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以系統整合為基礎構建臨床醫學課程體系
根據現代醫學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針對醫學領域的發展變化和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批評,為促進醫學教育的發展,以現代教育思想為先導,注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對課程及其結構進行整體優化和改革創新,改革方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改革后內容銜接緊密、交叉滲透,削減和優化必修課教學時數,增加選修課比重及學生自學、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增加人文關愛、溝通技能等培養內容,增加實踐能力及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環節[2]。
1•1新課程體系的主要結構
在構建新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我們遵循各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以器官系統重組課程內容,以知識點整合教學內容,以新進展更新教學內容,以臨床問題帶動醫學專業知識與人文社科、基礎醫學知識的銜接與滲透。新構建的課程體系主要由核心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及臨床實習三大部分組成。(1)核心課程模塊。占56%,在1~7學期進行,包括公共基礎、人文社科、系統整合、技能及臨床核心課程。(2)選修課程模塊。占24%,其中早期選修模塊在第1~6學期進行;后期選修模塊在第10學期進行。(3)臨床實習。占20%,在第8~9學期進行。
1•2新課程體系的主要特色
1•2•1構建系統整合課程:新課程體系打破傳統“老三段”教學模式(基礎、臨床、實習),構建以“系統整合”代替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將醫學基礎課程及臨床相關課程重新整合為人體結構、基礎學習、消化與營養、機體平衡、心血管與呼吸系統、血液-感染與免疫、肌肉與骨骼系統、神經學、疾病機制和藥物治療、生殖-性-發育和生長等十大模塊,充分體現了各學科內容的優化整合,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之間的雙向滲透與重組,基礎教學中有臨床教育,臨床階段有基礎教育,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后期回歸基礎等。這樣使學生能夠體會到疾病原理對臨床的重要性與相關性,綜合而完整地把握各個系統的科學性與臨床意義;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創造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發展學生個性;有利于擴大醫學教育與社會衛生保健服務的聯系。
1•2•2創建新型綜合課程
(1)“臨床基本技能”,在新課程體系改革中,將早期臨床實踐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將原來內科診斷學基礎、外科學總論、婦產科學、兒科學及精神病學等課程的基本技能內容整合為《臨床基本技能》,本課程180學時,覆蓋第二學期~第六學期共5個學期,學生從第二學期即開始臨床教學并參加實踐。教學在投資近五百萬元建立起的國內首個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和附屬醫院見習基地中進行,利用教學模型和標準化病人進行訓練,同時見習時接觸真正的病人,使學生在進行相關技能訓練時能夠了解其臨床意義,并對正確的檢查方法有感性認識,使學生掌握采集病史、體格檢查、基本操作技術等多種技能。通過由簡到繁、反復和系統地訓練,學生基本臨床技能、臨床思維能力大大提高。
(2)“健康與社會”課程從衛生發展戰略的高度,涵蓋了醫學、哲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法學、公共衛生學、衛生政策學等眾多學科的內容,本課程104學時,主要分為現代社會的公眾健康問題和衛生保障體制兩部分內容。教學方式除理論課外,安排了大量的社會實踐,如參觀水源污染處理,電子污染現場,地方氟病現場,貧困地區醫療衛生狀況調查及參加社區醫療、寧養、扶貧活動等。通過課程學習,增強醫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讓醫學生廣泛了解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關系。
(3)“溝通技能”是為訓練醫學生具備普通日常以及在醫學實踐中的人際交流與溝通能力而設。本課程共40學時,主要包括普通溝通技能和醫學溝通技能兩部分,分別在第三、第五學期進行。在教學活動中采取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方法,如案例分析、課外作業、學生角色扮演、由教師主持的標準化病人角色扮演、臨床見習與實習等,三分之二的課程為實踐課,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掌握人際溝通與交際的基本技巧,使醫學生能夠把握病人心理并進行有效的晤談,具備與他人建立相互尊重的和諧人際關系和建設性合作的能力。
(4)“終身學習”課程涵蓋了網絡知識和技術、文獻檢索、循證醫學及統計學等多個學科教學內容,使學生學會充分利用網絡與圖書館資源自我更新醫學知識,掌握循證醫學的原則和方法。力求使醫學生在完成在校期間正規教育和培訓多年后,走出校門也能夠適應醫學實踐和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與變化,具備未來發展的潛能。
2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臨床技能的優秀臨床醫師為基點創新教學方法
2•1擴展課堂空間,共享精品教學,實現教育國際化和信息化我院于1998年建設衛星遠程教學系統,師生通過衛星頻道和國外、境外大學用英文開展臨床病例討論會(CPC)、醫療研討會等。2002年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第三屆會員大會在汕頭召開,蒞會教育部領導及代表共250人現場觀摩我院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遠程CPC活動,對師生的精彩發揮都給予充分肯定。2004年我院又與西澳大學簽約,兩校通過Internet-Ⅱ同步進行遠程教學活動。至2005年全國遠程醫療教育研討會就共有七屆在我校舉行,高年級學生都參加了會議并熱烈發表意見或提問題。用最現代技術打破傳統課堂的屏障、延伸課堂的涵義、擴大了學生的視野。
2•2開展各種形式的互動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我院從1999年開始,在病理學、微生物學、內、外科中實施了CPC、PBL、圍繞案例以小組辯論等啟發式、互動式、參與式教學和觀摩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攝取知識、科學地進行臨床思維及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受到了學生們的普遍歡迎。為促進我院的PBL教學,2001年以來,先后多次派教師到香港大學觀摩PBL教學,2004年邀請臺灣中山醫學大學的專家專程來我院講學及進行現場示范與交流。
2•3積極開發網絡教學資源,提供網絡學習平臺為配合臨床醫學新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我院非常重視并投資建設教學資源,利用校園網絡環境,為師生搭建起教與學的橋梁。“新教學模式網站”、“臨床技能中心網站”、“機能學實驗教學網站”、“病理學教學網站”等遍布各個學科。“臨床技能中心網站”頗具特色,網站教學資源豐富,開辟有教學資源、專題文欄、醫學視頻、師生論壇等欄目,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學生的評價是:“網上教學拓寬了知識面,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問題的能力,讓我們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掌握了知識。”我院學生不僅是網絡資源的受益者,更是建設者,大多數網站、CAI課件都是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建設和維護,臨床技能中心網站的許多內容都是由學生提供的,目前學院各學科聘請學生共約60人次參與網絡資源建設。
3堅持創造性教育的原則,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3•1資助學生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科學素養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1999年開始設立大學生科研活動基金,每年撥出10萬元人民幣資助本科生業余科研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興趣選擇導師,在導師指導下選擇課題,自由申請立項。經專家評審,每年選出10~15項給以資助,歷年參加的學生總數已超過500人,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系統的科研訓練。已正式立項92項,完成60項,已發表學術論文70篇。參加第六、七、八屆“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22項、團體總分金獎和優秀組織獎等。參加第七、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分別獲二等獎各1項。
3•2啟迪心靈,營造良好的氛圍
聘請袁隆平院士、巴德年院士、樊代明院士、曾毅院士、梁國棟教授等大師及海外有成就的華人學者專門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講述成長過程及科學發現。長江學者、博士后學術報告年會、英語科技節等,都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
4新模式的效果評價
4•1效果評價
新模式已在2002~2005級五年制、七年制學生中全面實施,并將一些新的方法、內容如臨床方法等重要課程用到1999級~2001級學生,尤其在他們進人臨床實習前及畢業考試前分別給予臨床技能培訓,新模式實施三年多來,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對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不斷解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注重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4•1•1問卷調查:我們以問卷調查方式對新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建立了FOx-pto5•0數據庫,采用SPSS10•0進行統計分析。調查結果表明,85%以上的學生對新模式持肯定態度。其中對《臨床基本技能》課程的滿意率達90%~100%;對《溝通技能》課程的滿意率達90%;對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模型教學、模擬人演示、利用標準化病人進行訓練、早期臨床實踐等,滿意度高達97%~99%。學生的普遍反映是:新模式讓我們早期接觸病人,有了更多的臨床實踐機會,提高了對醫學專業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動手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進行過臨床技能培訓的2000級、2001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其畢業臨床技能考核成績明顯提高(見表1),相信隨著新教學模式的不斷深入,將會產生顯著的效果。我們對部分實施PBL教學的課程進行問卷調查(表2),得到學生較好的評價。
4•1•2取得成績:汕頭大學醫學院綜合教育改革促進學校辦學層次及辦學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加強,臨床醫學2003年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病理學2004年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課程,臨床基本技能2005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教學改革項目2001年和2005年均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學生1998~2005年參加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連續六年超過全國重點院校平均通過率;各教學醫院如廣東省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中心醫院等對我院實習生臨床綜合能力給予高度評價;應屆本科生考研率逐年提高,已連續五年保持全省醫學院校第一;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五年居廣東省高校榜首,均為99%以上;歷屆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好評,2003、2004、2005年我院畢業生參加全國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位分別居全國醫學院校第15、12、3位。
5結束語
我們的改革得到教育部、廣東省教育廳領導大力支持,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關注,全院師生達成共識、全力投入,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已投入2000萬港元專項經費資助新教學模式的實施。改革成果應用于1999~2005級全體學生,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方案實施過程中總會發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初步改革的成果使我們堅定了信心。我們將與時俱進,根據高等醫學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和要求,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高,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新時代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