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學實踐教程革新初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實踐教學改革初探
基于上述調研結果,筆者嘗試對本校中藥學課程的傳統授課模式做了改革,并梳理思路(圖1所示),引入了飲片觀摩教學、模擬藥房實訓、社區用藥情況調查及案例討論等實踐教學模式。
1.1飲片觀摩教學
中藥學的課程特點決定其與《中藥鑒定技術》、《方劑與中成藥》等課程聯系緊密,內容交叉,但又各有側重。因此在飲片觀摩教學的實踐教學設計上,為避免與《中藥鑒定技術》課程實訓內容重復,本課程更側重于中藥性能、功效及應用的梳理與掌握。
在飲片觀摩教學中,選擇重點藥物或其組成的經典方劑進行實訓。以解表藥為例,選擇麻黃、桂枝、苦杏仁、甘草等幾味中藥,同學們在對各中藥材進行一定的感性認識后,如手摸、鼻聞、口嘗,獲知藥物的真實性味,與教材所記載藥物性味進行比較,再從性味推知其可能功效,結合日常生活應用及已有理論知識,分析各味藥的性能、功效,進而依據中藥七情理論,分析各味藥組合在一起的意義及臨床主治病癥。
1.2模擬藥房實訓
在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中,積極利用教研室的模擬藥房,并結合《中藥鑒定技術》實訓課程安排,采取反向設計,首先向學生描述一種常用中藥的性能及功效,請學生回答是哪味中藥,并在斗架中找出對應飲片,接著對照飲片,在已有性能功效的基礎上,繼續完善該藥其余功效及應用。
2社區用藥情況調查
在中藥學實踐教學的改革中,依據重慶市藥店以社區為中心分布的特點,分批帶領學生去北京同仁堂藥房、科渝大藥房等地進行實地觀察,讓學生觀察中藥飲片的陳列、包裝,了解中藥飲片的銷售情況,加強學生對中藥應用的感性認識,同時要求每位學生在觀察時記錄坐店醫生所開中藥處方1~2例,考察結束后學生以提交調研收獲的形式,指出所記錄處方中每味中藥,依據功效分類所屬類別、功效,并從整體角度出發分析整張處方的功效。
3藥食同源中藥應用實踐
中藥中許多品種都是藥食同源,在補虛藥中更為多見。因此,在補虛藥章節教學結束后,教研室舉辦了“藥食同源中藥應用之我見”展示賽。該項教學實踐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然后以實踐匯報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討論,同學們展示的作品多樣,山藥、枸杞子、當歸等許多藥食同源中藥在同學們的作品中依次展現,作為演示的主講人還進一步延伸所做或所拍藥膳中中藥的性能功效,并依據其性能功效,在什么季節或什么體質的人最適宜使用等,教與學的氣氛非常活躍。
4結語與展望
在中藥學課程中引入實踐教學內容在本校天然藥物學教研室尚屬初探,模擬藥房實訓及社區用藥情況調查是緊密結合高職高專院校“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改革”的實際應用與嘗試。實踐證明,此種教學模式的改革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改變目前中藥學課程教學中“重理輕踐”的現狀,達到高職高專教學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宗旨的教學目標。
希望在今后中藥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中,能進一步結合高校教師雙師素質培養、教師去一線企業單位掛職鍛煉及學生頂崗實習等實踐活動(圖1中虛線所標示部分),共同促進中藥學實踐教學改革的更深層次推展。
作者:王玉霞胡娟娟單位: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