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灸法治痛風―熱癥用灸臨床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痛風,是一種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謝紊亂、血清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不良所引起的反復發作的炎性疾病。病程一般分為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痛風發作間歇期以及慢性期。本文在此討論的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期的臨床觀察。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癥狀,臨床癥狀表現為起病急驟,常于夜間突然發作,大多病例首發關節為足第一跖趾關節,表現為疼痛劇烈,如刀割、火燒,伴關節腫脹,觸之局部灼熱,拒按,得冷則舒,部分患者可伴有體溫升高、寒戰、血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等全身表現[1]。炎癥消退后皮膚暗紅色、皺縮、脫屑,以后逐漸恢復,但往往再次復發,多數患者愈發愈頻,受累關節亦越來越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0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均為我院專科門診和住院病人,診斷全部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97年制定的診斷標準[2],且急性發作期在3天以內,并排除繼發痛風者,其中男57例,女3例;年齡18~72歲,平均約35歲,病程最短為3h,最長達30年。采取隨機對照方法分為治療組36例與對照組24例。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采用點灸與放血結合的快速止痛法。點灸法:用周氏快速點灸筆[3],酒精燈上點燃,局部隔上專用藥紙,以點灸與片灸結合,在穴位與疼痛局部快速點灸數次,不能燒破藥紙,一般以局部劇痛稍減即止,每日2次,間隔4~6h。取穴:雙側耳尖、局部紅腫關節、背部壓痛點。放血法:取紅腫關節部位,局部常規消毒,以最痛、最紅腫處為中心,用三棱針呈梅花型快速刺4、5處,每點出血由紫變紅即可。
以上兩種方法一般先行放血法,隨即予以快速點灸,療程為1~3天。3天后疼痛及腫脹不減視為無效。
1.2.2對照組以目前西醫常用、首選的秋水仙堿0.5mg每1h1次,或1mg每2h1次,直到癥狀解除或病人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癥狀或達到最大量6mg/24h為極限。首服至3天內因上述原因停用或換用其他藥物者視為無效。
1.3觀察方法
1.3.1觀察指標血沉,C反應蛋白,血白細胞計數,血尿酸定量,尿常規,肝腎功能,并觀察患者關節疼痛數及程度,關節紅腫數及程度,關節壓痛數。
1.3.2方法治療前檢查患者上述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指標,3天后同樣查上述項目并比值統計。對照組方法相同。
1.4療效評估參照《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顯效:關節紅腫熱痛消失,局部無任何反應,活動如常,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圍;有效:關節腫痛消減,疼痛緩解,血尿酸下降,但未至正常范圍;無效:關節紅腫熱痛癥狀改善不明顯,活動仍受影響,血尿酸未下降。
1.5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治療前后比較用成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兩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檢驗。
2結果
2.1兩組療效對比見表1、表2。表1兩組療效對比(略)表2兩組治療前后血尿酸值對比(略)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2.2典型病例例1,男,35歲,素有痛風病史,曾反復急性發作4次,本次右足第一跖趾關節紅腫熱痛6h,癥見:跛行,右第一跖趾關節紅腫,皮膚發亮,輕觸即劇痛,不能著地,只能以足跟行走,在家自服秋水仙堿后腹瀉,痛不減,來我院診斷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予上法先行放血,后用點灸筆療法,治療完后當即訴患處局部痛減,輕松,行走時稍痛,但足底可正常著地。2h后電話追蹤,訴療效保持穩定,痛稍減,腫漸消,又行上述治療3次,癥狀基本消失,可正常上班工作。
例2,男性,老年,因反復發作性單關節紅腫疼痛,血尿酸升高7年,復發10h來診,因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腦血栓后遺癥”病史,反復急性期應用秋水仙堿,致療效逐漸減弱,并有明顯胃腸道反應,加之血壓、血糖高,非甾體類及激素類藥物應用受限,前2次發作時外院行局部封閉治療,本次發作對治療有失信心,我們用以上療法,不用西藥,1天后疼痛明顯減輕,3天局部腫脹漸退,皮膚起皺,疼痛消失。
3討論
本病證屬祖國醫學“痹證”、“痛風”范疇,病至晚期,反復發作,出現關節畸形,功能障礙時,屬于“頑痹”范疇。本病多由于正氣不足或勞倦過度,或汗出當風,衛氣不固,外邪乘虛而入,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病。肝腎虧虛,脾失健運為本,風寒濕熱,痰濁瘀血閉阻經脈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4]。本文討論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癥見明顯的紅腫熱痛,屬于陽熱證范疇,但一般陽熱證的痹痛癥狀多見于上部,惟濕熱有向下流注的特性,故本證屬濕熱引起。痛風的治療以發作期治標,緩解期治本為原則。
目前西醫治療痛風急性發作,以秋水仙堿為首選。該藥可干擾尿酸鹽微晶體引起的炎癥反應,抑制血白細胞的趨化性,對痛風具有選擇性消炎作用[5,6]。雖然秋水仙堿能使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和炎癥在較短的時間內減輕和消退,但對關節腫脹的消退作用不大,同時該藥有明顯的胃腸道反應,白細胞減少,肝功能損害,骨髓抑制,神經系統損害等副作用而對某些病人不適用。加之部分患者由于長期反復發作用藥,而使其對秋水仙堿的療效降低,而且痛風病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我們考慮用傳統的中醫藥方法對痛風進行治療。
中醫認為痛風的形成主要在于先天稟賦不足,脾胃功能失調,復因飲食不節,釀生濕濁,流注關節,郁閉發熱而為痛痹,故其治法上多以泄熱利濕,除痹通絡為主。灸法是以艾灸通過對體表穴位和病灶施以溫熱刺激并以艾葉溫竄通經的作用來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中醫界長期以來一直認為熱癥禁灸,但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和探索,“熱癥禁灸”這一禁錮已被打破,尤其以周楣聲教授為代表的“熱癥可灸,熱癥用灸”的觀點與方法已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得到驗證。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對包括具有紅腫熱痛典型熱痹征象痛風在內的多種熱癥進行了灸治,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并在灸法治熱癥中的應用有如下體會:散熱解毒:古今中醫學者習慣認為灸法為溫法,不可用于熱癥,但是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證明,灸法對火熱毒邪有較好的療效,例如灸法治痛風、乳癰(乳腺炎)、纏腰火丹(帶狀皰疹)、痄腮(腮腺炎)等效果頗佳,甚至超過西藥,即灸法能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散解熱毒。消散結腫:灸法所消之結包括氣血痰濕等各種病理障礙積聚凝結而成的腫物、包塊,無論其在關節或肌肉,灸法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之所以能消散結,是因它的溫通氣血,散凝化滯作用,在我們治療的痛風病例中,消散腫脹關節的效果明顯,往往治療后數小時即可見關節皮膚皺縮,紅色漸退。通絡止痛:疼痛乃經絡氣血不通所致,如經絡通暢,氣血調和則疼痛自除,故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灸法有溫經通絡之功效,應用得當,對多種疼痛可獲立竿見影之效果。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灸法首先改善了病變局部的血管、淋巴的機能,使循環障礙的血管、淋巴管重建,恢復維持細胞生命的物質供應,增強營養,加速代謝,減輕水腫,消除炎癥,促進滲出物吸收,由于循環旺盛,帶走或中和蓄積于患處的病理產物,阻斷其衍進過程,加快恢復;其二,刺激神經末梢及其感受器,提高自身應激能力,促進病理產物的清除,激發全身機能的調整,如在痛風灸治中,我們發現往往灸治后患者感到局部清涼感、輕松感、腫脹減輕感等,這應是患處神經感受器等受物理刺激而得到調整的表現。
本觀察病例中,治療組病例的疼痛及腫脹均在1~3天消失或減輕且無任何藥物反應或身體不適,而對照組有3例因胃腸反應停止服藥,1例服藥3天后疼痛不減改換其他非甾體類藥物治療。
總之,以灸法為主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有較好的苗頭,從本研究來看有較廣闊的前景,目前僅從即時止痛與消腫、血尿酸的變化以及未發生任何毒副作用且無明顯禁忌證來看,灸法優于秋水仙堿。我們將進一步做臨床癥狀及實驗指標的觀察和分析。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灸法聯合放血療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采用快速止痛療法-點灸聯合放血法;對照組24例采用秋水仙堿口服治療,兩組療程均為3天。結果快速止痛法組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且兩組治療后血沉、血白細胞、血尿酸值等差異有顯著性(P<0.01)。結論中醫灸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療效確切。
【關鍵詞】痛風性關節炎;中醫灸法;臨床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