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肩周炎治療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屬于祖國醫學的“痹癥”,亦稱“漏肩風”、“凍結肩”等,是臨床常見的病癥之一。筆者近幾年采用針刀配合局部神經阻滯治療113例,療效甚佳,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113例作為治療組,女性94例,男性19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48歲;病程最長3年,最短2周。同時選擇50例為對照組,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因素無顯著差異。
2臨床表現
診斷及療效標準均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疾病證候診斷療效標準》。診斷標準:①發病緩慢,多有風寒濕邪侵襲和勞作史,好發于50歲左右,女性多于男性;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肩痛為陣發性或持續性冷病、掣痛或刺痛、酸痛,夜間痛甚,影響睡眠。肩周有多處壓痛點,以肩前內側為甚。功能障礙以上舉、后伸、收展、旋轉等單一活動,以及梳頭穿衣等復合活動受限,幾乎所有患者都有內旋障礙,被動加大活動范圍均引起疼痛加劇。病程久者多有三角肌萎縮;③X線檢查:患側肩關節正位片,多提示其組成骨正常。
2治療方法
2.1針刀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暴露患肩,在其肩關節周圍尋找最敏感的壓痛點,患者多在喙突、小結節、結節間溝處壓痛明顯,間或有岡下肌、三角肌處有壓痛。常規皮膚消毒,以1%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后,用Ⅰ型4號針刀治療。喙突部切口與身體長軸線一致,深度達骨面,行縱行切開剝離;小結節和結節間溝等處針尾方向均和肌纖維方向一致,同樣行切開剝離。
2.2局部神經阻滯:針刀施術完畢,配制10ml“鎮痛液”(崔秀芳第124屆針刀醫學臨床診治技術培訓班講授)在施術部位每點注入2.5ml,然后用創可貼貼敷針眼,囑其3天不沾水,并進行肩關節功能活動。上述施法每10天治療1次,3次1療程。
對照組只采用針刺治療
3結果
3.1療效標準:治愈:肩部疼痛完全消失,功能恢復正常,外展90°、外展上舉180°、前屈90°、后伸45°、外旋30°。顯效:肩部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接近正常,外展上舉150°、前屈80°、后伸40°。無效:肩痛及活動功能有改善,但效果不顯。
3.2治療效果:見表1。
表1兩組療效對比表
組別例數顯效無效總有效率%
針刀組1131021190.26
針刺組50371374
經統計學處理X2=7.3037P<0.01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4體會
肩周炎患者多因夜間疼痛難眠、早晚穿脫衣服困難、生活自理困難而就診,傳統治療多采用服抗炎止痛藥、功能鍛煉、針灸、推拿等方法,雖能減輕一些病痛,但肩關節功能仍不能盡快恢復,所以解除病痛,恢復功能尤為重要。
現代醫學認為肩周炎實質上是肩關節囊和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反應,使肩關節周圍組織廣泛粘連所致。而針刀醫學亦認為人體動態平衡失調是慢性軟組織損傷發病的首要病因,所致的一系列病理改變也是表現為病變部位組織的增生、粘連、疤痕和攣縮等。所以肩周炎的疼痛是標、粘連是本。而針刀就是在軟組織損傷的病灶(疤痕、粘連、攣縮和無菌性炎癥)進行松解,解除壓迫和肌張力,恢復力學的動態平衡,改變病變組織的血液循環,恢復局部組織細胞的代謝平衡關系,再佐以神經阻滯使局部無菌性炎癥能充分吸收。喙突是肱二頭肌短頭附著點,當前臂處于旋前位時能使其旋后,喙肱肌亦起自喙突,有協助上臂前屈和內收的功能,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結節,能使上臂內收和旋內。針刀在這幾點治療能盡快解除粘連,恢復肩關節的功能活動。
摘要:目的:探討針刀配合局部神經阻滯治療肩周炎的療效。方法:在患肩敏感壓痛點喙突、小結節、結節間溝等處,常規皮膚消毒行局部麻醉后,以小針刀行縱行切開剝離,然后用鎮痛液注入各點。結果:113例中,治愈84例,有效1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90.26%。結論:針刀配合神經阻滯治療肩周炎療效確切。
關鍵詞:肩周炎;針刀療法;神經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