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港區(qū)道路地基及路基處理方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港區(qū)的開發(fā)建設,場區(qū)及道路在使用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給現(xiàn)有場區(qū)及道路使用帶來非常大的安全隱患,需要相應的工程對策加以解決。由于港區(qū)道路交通兼具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特色,具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質條件,因此,在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分析地基及路基的處理方式。文章以天津港北疆港區(qū)道路為工程實例,首先對深層地基處理方案進行分析,重點研究灘涂區(qū)域和納渣坑區(qū)域的地基處理方式,再以具體道路為例研究淺層路基處理方案,然后根據(jù)上述研究內(nèi)容對特殊路基處理區(qū)域進行劃分,建立設計方案,以期為此類工程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字:港區(qū)道路;地基;路基;方法研究
1引言
天津港位于海河入海口,是首都北京和天津市的海上門戶,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對外貿(mào)易口岸,為中國陸域距離歐洲和中西亞最近的港口,是連接東北亞與中西亞的紐帶,是京津及華北地區(qū)國民經(jīng)濟和外向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依托,是我國南北物資交流的重要樞紐、中西部地區(qū)內(nèi)引外聯(lián)的窗口及其對外交通的重要口岸,是天津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和濱海新區(qū)開發(fā)建設的主要龍頭產(chǎn)業(yè)之一[1-2]。在道路工程中,地基指的是承受構筑物或建筑物的基礎荷載的土體或巖體[3-4],路基是道路路面的基礎,承受著本身的巖土自重和路面重力,以及由路面?zhèn)鬟f而來的行車載荷,是整個公路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5-6]。國內(nèi)外關于地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基在荷載作用下因膨脹收縮、壓縮、凍脹、濕陷等原因產(chǎn)生的變形等,關于路基主要集中于堅固性、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研究,針對特殊地質條件的港區(qū)道路地基及路基等方面的研究較少。港區(qū)道路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質條件,地基與路基的處理不同于一般城市道路[7-8],因此,研究港區(qū)道路地基及路基處理方式可以為此類工程設計提供參考。天津港北疆港區(qū)具有典型的濱海地區(qū)海、陸相互沉積軟土的特殊地質條件,本文以地質條件較為特殊的北港路(海鐵大道—新港六號路)、北港西路(吉運四道—現(xiàn)狀路)、吉運四道(北港西路—北港路)和新港七號路(躍進路—北港路)為工程實例,介紹港區(qū)道路地基及路基處理方式。
2現(xiàn)狀評價及建設條件
北疆港區(qū)大部分用地為汽車物流園區(qū)及集裝箱堆場,工程道路沿線區(qū)域主要有汽車及集裝箱堆場、納渣坑、堿渣山、灘涂和建筑垃圾堆場等。
2.1北港路
北港路(海鐵大道—新港六號路)路段沿線主要有堿渣山及現(xiàn)狀道路。堿渣山堿渣厚度較深,目前堿渣山上的堿渣正在移挖做填進行搬遷,廢渣將移運至納渣坑中。吉運一道以北約100m為現(xiàn)狀路,吉運一道以南路段為現(xiàn)狀已實施瀝青路面,雙向六車道,路面狀況良好,市政管線配套齊全。
2.2北港西路
北港西路,海鐵大道至排水明渠約900m為已實施瀝青路面,路面寬度約31.5m,路面狀況良好,市政管線配套齊全。泰達明渠橫跨吉運五道與北港西路,主要用于開發(fā)區(qū)泵站雨水的排出,明渠寬約60m。
2.3吉運四道
吉運四道,北港西路以西為已實施瀝青路面,路面寬度24m,雙向六車道,路面狀況良好,市政管線配套齊全。
2.4新港七號路
新港七號路,躍進路以東約300m為已實施瀝青路面,路面狀況良好,市政管線配套齊全。
3工程方案設計
3.1深層地基處理方案
3.1.1北港路灘涂區(qū)域具體方案如下:首先在原泥面(平均標高約+5.4m)鋪筑兩層荊笆+一層土工布,接下來在加固區(qū)四周建設吹砂子埝,吹填砂性土至標高+6.0m,鋪設0.4m中粗砂,打設塑料排水板,正方形布置,間距0.9m,塑料排水板底標高平均約-9.0m,鋪設濾管,鋪設一層編織布+兩層真空膜,進行真空預壓,要求真空度為85kPa,固結度按85%控制,總預壓時間約為120d。部分區(qū)域(面積約為1100m2)采用換填山皮土方案。具體作法:排除場地內(nèi)河道積水,進行山皮土換填壓實處理,山皮土頂標高為+5.4m,換填厚度不小于2m。換填效果不低于真空預壓處理區(qū)效果。
3.1.2北港路納渣坑區(qū)域首先在堿渣表面鋪設兩層竹笆+兩層土工布,回填素土500mm(部分區(qū)域無此層),鋪設40cm中粗砂墊層。打設塑料排水板,排水板間距0.9m,正方形布置,塑料排水板底標高-14.0m;堆載堿渣制土,堆載時間約120d,卸載控制標準為連續(xù)5d沉降速率不大于2.5mm/d和實測沉降曲線,推算的固結度不小于85%。卸載后清理多余堿渣,并碾壓整平。
3.1.3北港西路北港西路路基處理范圍總長度約428m(BK0+012~BK0+440),存在水塘、泰達明渠、納渣坑及其圍埝位于東側、西側緊鄰堆場,場地現(xiàn)狀十分復雜,道路紅線范圍內(nèi)還存在臨時水閘、臨時混凝土基礎等設施,下部場地土均為淤泥質土、淤泥等軟弱土層,按照規(guī)劃,泰達明渠暗涵于吉運五道路口處下穿通過北港西路。北港西路修筑起點與已建成的吉運四道連接,重點處與已建成的北港西路連接。地基處理擬采用水泥旋噴樁處理工藝,以消除道路不均勻沉降。由于場地內(nèi)地形起伏較大,現(xiàn)狀水塘范圍,地基處理前需首先進行場地既有設施清理、排水、素土回填(回填標高至+4.9m)、整平壓實,回填素土充分利用場地內(nèi)現(xiàn)有素土,不足部分采用外購解決,壓實系數(shù)不小于90%,達到水泥旋噴樁處理條件后進行地基處理施工。
3.2淺層路基處理方案
路基設計本著“安全、經(jīng)濟”的原則,應根據(jù)路基填土高度和不同地質情況,因地制宜進行路基設計,盡量減少工程對沿線環(huán)境及自然景觀造成的破壞。考慮到天津港北疆港區(qū)交通量很大,且主要以貨車為主,因此路基處理必須加強,回彈模量要達到重載交通的要求。本工程北港路北段采用深層加固處理工藝,考慮到道路的結構層厚度及結構層以下填料壓實要求等因素,地基處理交工標高預估為+5.5m。北港路、北港西路、吉運四道和新港七號路主要包括納渣坑區(qū)域、堿渣山區(qū)域、灘涂區(qū)域、水塘區(qū)域,接下來將對不同區(qū)域的路基處理方式進行介紹。
3.2.1納渣坑區(qū)域對于路床頂面以下采用60cm堿渣素土(30%堿渣、8%石灰、20%粉煤灰、42%素土)+40cm級配碎石+80cm堿渣二灰土(45%堿渣、8%石灰、20%粉煤灰、27%素土)。下部堿渣深層處理,采用堆載預壓工藝(具體見地基處理工程部分)。
3.2.2堿渣山區(qū)域對于路床頂面以下采用60cm堿渣素土(30%堿渣、8%石灰、20%粉煤灰、42%素土)+40cm級配碎石+80cm堿渣二灰土(45%堿渣、8%石灰、20%粉煤灰、27%素土)。下部堿渣淺層處理,采用60cm堿渣處理土(65%堿渣、10%石灰、25%粉煤灰)換填。
3.2.3灘涂區(qū)域對于路床頂面以下采用60cm堿渣素土(30%堿渣、8%石灰、20%粉煤灰、42%素土)+40cm級配碎石+80cm堿渣二灰土(45%堿渣、8%石灰、20%粉煤灰、27%素土)。下部灘涂采用山皮土換填。
3.2.4水塘區(qū)域對于路床頂面以下采用60cm堿渣素土(30%堿渣、8%石灰、20%粉煤灰、42%素土)+40cm級配碎石+80cm堿渣二灰土(45%堿渣、8%石灰、20%粉煤灰、27%素土)。下部采用山皮土回換填,首先將水塘積水排凈,再將水塘邊坡處淤泥清除后采用山皮土擠淤換填。路基開挖后道路兩側綠化回填范圍采用堿渣制工程土,堿渣∶粉煤灰=1∶0.3。換填山皮土部位:山皮土應采用較純凈的中風化強度以上的混合開山石料,開山碎石最大粒徑不超過20cm(路床頂面至以下80cm范圍內(nèi)最大粒徑不超過10cm),粒徑大于1cm小于20cm的顆粒應超過石料總量的70%,并應級配良好,不得采用同一粒徑的石料。山皮土的含土量不得大于30%。
3.3特殊路基處理方案
3.3.1地質條件簡述根據(jù)測量及勘察成果揭示,工程道路沿線不良地質區(qū)域主要包括現(xiàn)狀泰達明渠河道及河床、納渣坑、國際物流明渠調蓄池及吹填成陸堆土區(qū)。對于納渣坑區(qū)域,土層以堿渣、淤泥質粘土、粉質粘土及粉土為主;對于其他區(qū)域以淤泥、淤泥質粘土、粉質粘土及粉土為主。
3.3.2特殊路基處理區(qū)域劃分將沿線不良地質區(qū)域特殊路基處理劃分見表1。
3.3.3特殊路基處理設計方案①特殊路基處理方式Ⅰ(現(xiàn)狀泰達明渠管涵基礎、北港西路設計箱涵基礎)。此區(qū)域為現(xiàn)狀泰達明渠河道及國際物流明渠調蓄池。打壩導流后,清除現(xiàn)狀淤泥及原狀土至樁頂標高(可由涵底高推導),然后施打高壓旋噴樁以提高該區(qū)域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高壓旋噴樁樁長為14m,樁徑0.6m,樁距1.6m,采用正三角形布置;樁頂以上鋪設40cm(箱涵底為60cm)碎石褥墊層,以上施做涵洞基礎及涵身,涵洞完成后,當涵洞砌體砂漿或混凝土強度達到其設計強度的80%時,方可進行對稱分層回填碎石至涵頂以上40cm,其上分層回填10%石灰土至路床頂面,嚴格控制涵洞兩側及頂部回填質量,確保壓實度滿足設計要求。涵身兩側回填碎石應分層對稱壓實,填料壓實度應≥96%(重型擊實標準)。涵洞頂上通過筑路機械所需最小填土厚度0.5m~1.0m(根據(jù)筑路機械重量掌握),覆土不足時采用反開槽施工或設置土拱等措施處理。泰達明渠河床以內(nèi)路基邊坡采用M7.5漿砌片石進行防護。②特殊路基處理方式Ⅱ(北港路設計箱涵基礎)。此區(qū)域為納渣坑,箱涵施工須在堆載預壓深層處理之后進行。將現(xiàn)狀處理過的堿渣開挖至箱涵碎石墊層底面,并采用1m山皮土進行換填,換填后地基承載力須大于120kPa,否則需加大換填厚度。由下向上依次施做碎石墊層、C20混凝土墊層及6-3×2.5的箱涵。箱涵兩側及上部回填同處理方式Ⅰ。③特殊路基處理方式Ⅲ(現(xiàn)狀泰達明渠河床)。清除淤泥灘淤泥至原狀土,在原狀土頂面施打高壓旋噴樁以提高該區(qū)域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高壓旋噴樁樁長為12m、樁徑0.6m、樁距1.6m,采用正三角形布置;樁頂以上鋪設40cm碎石褥墊層,碎石中部鋪設一層鋼塑土工格柵,同時在碎石兩端進行回裹;褥墊層上部分層回填5%石灰土至路床頂面以下80cm,其上分層回填80cm、10%石灰土至路床頂面。為給兩側雨水管地基提高承載力,北港西路高壓旋噴樁向紅線方向超打,最外側一排樁距離側石線應大于4.5m。為減少不均勻沉降,與處理方式Ⅳ即河堤區(qū)域之間搭設鋼塑土工格柵。路基邊坡采用M7.5漿砌片石進行防護。④特殊路基處理方式Ⅳ(現(xiàn)狀泰達明渠河堤)。勘察鉆孔揭示河堤下淺部土層良好,主要分布為軟塑粉質粘土、雜填土(主要為碎石)、素填土(可塑含磚渣)、中密細砂層,為充分利用淺部硬殼層,處理方案如下:將現(xiàn)狀河堤開挖至路床頂面以下1.8m左右,即雜填土層頂面,其上填筑1m山皮土承托層,往上分層回填80cm、10%石灰土至路床頂面。為減少不均勻沉降,與處理方式Ⅲ即河床區(qū)域之間搭設鋼塑土工格柵。⑤特殊路基處理方式Ⅴ(納渣坑)。深層堿渣排水固結后,反開槽至路床頂面以下2.8m的位置,其上分層回填壓實100cm山皮土+80cm堿渣二灰土+40cm級配碎石+60cm堿渣素土,堿渣二灰土、級配碎石及堿渣素土底面采用鋼塑土工格柵進行包裹。⑥特殊路基處理方式Ⅵ(調蓄池水塘)。此部分區(qū)域淤泥頂標高為2.4m左右,勘察成果揭示下臥土層為淤泥土、淤泥質黏土及粉質粘土。為減少本區(qū)域與現(xiàn)狀北港西路及吉運四道的沉降差,采用處理方案為:鏟除水塘內(nèi)相鄰的土埂,清除道路范圍內(nèi)水塘的淤泥,其上分層回填壓實素土至路床頂面以下80cm;在素土頂面施打高壓旋噴樁,樁長12m、樁徑0.6m、樁距1.6m,正三角形布置,旋噴樁長需超打高出素土頂面,剔除頂面軟弱樁頭后,其上鋪設40cm碎石褥墊層,碎石中部鋪設一層鋼塑土工格柵同時在碎石兩端進行回裹,碎石層頂部回填40cm、10%石灰土至路床頂面。為給兩側雨水管地基提高承載力,高壓旋噴樁向紅線方向超打,最外側一排樁距離側石線應大于4.5m。⑦特殊路基處理方式Ⅵ(吹填成陸堆土區(qū))。清除現(xiàn)狀堆土,開挖原地面至路床以下80cm,在此層位施打高壓旋噴樁,樁長12m、樁徑0.6m、樁距1.6m,正三角形布置,旋噴樁長需超打高出素土頂面,剔除頂面軟弱樁頭后,其上鋪設40cm碎石褥墊層,碎石中部鋪設一層鋼塑土工格柵同時在碎石兩端進行回裹,碎石層頂部回填40cm、10%石灰土至路床頂面。為給兩側雨水管地基提高承載力,高壓旋噴樁向紅線方向超打,最外側一排樁距離側石線應大于4.5m。
4結語
本文以天津港北疆港區(qū)道路為工程實例,首先對深層地基處理方案進行分析,接下來對不同區(qū)域的路基處理方式進行介紹,以此為基礎,提出7種特殊路基處理方案。研究可知,不同地質條件,地基和路基的處理方式存在明顯差異,針對港區(qū)道路獨特的地理位置及道路特性,有必要對其道路設計進行深入研究,本文所提出的地基及路基處理方案可以為港區(qū)道路工程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孫連成.天津港水文泥沙問題研究綜述[J].海洋工程,2003,21(1):78-86.
[2]朱紅霞,閆澍旺.天津港地基土隨機場特性及可靠度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7,26(S2):3959-3965.
[3]龔曉南.地基處理技術及其發(fā)展[J].土木工程學報,1997,(06):3-11.
[4]白曉紅.幾種特殊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及地基處理[J].工程力學,2018,30(4):83-98.
[5]汪益敏,陳輝.路基邊坡問題研究現(xiàn)狀[J].公路工程,2004,29(2):51-53.
[6]凌建明,陳聲凱,曹長偉.路基土回彈模量影響因素分析[J].建筑材料學報,2007,10(4):446-451.
[7]李孟國,韓西軍,楊樹森,等.廣州港南沙港區(qū)深水航道水沙問題研究[J].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2008,23(3):321-330.
[8]應榮華,周志剛,鄧筱鵬.外高橋港區(qū)道路基層材料試驗研究[J].公路,2001,(02):49-52.
作者:羅瑞琪 劉巖 單位: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