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震勘探資料再處理技術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再處理技術
安居煤礦一、二、三采區三維地震資料拼接處理工作使用工作站和PC-CLUSTER機群及Paradigm公司地震資料處理軟件完成疊前時間偏移處理,在整個資料處理過程始終以高分辨率、高信噪比、高保真度(三高)為目標,開展疊前時間偏移處理工作。通過對采區地震地質條件、地質任務要求,確定了有針對性的關鍵處理技術。
1.1地震子波匹配處理,實現疊前地震資料無縫拼接主要技術:(1)統計子波提取技術;(2)子波匹配濾波技術。圖1為兩期地震資料提取的地震子波對比圖。
1.2疊前保幅綜合去噪,提高疊前道集數據的信噪比主要技術:(1)自適應面波衰減;(2)線性干擾波壓制;(3)工業電干擾濾除;(4)手工剔出壞道、壞炮。原則:分離減去法,不損失有效信息。自適應面波衰減:通過對本區有效波和干擾波頻譜分析,有效波頻帶為(15~160Hz),面波頻帶為(3~30Hz),有效波與面波頻帶有重疊,為確保壓制面波時不損傷有效波,特別是低頻端有效波,本次處理使用自適應面波衰減技術,取得了較好效果。最終確定的濾波參數為:面波壓制帶H(3,30)。相干道數12道,衰減百分比0.35。如圖2所示。
2再解釋技術
地震資料解釋工作在Sun工作站上進行,使用美國斯侖貝謝公司的GeoFrame全三維解釋系統,利用疊前時間偏移數據體進行解釋,數據體網度為5m×5m×1ms。在資料解釋過程中,采用多種解釋方法對地震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解釋,確保了解釋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地震解釋工作站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靈活方便的解釋功能和先進直觀的顯示手段,利用三維數據體可以提取各種類型的時間剖面、平面圖和立體圖像,從而使解釋工作更加深入細致,同時亦使解釋效率大為提高。三維地震資料解釋的基本方法:(1)以工作站解釋為主,在人工對比解釋的基礎上,選擇一定網度的縱、橫向垂直時間剖面重點解釋、控制宏觀構造,再進一步加密定位。即由粗網格(20×20m)到細網格(5×5m)逐步加密進行解釋。通過粗網格建立全區大致構造框架,利用細網格對全區資料進行細致解釋,對局部微細構造變化、小斷層進行控制,最后確定整體解釋方案。(2)縱向和橫向垂直時間剖面相結合,規則時間剖面和聯井時間剖面相結合,時間剖面與水平切片、界面切片相結合,全方位地進行對比追蹤、綜合解釋,確保解釋成果的精度與可靠性。
3主要地質成果
通過本次三維地震勘探資料再處理、解釋,在安居煤礦首采區取得了如下地質成果:查明了測區內3煤層的賦存形態;查明了測區內3煤層中落差大于等于5m的斷層,解釋了落差小于5m的斷層;最后把本次三維地震勘探資料再處理、解釋的地質成果與原地震勘探的地質成果做了對比分析。由于采用最先進的地震處理軟件,除常規處理外,還進行了綜合去噪、疊前偏移、高分辨、高精度速度分析、靜校正等處理,使處理效果有很大改善。區內共解釋發育于3上煤層中的斷層151條,其中新發現斷層108條,修改斷層43條,否定原解釋斷層22條。經驗證,二次解釋的斷層分布情況與井下實際揭露多數吻合較好。例如原資料解釋的FS3斷層(落差0~30m)平面誤差約為50m,嚴重影響了生產設計與施工,二次解釋后平面誤差控制在15m內,能夠滿足生產的需求。
4結論
本次地震資料再處理、解釋成果表明:原資料處理解釋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地震資料再處理解釋、用很少的代價取得了好的地質成果。本次地震資料再處理、解釋的成功經驗值得在煤礦采區地震勘探中推廣應用。
作者:趙啟生 薛懷軍 張曉華 單位:濟寧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安居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