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醫學顯微形態實驗學課程設置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根據國內外醫學教育改革動態與自身條件,整合“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四門課程,優化實驗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建立獨立的《醫學顯微形態實驗學》課程,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實驗教學;醫學顯微形態實驗學;課程設置
實踐教學是培養醫學人才綜合素質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臨床專業能力的關鍵環節。隨著科學技術與醫學科學的突飛猛進發展,使醫學實驗教學模式與醫學實驗課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醫學基礎課程正朝著前沿化、綜合化的趨勢發展,綜合性醫學實驗課程的建設已成為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這種變化促進了傳統課程的分化與重組[1]。新的課程模式突破了學科之間的獨立性,更加強調基礎醫學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與縱向連接[2]。近年來,我校醫學院在學校教育創新辦學理念指導下,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條件,積極進行醫學課程體系改革探索,提出相關學科課程整合的可能性。本文就醫學顯微形態實驗學課程的設置與改革進行探討。
1顯微形態學實驗教學的發展現狀
顯微形態學包括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醫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免疫學等課程,其實驗教學的共同特點是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組織和病原體的結構,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傳統的實驗教學配合理論教學而設立,實驗室由教研室管理,采取驗證性實驗為主的單科分割模式,這種模式割斷了形態學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不利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近10多年來,各個醫學院校開始建立實驗中心與示范實驗室,實驗條件得到很大改善[3],并開始了實驗課程整合,如將“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醫學遺傳學”整合為“顯微形態學”,將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整合為“病原生物學”,或者將“組織胚胎學、病理學、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整合為基礎醫學顯微形態實驗課程群[4]。有些學校將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整合形成“人體結構學”。近年來,國內一些著名醫學院校在醫學課程改革方面趨向于按器官系統進行跨學科整合教學[5],如北京大學醫學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醫學院[6]與沈陽醫學院[7]等。廣州醫科大學將傳統基礎醫學形態實驗課程模塊化,按實驗內容相近的原則進行分割,形成醫學人體形態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免疫及病原生物學(微生物、寄生蟲、免疫學),生物科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物科學)模塊[8]。這些課程整合改革的研究在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整合改革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我校形態學實驗教學現狀及課程整合的可行性
我校醫學院于2006年成立了醫學實驗中心,包括4個實驗平臺(基礎醫學、藥學、預防醫學、護理學)、1個科研平臺與一間科普館。中心對全院實驗室、儀器設備、實驗人員與教學計劃統一安排調度,極大地改善了實驗教學與人才培養環境,為創新人才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實踐平臺。其中基礎醫學實驗平臺為湖南省示范實驗室,包括大體形態、顯微形態、機能學3個實驗室。顯微形態實驗中心具有4間顯微形態數碼互動系統實驗室與2間胚胎學實驗室,均按標準化多媒體實驗室設計。互動系統自帶1000余種數字化教學切片,并安裝了與實驗相關的微課教學視頻,承擔著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科研平臺主要承擔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的教學任務。實驗教學師資力量雄厚,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80%以上,實驗技術人員都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為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醫學顯微形態學課程設置方案與實施
3.1課程設置思路
為落實醫學教育的三早(早臨床、早科研、早社會),我校組織相關專業的專家考察了國內相關院校的整合模式,結合我校實際情況與現有實驗與師資條件,決定對基礎醫學的相關課程進行改革,其原則是既要縮減課堂教學課時,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又能保證學生掌握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同時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新意識。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組織胚胎學以及病理學是高等醫學教育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該四門課程都為形態學科,主要從細胞、組織與器官水平揭示人體的顯微結構與病理變化的關系,通過該四門課程的實驗教學,使學生掌握各種細胞的生物學特點、組織的正常以及病理形態結構特征,進一步加深課堂內容的理解,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對該四門課程進行優化整合和改革創新,刪減部分內容,增加綜合性、創新型與開放性實驗,首次提出在醫學教育中建立獨立的實驗課程《醫學顯微形態實驗學》,該課程為基礎醫學主干與必修課程,課程內容系統、精煉,在整合過程中既注重與相關學科的理論教學銜接,同時也打破學科界限,實現課程一體化設計。
3.2課程設置方案
本校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組織胚胎學及病理學原有實驗課時總數為108學時,實驗課時約占課程總課時的45%左右,實驗成績占課程總成績20%~30%。新的實驗課程設置將實驗課時從原有學科剝離,實驗內容重新整合,形成一門新的獨立的實驗課程,即醫學顯微形態實驗學,該課程具有獨立的教學大綱與考核評價體系,整合后課時減少為76學時,結余的課時用于開展創新性與開放性實驗。課程內容包括3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實驗方法,包括顯微鏡的構造與使用及組織細胞的基本染色方法;第二部分為驗證性實驗,主要觀察細胞組織的正常與病理形態、胚胎模型、染色體的結構等;第三部分為創新型與開放性實驗,該部分實驗開放方式與時間靈活:如學生可以成立科研興趣小組,或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或者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自主設計科研項目等,該部分內容也為大學生申報各級創新項目提供了有利條件。
3.3課程管理模式
該課程采取課程負責人責任制,負責人由具有博士學位且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教學科研經驗豐富并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教師擔任。課程負責人全權負責課程師資的配備、教學大綱與考試大綱的制訂、與實驗中心的協調對接、實驗教學計劃的安排與實施,組織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編寫實驗教材。課程考核包括主觀性與客觀性評價,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從實驗基本知識、實驗操作、案例討論、平時成績、創新型實驗與開放性實驗參與情況等方面綜合考核,未達標需重修。
3.4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
3.4.1微課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作為載體,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設計開發的短小視頻,利用微課教學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國內已有醫學院校在形態學教學中進行微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9]。由于人體胚胎學內容抽象,學習難度大,課堂講授學生難以理解胚胎發生的動態過程,因此,本課程以胚胎學實驗教學作為切入點,按知識點與模型分類分解為5個知識單元,由教師講解模型,在專業微課錄播教室錄制微課視頻,每個視頻約10分鐘左右,然后將視頻發放給學生,并且推送到微信公眾平臺。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充分理解胚胎的立體結構,掌握胚胎發生的動態過程,對提高胚胎學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本課程后期將擴大微課內容,逐漸將實驗教學課件轉化為微課教學視頻,方便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鞏固重點與難點。
3.4.2建立課程微信公眾平臺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社交手段越來越在醫學教育中發揮作用[10]。本課程相關的學科作為精品課程已經擁有PPT、動畫、視頻、案例、試題庫、習題集與教學大綱等優質資源,并且已上網,但是主要還停留在PC互聯網模式,不適合移動終端瀏覽,因此,本課程從實驗教學需要出發,建立了醫學顯微形態實驗學微信公眾平臺,該平臺對原有素材優化,并增加了數字化圖片庫、微課與實驗教學視頻、案例分析等內容,并且對素材不斷更新,使學生能通過該平臺自主學習,隨時掌握課程的發展趨勢,并能對課程重點與難點反復消化理解,提高了對該課程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4課程實施效果與意義
課程實施以來,實驗教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配置了帶有數字化切片的顯微形態互動系統,并隨時對學生開放。科研平臺配備了實驗技術人員指導學生進行創新性實驗。課程設置也促進了教材建設,與課程配套的實驗教材不僅包括驗證性與綜合性實驗,還增加了細胞增殖與凋亡檢測、干細胞的分離與培養、免疫組織化學和原位雜交等創新型實驗內容,為學生在早期接觸科研提供了條件。學生踴躍參與科研,獲得了國家級、省級與校級創新項目40余項,并積極在學術期刊,學生科研興趣小組采集了大量圖片,部分圖片被教材采用。實驗考核成績得到了很大提高,優良率達到了80%以上。醫學形態學主要是掌握人體的結構,其實踐教學環節尤為重要。醫學顯微形態實驗學作為獨立的實驗課程,不再只是某一學科的附屬部分,更加突出了實驗教學的重要地位,使學校更加重視實驗教學平臺建設、教師不斷思考實驗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學生更加重視實踐教學,促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豐富的知識與技能。該課程建立了數字化的顯微形態學實驗教學體系,構建了有利于醫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高水平實踐教學平臺,促進了教學與科研結合,使學生早期參與科研得以實現,為培養具有扎實專業基礎與創新意識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創造了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邱燕燕,范嘉盈,張嵐,等.醫學形態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探索.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4):47-48.
[2]劉建明,王益光,崔星慧,等.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的三段式多學科整合改革.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6,25(4):375-377.
[3]宋軍,汪婕,連秀麗,等.醫學形態學實驗室數字化教學改革探討.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8,27(4):393-396.
[4]張雪莉,李如江.基礎醫學顯微形態實驗課程群的構建及意義.科技創新導報,2016,(21):139-140.
[5]舒濤.努力開拓國際視野,以器官系統為基礎整合醫學課程.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7):54-56.
[6]高海玲,管英俊.醫學課程整合改革發展及焦點問題探析.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2,21(2):207-208.
[7]丁曉慧,全景梁,解輝,等.醫學基礎課程整合的探索和實踐.衛生職業教育,2017,35(6):132-133.
[8]黃榕權,龍捷,李錦新,等.醫學形態學實驗課程的跨學科整合探索.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7(15):662-665.
[9]趙偉,時彥,張連雙,等.基于微課的混合教學模式在《胚胎學總論》教學中的應用.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2017,26(3):284-286.
[10]楊美霞,宋芳,岳淑芬,等.微信公眾平臺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高等醫學教育研究,2016,6(3):10-12.
作者:賀麗萍 李翔 孫國瑛 厲浩 楊粵軍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