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消失與現存的古建筑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古代人類是在洞穴居住,這是常識。洞穴在那時很適用——正如我們所知,古代人以狩獵為生,在洞穴中他們很安全。人們在洞口生火,這樣既能取暖又能防范動物,如此簡單的生活,正是人類所需要的。我將從世界各大文明古國的建筑發展,談一下世界上消失了和現存的古建筑。
一、古埃及的建筑
我了解的一些關于古代埃及建筑,從美尼斯統一埃及到結束埃及古代史,經歷四個階段:早王、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其各個階段的建筑物代表分別是貴族陵墓、金字塔、石窟陵墓、阿蒙神廟和國王宮殿。金字塔在我們眼中并不陌生,埃及最著名的金字塔有三座:都是斜面無階式的,分別是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考拉金字塔。其形成的吉薩金字塔群代表了埃及金字塔建筑藝術的最高成就。都說陵墓建筑是古埃及建筑藝術最重要的一個類型,而古王國時期的金字塔更堪稱是古埃及文明的標志性建筑物。埃及有一句諺語這樣說的,人類畏懼時間,時間畏懼金字塔。除金字塔之外,古埃及最著名的建筑當屬太陽神廟(即阿蒙神廟),古埃及最大的阿蒙神廟。是底比斯的卡納克阿蒙神廟和盧克索阿蒙神廟,神廟分為三段,縱向排列,在短邊開門的狹長式空間格局,對后世西方神廟和教堂建筑影響極大。中王朝第九王朝的方尖碑,也是古埃及標志性的建筑物。總之,古埃及是一個讓人神往的地方,他有著古老的成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二、西亞的建筑
西亞的建筑藝術也同樣很有成就。古代西亞的發展歷程非常復雜和坎坷,先后經歷了蘇美爾•阿卡德文明時期、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希臘化時期、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伊斯蘭化時期。經歷了如此多的時期,其相應建筑也數不勝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古巴比倫代表建筑——巴別塔,它是“七階神廟”的原型;亞述帝國的薩爾貢二世王宮;新巴比倫王國的“空中花園”;波斯帝國的波利斯王宮等等。古代西亞的發展時期很長,波斯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它的經歷不同尋常,如果我們看過《圣經》,就會更加詳細的了解到西亞的發展歷程,總之,我覺得古代西亞這個時期的發展是世界上最精彩的時期,也是最吸引人的一部分。
三、古印度的建筑
古代印度跟古代西亞的發展歷程有相似點,都相當漫長和坎坷,在我們所能了解到的歷史中,古代印度首先經歷的印度文明時期,位于摩亨佐.達羅古城(今巴基斯坦境內),最早的印度人是達羅毗荼人。后來又經歷了恒河文明時期,孔雀王朝,印度教時期,莫臥兒帝國,到此,古印度時期結束了。再次值得一提的是,古印度發展時期有一個很有規律的特點,它每經歷一個時期就會出現一個宗教。比如說恒河時期,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創立婆羅門教;孔雀王朝時期出現佛教,同時期,希臘的雕塑藝術傳入古印度;印度教時期自然有了印度教;莫臥兒帝國時,出現的是伊斯蘭教。綜上所述也可以看出,早期婆羅門教并不是任何宗教建筑,印度的宗教建筑始于佛教,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并被廣泛接納,其建筑崒堵波和石窟在中國被廣泛建造,它是在中國被發揚光大的,崒堵波傳入中國后有名“塔”,如今中國的許多佛塔和石窟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四、古代中國的建筑
我們把視線轉向東方,轉到中國,這里孕育著偉大的文明,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成體系,獨創一格,以及自古以來獨創的文脈歷程,構成中華建筑之偉大的文化旋律。漢寶德先生認為,建筑是文化的產物,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建筑,談到中國的建筑藝術那將是一個長久的話題。在漫長而燦爛的歷史奔流中,無論是史前“晨曦”,秦漢“朝暉”,還是隋唐“麗日”,明清“晚霞”,作為中國文化之典型的物質載體,中國建筑的崇高意向,在東方廣大而悠遠的國土上,投下巨大的人文側影,它高超的土木結構,科技成就與迷人的藝術風韻中,鑄就的高雅而有時過于冷峻的理性品格。提到土木建筑,在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周公,從周公協助武王伐紂起,就注定他在中國歷史上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周滅商后,周人認為商用石頭建造的宮殿——鹿臺,是不祥之物,從此便杜絕石建筑,大興土木建筑,并且一直延續到幾千年后的今天。
與西方建筑文化不同,中國建筑更注重實踐,雖然比起西方古國我們缺少統一的建筑學,但我們技術過硬,建筑成果也毫不遜色于其他國家。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建筑上自然也不例外,其建筑無一例外的體現出我們把自然看做建筑的文化母體。建筑除實用以外,也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的一個方式。在中國古代,宮殿與陵墓之類的建筑空間與環境中,幾乎到處可見強烈的政治倫理色彩。梁思成指出,中國建筑文化具有“不求原物長存”的文化觀念,認為這便是為什么中國人忽視建筑古跡的保護而熱衷于建筑物天摧人毀之后重建的緣故。“中國普遍缺乏西方古代那種宗教神圣的文化觀念,于是難以把建筑古跡看得如宗教偶像那般神圣”,人們總是熱衷于重建,而對相應古跡,遺址的消失似乎并不感到十分痛惜。據說黃鶴樓、岳陽樓都重建過十幾次,這就不難看出了。只希望,隨時間的推移,中國作為僅存的文明古國,好好保護自己的建筑,并能不斷進步發展。因為建筑史的命運就是這樣,不能一勞永逸,需要不斷前進!建筑文化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地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國際性建筑文化,國際性建筑文化也可吸收、融合新的地區與民族性建筑文化。現存的古代建筑遺址,都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受到保護。當今世界,建筑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轉化,也包含后者對前者的吸收與融合。這兩者相互補充,彼此影響,共同發展,只有保護和發展豐富多彩的各民族建筑文化,促進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構成,最終才能建立一個“和而不同”的人類社會。
作者:吳沛怡 單位:大連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