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肛裂兩種手術方法療效比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比較兩種手術方法治療肛裂的效果,探討肛裂傳統手術方式的臨床選擇。方法采用隨機對照臨床觀察方法,比較140例患者采用側位內括約肌切擴縫合術和后正中切擴術的療效、并發癥及愈合時間。結果兩組在愈合時間、疼痛程度等方面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側位內括約肌切擴縫合術治療肛裂具有愈合時間短、疼痛程度輕、對肛門外形影響小等優點。
關鍵詞肛裂手術療效比較
2004年12月至今年,我科為140例肛裂患者分別采用后正中切擴術、側位內括約肌切擴縫合術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40例,男68例,女72例。年齡14~60歲,平均38.7歲;病程0.5~25年。Ⅰ期肛裂17例,Ⅱ期肛裂71例,Ⅲ期肛裂52例。肛裂位于截石位6點112例,12點20例,兩點都有8例。全部病例均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后正中切擴組(對照組70例),側位內括約肌切擴縫合術(治療組70例),兩組間患者性別、年齡、病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常規術前準備、局部消毒、排空大小便,在局麻下于肛裂處作梭形切口切除肛裂潰瘍面。有肥大肛乳頭、皮下瘺管及皮贅的分別給予切除,然后分別行后正中切擴術和側位內括約肌切擴縫合術。
1.2.1后正中切擴術在后正中創面上用彎止血鉗沿括約肌間溝進鉗,至齒線稍上方挑出內括約肌上緣約1cm,在鉗上用電刀緩慢切斷,然后止血。
1.2.2側位內括約肌切擴縫合術先摸清括約肌間溝,于截石位5點處作一長約1cm的放射狀小切口,將左食指放入肛管內作引導,用止血鉗仔細分離,從括約肌間溝插入直達齒線上緣,挑出內括約肌后在直視下用電刀緩慢切開。擴肛以能容納四指,縫合放射狀小切口并壓迫5min以加強止血效果。
1.2.3術后處理側位內括約肌切擴縫合術后3~5d拆線,拆線前便后用碘伏清洗創面;后正中切擴術給予坐浴、換藥直至創面愈合。其余處理術后相同:抗炎、止痛、調節飲食、保持大便通暢。
1.3觀察指標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創面愈合時間、創口感染率;術后半年隨訪肛裂復發率肛門控制功能。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版本的統計學軟件做統計學處理,組間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1近期療效所有患者均在術后第一次排便時即感肛門有寬松感,治療前原肛裂疼痛周期消失,創口均在4周內愈合,近期療效100%。
2.2術后疼痛程度、愈合時間、創口感染率、肛門控制功能、復發情況比較,見表1。表1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愈合時間、創口感染率、肛門控制功能、復發情況。
三、討論
肛裂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除了傳統的解剖學因素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高肛壓低血流學說[1]。該學說認為肛內壓與肛管皮膚血流灌注壓呈負相關。高括約肌張力誘發肛管后正中線供血不良是原發性慢性肛裂的病因。而且Schouten等使用多譜勒血流儀對患者進行肛黏膜微血管灌注評價,在肛裂處的肛黏膜血流比對照組肛后方聯合處明顯降低[2],而內括約肌正常時提供50%~80%的靜息性張力[3],病態時要更高的多。因此解除內括約肌痙攣,降低肛管內壓,是治療肛裂的關鍵。傳統的括約肌切開術病程長,患者依從性差,副作用大[4,5],易出現鎖洞畸形,后遺不同程度溢液及經常污染內褲等并發癥[6]。而側方內括約肌切除術具有創面小、愈合快、術后疼痛輕等優點。選擇在截石位5點作切口既避開了大出血的可能性,又松解的比較徹底。在直視下將內括約肌挑出予以切斷,操作簡單、容易掌握、治療率高。Saad、Goldberg等通過對后切與側切兩種術式的對比研究,都認為側切組優于后切組[7]。雖然側切存在切口感染的潛在危險,但注意縫合不留死腔、壓迫止血、嚴格無菌操作、規范換藥等可避免。因此,筆者認為側位內括約肌切擴縫合術是治療肛裂的理想術式,具有愈合時間短、疼痛程度輕及對肛門影響小等優點。
【參考文獻】
[1]丁義江.丁氏肛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335.
[2]呂厚山.結腸與直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8201.
[3]呂厚山.結腸與直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9.
[4]張東銘.盆底與肛門病學[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0:424429.
[5]李春雨,張有生.實用肛門手術學[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