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藥不良反應種類的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副作用
當一種中藥具有多種作用時,在常規治療劑量下,伴隨中藥的治療作用而發生的一些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稱為副作用,如用麻黃平喘而引起的心悸、血壓升高等反應。
2.毒性反應
由于使用中藥引起人體功能或器官組織的損害稱為毒性反應。由于接近或超過極量用藥而發生的即刻毒性反應稱為急性中毒反應。由于長時間用藥蓄積后逐漸發生的毒性反應稱為慢性中毒反應。毒性反應的發生與中藥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藥時間、體質等因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把中藥毒力分為大毒、有毒、小毒三級,臨床用藥時,可根據病人體質、病情、用藥時間來選擇適當的藥物與劑量。為了使分級更具體化,可以參照中藥臨床中毒癥狀表現的程度、半數致死量、有效量與中毒量的距離、一次服中毒量的大小、中毒潛伏期的長短等對有毒藥進行分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性味與歸經項列出的具有小毒、有毒、大毒中藥如下。
小毒:雷公藤、九里香、土鱉蟲、川棟子、小葉蓮、艾葉、北豆根、紅大戟、吳茱萸、苦木、苦杏仁、南鶴虱、鶴虱、蛇床子、豬牙皂、草烏葉、鴉膽子、重樓、急性子、綿馬貫眾、蒺藜、丁公藤、水蛭、地楓皮、兩面針。
有毒:干漆、土荊皮、山豆根、千金子、制川烏、天南星、木鱉子、關木通、蜈蚣、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半夏、朱砂、華山參、全蝎蟲、罌粟殼、芫花、蒼耳子、兩頭尖、附子、苦棟皮、金錢白花蛇、京大戟、蘄蛇、制草烏、牽牛子、輕粉、香加皮、洋金花、常山、商陸、蓖麻子、蟾酥、硫磺、雄黃。
大毒:川烏、馬錢子、天仙子、巴豆、巴豆霜、鬧羊花、草烏、斑蝥、紅粉。
袁伯俊等曾對484例中藥(包括草藥)及其制劑中毒致死的病例作了分析,以單味藥最多,計61種,438例。按其致死例數排列如下。
毒蕈(116例),雷公藤(61例),烏頭類(40例),馬錢子(22例),鉤吻(18例),斑蝥(15例),苦楝子(14例),苦丁香(12例),信石(11例),關木通、山豆根(各9例),望江南子、白果(各7例),蒼耳子、山慈菇、夾竹桃葉、桐子(各5例),罌粟殼、紅花油、枇杷仁、莽草子(各4例),呂宋果、黃藥子、蟾蜍、萬年青葉、商陸(各3例),槌果藤果、白附子、白花丹、生蜂蜜、土沙苑子、河豚、木薯、紫金龍浸膏片、馬桑寄生、天花粉、人參(各2例),防己、牽牛子、皂莢、艾、三錢三、華山參、洋地黃、狼毒、鮮石榴皮、益母草、水蛭粉、雄黃酒、八角蓮、大葉柴胡根、山八角、白芥子、魚膽、博落回、貓豆、蓖麻子、鬼臼、丟了棒、桃仁、莨菪(各1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許多中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未作毒性藥記載。
3.過敏反應
又稱為變態反應,某些中藥引起與抗原抗體結合有關的不良反應,造成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其病理變化及臨床癥狀多種多樣。常見的過敏反應有皮膚蕁麻疹、紅斑、紫癜等,嚴重時也會發生大皰性剝脫性皮炎,重者全身癥狀為溶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肝損害和腎損害、呼吸困難、喘息、過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
變態反應的一般規律為人體首次用藥多不發生(但也有例外),因為其從接受抗原到抗體充分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稱為潛伏期。人體抗體充分形成后,再次用藥就會迅速發病。致敏性會終身存在,當重復用藥時會再次發病。對相同或類似結構物質可能出現交叉或不完全交叉過敏變態反應。
4.致癌作用
實驗發現檳榔(檳榔堿、水解檳榔)具有實驗性致癌作用。另有些中藥本身不致癌,但與某些致癌物質先后起作用則具促癌作用,如巴豆油、甘遂中的大戟二萜醇類物質。對許多中藥及其有效成分進行的致突變試驗表明某些中藥及其成分致突變,如石菖蒲的主要成分α-細辛醚對鼠傷寒沙門菌TA92有致突變作用,對染色體有明顯斷裂反應,植物黃酮類槲皮素對小鼠微核實驗有明顯致突變作用。
5.致畸作用
有些中藥如百合、苦參、杏仁、桃仁、郁李仁、酒等有致畸作用。在婦女妊娠期不宜使用。
6.特異質反應
少數人因遺傳原因(如個體酶缺陷)導致用藥后發生與藥物的藥效、藥理無關的病理反應,如有口服常規劑量板藍根糖漿而發生溶血的報道,該癥狀與患者紅細胞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有關。
7.習慣性與成癮性
長期使用某些中藥(如人參、蜂皇精),停藥后有心理上、習慣上與生理上的需要,稱為依賴性.而長期應用某些中藥(如罌粟殼類),在停藥后會產生戒斷癥狀,服用者有強烈的生理、心理需要,這種現象稱為成癮性。
8.過度作用
中藥作用于人體并產生效應。在一般情況下,這種效應為治療作用。糾正人體臟腑機能的偏盛,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使人體機能平衡,恢復正常狀態。但有時候也會出現過強的效應,導致不良反應。
9.首劑效應
某些中藥開始用藥時,由于機體對藥物的作用尚未適應,引起不可耐受的強烈反應,稱為首劑效應。如決明子有輕瀉作用,而首次使用時某些人會引起劇烈的腹痛、腹瀉。
10.繼發反應
由于藥物作用而誘發的反應稱為繼發反應。如長期服用番瀉葉、麻仁丸、大黃引起久瀉而致維生素B缺乏引起的口腔炎。
11.停藥綜合征
由于驟然停藥而引起的與原來藥物本身作用相反的效應稱為停藥綜合征。如服用大黃通便,但突然停藥引起便秘。
12.中藥配伍不當反應
臨床應用復方,若配伍不當引發不良反應,如麻黃增加烏頭對心臟的毒性,瓜蔞、白及、白蘞使烏頭堿毒性增加等.
13.中西藥配伍不當反應
13.1麻黃與復方降壓片、北京降壓0號等合用,能降低降壓效果;麻黃能拮抗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等鎮靜藥的中樞抑制作用,使藥效降低或失效;麻黃會加重洋地黃類制劑的毒性,加重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毒性,降低氨茶堿的療效,增加毒性作用。
13.2洋金花、天仙子、華山參等含有莨菪堿、東莨菪堿、阿托品等成分,具有抑制胃腸蠕動、降低口服藥(如抗生素)的吸收的作用。
13.3萬年青、夾竹桃、北五加、羅布麻等含有強心苷,與洋地黃類藥物同用會增加毒副作用。
13.4杏仁、銀杏、桃仁等含有氰苷,與可待因、硫噴妥鈉等同用有加重呼吸抑制的作用。
13.5甘草具有類皮質激素樣作用,能排鉀儲鈉,與洋地黃類藥物同用能使毒性增加,它能升高血糖,與胰島素、降糖靈、優降糖等降糖藥物同用使藥效降低。甘草與阿司匹林等水楊酸類制劑同用,會增加消化性潰瘍與出血的發生。甘草與雙氫克尿塞、速尿等排鉀利尿藥同用,易引起低血鉀。
13.5山楂、烏梅、五味子、山茱萸等含有有機酸,與磺胺類藥同用易引起結晶尿或血尿;與氨茶堿、碳酸氫鈉、胃舒平、利福平、東莨菪堿、咖啡因等同用則藥效降低;能使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紅霉素藥效降低。
13.7蟾酥、北五加、萬年青、冰瓊花與洋地黃合用使毒性增加。
13.8五倍子、地榆、訶子等含有鞣質,與洋地黃、維生素B族、氨基比林等同用,使藥效降低;與利福平、灰黃霉素等合用增加肝臟毒性。
13.9石膏、龍骨、明礬、磁石、珍珠母等含有鈉、鎂,與異煙肼、左旋多巴、可待因、硫酸亞鐵、潑尼松等同用,使藥效降低。與洋地黃類同用能增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