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學教學革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品種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同時也是學習《方劑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制劑學》和臨床各科專業課程的基礎學科。是一門連接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的橋梁課,是中醫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我校高職高專生年齡、知識結構、理解力及學習時間等特點,探討高職高專生《中藥學》的學習方法。以下幾點為本人工作中的幾點體會和嘗試。
1指導學生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醫與藥聯系記憶
中藥學與中醫基礎理論是統一的,中藥學課程一般又晚開課于中醫基礎理論。對初學中藥學的學生,首先要引導他們善于運用中醫理論作指導,在充分理解中醫理論的基礎上記憶中藥學的內容,這樣既省時又記得牢。中醫的理、法、方、藥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據理立法、按法處方、以方用藥是緊密聯系的。如化痰止咳平喘藥主入肺脾二經,源于中醫理論的“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化痰藥之所以又可用于治療癲癇驚厥、陰疽流注、癭瘤瘰疬等病在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學習中藥學記憶方法時,還應強調活學活用,不能死搬硬套每味中藥。中藥學理論干澀枯燥,但是,它上聯基礎,下聯臨床,這一橋梁學科的特點包含著中醫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可見,把握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是學好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因此,學好中藥學要不斷溫習中醫基礎理論課,特別是臟腑生理和臟腑辨證兩部分。這樣,就可使中醫藥知識前后銜接,融會貫通。以上一些學習方法對初學者不失為是好的思維方式和技巧,但深入研究中藥性用,決不能流于表層,機械記憶,而應以藥物臨床實際為主。應鼓勵學生全面學習,下苦功夫理解記憶,教學實踐證明,指導學生醫與藥聯系記憶方法,是學習中藥學入門時的一把鑰匙。
2引用中藥典故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藥物的典故和傳說等,增強課堂趣味性,不但能加深理解記憶,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講述辛夷花,能治鼻炎、鼻塞、鼻竇炎等鼻疾。說起辛夷花的名字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呢!相傳,古代有一姓秦舉人得了一種怪病,經常頭昏頭痛,鼻子流膿流涕,腥臭難聞,四處求醫,均無效果,十分苦惱……有一天,朋友來看他,見狀便勸道:“老兄,天下這么大,本地醫生治不好,何不到外地求醫?”他聽后覺得有道理,反正呆在家里得了這種病,死也死不了,還不如出去逛逛名山大川,散散心也好。于是,次日便攜家人出門了。這個舉人走了很多地方都沒有治好鼻病。后來在一個夷人居住的地方,遇見一白發老人告訴他:“你這病不難治,我給你介紹個驗方,只要你堅持治療,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個月,就能治好”。他聽了很高興,急忙向老人求教。只見老人走到房前,在一株落葉灌木上采了幾朵紫紅色的花苞,說:“就是這種藥,你每天早晚采幾朵煮雞蛋吃,用不了一個月準能治好你的病”。他遵醫囑,連服半月,果然積年鼻疾霍然告愈。舉人便向老人要了些草藥種子帶回家種在房前屋后,遇有鼻疾的人,他就用這種藥給人治病,都收到了顯著療效。后來,他也成了當地有名的醫生。人們問:“這種藥很奇怪,先開花后長葉,叫什么名字?”他忘了問老人了。想了想,這是辛庚年從夷人那里引來的,便急中生智道:“這藥,就叫辛夷花”。
3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性
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并用以課堂教學為主,配合多媒體教學、實驗教學,并充分利用標本室及野外采藥見習的手段,以加強對理論課的學習和掌握。尤其對提高同學們學習《中藥學》的積極性有非常好的效果。對于大多數初次接觸中藥學的學生們來講,在明確這一學科的重要地位后,學習的自覺性都很高,教師在課堂講授中,也能恰當地使用授課技巧,在講授基本知識同時,講活講妙,使課堂氣氛活躍,內容生動精彩、趣味橫生。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性是首要的任務。單純運用課堂講授理論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遠遠落后于新形勢的要求,雖然現在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傳輸信息量大、速度快、形象生動。我們廣泛收集中藥教學影象資料,使用并制作貼近教學大綱、實用性強和質量高的中藥學課件。在課件中突出中藥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加強直觀性教學,使中藥學從平面教學向立體教學過渡,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但實踐內容還遠遠不夠,必須有所革新。尤其對中醫、中西醫專業來說還應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如到藥材市場、藥材加工廠、藥房、中藥標準室等進行見習或參觀,加強對中藥飲片的認識和一些常見中藥的簡單的真偽鑒別。另外還可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的形式,使學生對某一個專題有一個充分的了解。這些教學形式新穎、活潑、貼近生產實際。實踐證明,這些教學形式是傳統教學方式的極好補充,它們不僅使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向外延伸,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擴大知識面,熟練基本技能,從而誘導創新的潛能與意識,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組成中藥興趣小組,加強課后指導,讓學生從查閱資料、調查研究中,了解中藥領域的發展過程、歷史背景,提出見解,寫出論文。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對中藥研究的興趣、信心,使基礎不同的學生各有所獲。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技能與素質,深受學生歡迎。
4改革考核方式
傳統的考核強調信息量的掌握,而忽視動手和思維過程。為了培養出高質量的醫學人才,我們以考促學,將考試與培養目標相聯系,將知識檢測與能力考察相結合。如在課堂提問的考試中,既重視考評內容的準確性,也不忽略考試回答問題的條理性,并明確分值。授課教師對中藥試題的難易度、可行性進行集體討論,充分論證,并設立試題庫,使考試成績能客觀反映教學質量。我們還將中藥學考試分為三個部分,即:基本知識掌握程度;實際應用操作能力;歸納總結及寫作表達能力。加大了實踐考試的比重,在保健專業的實踐考試中,要求學生根據皮膚類型現場調配中藥面膜;在高護專業的實踐考試中,要求學生根據患者身體狀況、疾病種類配制藥膳;在醫療專業的實踐考試中要求鑒別中藥標本、對給出的病案寫出處方用藥。有效避免了高分低能和分數貶值現象。通過以上教學方法的實施,筆者體會到,雖然中藥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只要在重視教學法的同時,積極講求教學藝術,在重點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適當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迪學生積極思維,開發學生的智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