銅板瓦和垂脊、正脊,用玻璃替換傳統的苫背,木材替換傳統的檐椽(圖7、8)。
4.2門、窗
符號原型:傳統建筑中的門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活載體,是古建筑的靈魂,是中國建筑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最佳體現。傳統建筑中的門窗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質形式、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征。符號轉換:傳統文化與園林建筑創新,結構和材料上的替換,建筑設計的時代性表現,具體手法如下:
(1)傳統建筑門的形式———符號手法:抽象———新材料抽象組合。文化茶室的門,采用符號抽象設計手法,對傳統建筑大門的形式進行簡化、提煉與加工,從而去掉多余和不必要部分,用全新的材料設計出符合茶室整體風格和功能且更具有典型性的門(圖9、10)。
(2)傳統建筑窗的形式———符號手法:隱喻———木質構架鏤空成窗。文化茶室窗的設計手法采用符號隱喻的方法。在茶室背面用木條間隔設計一扇墻來彌補建筑整體上由于玻璃用材較多而形成的較多的虛空間,與整體建筑構成明顯的虛實對比。中國傳統園林手法“鏤空”運用其中,在木構件墻上鏤空幾個“窗”,傳統的窗被隱喻到鏤空的“窗”中,從茶室內部向外看,形成虛實結合的窗景,古典的園林設計手法也被隱喻到這鏤空的“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