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層鋼粒施工實踐討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鋼粒鉆進是鉆進堅硬巖層的另一種主要方法,這種施工方式具有施工設備簡單,操作工藝易行,成本低廉等優點。
關鍵詞:鋼粒鉆進,裂隙地層,巖溶溶洞地層。
由于切削具硬度及耐磨性的原因,硬質合金鉆進只適用于中等硬度以下的軟巖層;金剛石鉆進可鉆性級別較高,但金剛石產量少,價格昂貴,普及于日常生產有相當的難度,并且,金剛石受到太大的沖擊容易破碎,也不適用于裂隙、溶巖溶洞地層鉆進。
鋼粒鉆進是鉆進堅硬巖層的另一種主要方法,這種施工方式具有施工設備簡單,操作工藝易行,成本低廉等優點。但是,由于鋼粒不固定在鉆頭上,在裂隙、巖溶溶洞地層,鋼粒容易大量漏失、流失,使得鉆頭底唇面下沒有足夠的鋼粒破碎巖石,鉆具無法克取巖石取得進尺,所以,鋼粒鉆進在裂隙、巖溶溶洞地層中的應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我們在淅川水源地裂隙、巖溶溶洞地層鉆井施工中,經過技術分析與攻關,采用鋼粒鉆進工藝,順利完成了施工任務,在鋼粒鉆進裂隙、巖溶溶洞地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1.概述
1.1工程概況
由于工農業的快速發展,淅川縣城段水質受到嚴重污染,超出了國家Ⅳ級飲用水標準,且水量供給日益萎縮。飲用水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經造成嚴重的影響。為此,經多方論證,開辟、建設新的、水質良好的飲用水水源地,成為必然。
1.2地層情況簡介
水源地位于淅川縣城西北一公里處。地層情況大致如下:
上部第四系坡洪積層,主要為松散中粗砂、砂礫(卵)石層、砂質粘土,其中賦存豐富的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該層底部砂礫(卵)石層泥質含量較高,膠結較致密,該層不整合覆蓋于寒武—奧陶系老地層之上,為隔水層。
基巖為奧陶、寒武、震旦系巖層,巖層局部為火山角礫巖、砂質粘土巖、頁巖、砂巖、泥巖、板巖、灰巖等,含微弱基巖裂隙水,富水性差;地層巖性大部分為白云巖、白云質大理巖、灰質白云巖等,節理裂隙及溶蝕現象發育,賦存豐富的碳酸鹽巖裂隙巖溶水。碳酸巖層為鉆井取水的主要目的層。
1.3施工設計要求
設計井孔數25眼,單井供水量50噸/小時;
單井井孔結構為:上部第四系覆蓋層井孔直徑為φ600mm,下φ377×7mm螺旋鋼管;下部基巖:井孔直徑為φ290mm,裸眼成孔。
井孔深度200米左右,具體井深視地層實際情況而定。
井孔上部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全部封隔,水源地用水主要取下部基巖的碳酸巖裂隙、巖溶溶洞水。
2.鉆進工藝
上部第四系地層:一鉆采用φ300mm三翼刮刀鉆頭開孔,二鉆用φ600mm三翼刮刀鉆頭擴孔,最后用φ377mm鋼粒鉆頭鉆入基巖2米,下入φ377×7mm螺旋鋼管,止水固井管;
下部基巖:采用φ290×10mm鋼粒鉆頭,一徑鉆至終孔。
鋼粒選擇:選直徑為3mm的鋼粒。
鉆壓:24KN,轉速:90rpm,泵量:110L/min,回次投鋼砂量:16Kg。
3.施工生產
3.1前期生產情況
機臺進入工地后,第一眼井的前期,施工順利,鉆進至49.5米處鉆穿第四系地層,然后又往下鉆2米基巖,下入φ377×7mm表層套管,止水、固定表層套管后,改用φ290×10mm鋼粒鉆頭鉆進基巖。
當鉆進至83米時,生產出現了兩個棘手的問題,a:所用的清水沖洗液出現了迅猛的減少,即清水沖洗液大量漏失,導致工地施工所需的清水供不應求;b:在沖洗液出現大量漏失的同時,鉆具也出現了劇烈的“竄動”和“阻卡”,致使鉆具難以回轉作業,施工設備“鱉車”嚴重。
在這兩個因素的阻礙下,施工機臺堅持運行2天,基本不能取得進尺。生產被迫停頓。
3.2原因分析
就施工所出現的問題結合具體地質情況,我們判斷沖洗液的漏失與鉆具的“阻卡”、“竄動”現象,都是鋼粒鉆頭鉆至裂隙、巖溶溶洞地層的反應:
a:經測量,井孔內的靜水位相對地面高度為-52.5米;循環池內沖洗液液面高度為-0.8米。井孔內液面高度比循環池內沖洗液面高度低51.7米。當泥漿泵將清水沖洗液打入井孔后,沖洗液柱就在循環管路中形成負壓,負壓將清水沖洗液快速的由循環池吸入井孔內,井孔內又由于裂隙、大溶洞的存在,進入井孔內的循環液從裂隙、溶洞漏失。最終循環池內的沖洗液大量被吸入井孔內流失,導致工地清水沖洗液供應不及,不能持續供應生產的需求。
b:當沖洗液大量流失時,恰好說明施工鉆到了大裂隙、溶洞地層,在沖洗液大量流失的同時,鋼粒也大量的漏失或被沖走。這種情況使得沒有足夠的鋼粒被壓在鉆頭唇面下面破碎巖石,導致鋼粒鉆頭唇面直接與巖石相接觸;大裂隙、巖溶溶洞地層處的井孔底部又凹凸起伏、參差不平,致使鉆具劇烈的“竄動”和“阻卡”,無法回轉作業。
3.3解決方案
就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
a:對于沖洗液大量漏失的問題,在保證滿足鋼粒鉆進所需沖洗液量的前提下,控制流入井孔內的沖洗液量,使得沖洗循環液以一定的流量源源不斷的被輸送入井孔內。
我們在泥漿池的進水管上安裝一個閥門和水表,控制、測量流入循環池的進水量;在高壓管的前端安裝一個球型高壓閥門,用以控制進入井孔內的循環液量。每一回次,當水泵將循環水少量打入井孔后,即關閉水泵,利用循環液在井孔內、外的高差,讓循環液自然被吸入井孔內,同時,利用高壓管前端的球型閥門,控制流入井孔內的循環液量;再利用泥漿池進水管的水表,在保證泥漿池液面穩定的情況下,檢測進入井孔內的循環液量,使得流入井孔內的循環液量即不太大,又能滿足施工生產工藝要求。
為配合生產中用含鋼粒的粘土球施工鉆進生產,防止水流太大沖蝕含鋼粒的粘土球,控制流入井孔內的循環液量減少為60L/min。
b:對于鋼粒大量漏失、流失問題,我們做了如下嘗試:①在大裂隙、巖溶溶洞地層井孔段,舍棄鋼粒鉆進法,采用硬質合金鉆頭鉆進。結果不理想,不能取得進尺,且鉆具“蹦跳”、“阻卡”更為嚴重;②試用液壓控制連續投砂器進行連續投砂法施工,結果也不甚理想。由于裂隙、溶洞比較大,投進井孔內的鋼粒幾乎都漏失或被循環液沖走,鉆具依然“蹦跳”、“阻卡”嚴重;③我們在粘土球的啟發下,利用稍微干些的粘土泥和鋼粒進行攪拌,最后制成含有鋼粒的粘土球。粘土球直徑大致為φ40mm,粘土泥與鋼粒的體積比例大致為7:3,然后在每一回次鉆具放入井孔前,將粘土球投入井孔內,往井孔內輸送的供水量降至60L/min,轉速90rpm。施工運行結果相對比較理想。鉆具回轉平穩,進尺也較為理想。缺點是正常鉆進的時間不長,只能維持25分鐘左右,就需要重新往井孔內投含鋼粒的粘土球,較為繁瑣。
c:在裂隙比較小、溶洞比較小的地層,只要鋼粒漏失、流失的少,還是采用由鉆具內徑一次投砂法或者結合投砂法,輸送井孔循環液量110L/min,鉆進效率與完整地層鋼粒鉆進效率基本相同,比較理想。
3.4施工效果
經過分析和嘗試,在裂隙、巖溶溶洞地層,采用鋼粒鉆進時,控制循環液輸入井孔流量,并且制取粘土與鋼粒比例為7:3(體積比)的粘土球,采用一次投球(粒)或者結合投球(粒)法進行施工,施工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施工進度由前期的常規施工2天沒進尺,改變為每天能取得7米左右的進尺。并且,由于施工工藝改進后,施工設備運行平穩,機械故障大為減少。
施工工藝改進前后各2天的施工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統計情況。
施工鋼粒施工純鉆輔助機械待水平均單位進尺鋼粒
進尺用量時間時間時間事故時間鉆速消耗量
hKghhhhhm.h-1Kg.m-1
改進前0.151504822106100.00311000
改進后13.850482816400.2883.62
由上表可以看出:施工工藝經過改進后,進尺、純鉆時間、平均鉆速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而鋼粒等材料消耗卻大幅下降,單位進尺鋼粒消耗量趨于正常值,設備運轉平穩,機械事故也減少了;由于供水“細水長流”,能夠滿足施工需水供應,待水時間降為0。
由此說明,施工工藝改進后,效果是顯著的。工藝改進是成功的。
在隨后24眼井的施工中,一直沿用了上述施工工藝,施工非常順利。各方面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我們圓滿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務。
4.結語
鋼粒鉆進是一種比較老的鉆進施工方式,針對比較堅硬的巖層,具有成本低廉、工藝簡單、事故率低等很多優點。但是,由于其本身工藝特點,在大裂隙、溶巖溶洞地層,這種施工工藝的應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本文從生產實踐出發,采用鋼粒鉆進工藝在大裂隙、巖溶溶洞地層施工,總結出了以下方法與經驗:
①發生循環液大量漏失時,在供水管路上安裝一個高壓閥門,利用高壓閥門控制循環液輸送流量,使進入循環管路的沖洗液量既滿足施工工藝要求,又不大量漏失。論文格式。使生產能持續地進行。我們工地經現場測試,循環液供應量降低至平常施工生產時的五分之三,即60L/min。
②當所施工地層存在大裂隙、溶蝕溶洞情況,導致鉆粒大量漏失、流失時,按照7:3(體積比)比例,將粘土與鋼粒混合搓制成直徑φ40mm左右、比較硬的粘土球,在每一個回次下鉆具前,采用一次投球(砂)法或者結合投球(砂)法將含鋼粒的粘土球投入井孔內,施工鉆進能獲得不錯的施工效果。
③當裂隙、溶洞不大,鋼粒漏失、流失不太嚴重時,采用一次投粒法或者結合投粒法等正常、傳統的施工工藝方式,鉆進效率基本能恢復到完整巖層相同的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