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務人員醫療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統計方法
資料回收后,用MicrosoftAccess軟件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數據邏輯校對后,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醫務人員基本情況為統一操作,本次調查分別向二級醫院和三級醫院發放《人員表》共計2040份,剔除無應答和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1796份,有效率為88.04%。在調查的1796名醫務人員中,二級醫院醫務人員有996人,占55.46%,三級醫院醫務人員800人,占44.54%。醫務人員性別、工作崗位、年齡、學歷、工齡和職稱職務等情況見表1。
2.2醫務人員對不良事件報告的認知
2.2.1對醫療不良事件含義的了解76.23%的醫務人員表示清楚或非常清楚醫療不良事件的含義,20.27%的人員表示基本清楚,不清楚或非常不清楚的占3.5%。不同工作崗位、年齡、學歷、工齡、職稱、職務、醫院等級分組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的了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分別是26.699、32.886、18.648、53.066、38.817、28.988和24.497,P值均小于0.05)。
2.2.2對醫療不良事件報告作用的認識對于不良事件報告能否可以改善醫療安全的問題,82.60%的醫務人員表示可以改善,高于國外的相關研究[1,2],但略低于國內的某項研究[4]。12.77%的醫務人員表示不清楚,只有4.63%的醫務人員表示不可以。說明醫務人員基本都認可不良事件報告對醫療安全的促進作用。分組分析后發現,不同工作崗位、年齡、職稱、職務、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作用的認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分別是18.949、13.097、15.413和11.020,P值均小于0.05)。
2.2.3對醫療不良事件報告系統的知曉本次研究調查了醫務人員對衛生部制定實施的系統A和系統B、以及中國醫院協會實施的系統C的知曉情況。40.48%的醫務人員表示3個系統都知道;42.48%的醫務人員表示不全知道,只知道其中的一個或2個系統;17.04%的醫務人員表示對3個系統都不知道。不同工作崗位、學歷、醫院等級醫務人員對3個報告系統的知曉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分別是5.529、5.087和3.533,P值均大于0.05),但是根據年齡、工齡、職稱、職務分組后,各組之間存在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醫務人員培訓情況就是否接受過醫療不良事件報告培訓方面,80.07%的醫務人員表示培訓過,高于北京某醫院醫務人員的培訓率[3]。培訓情況對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含義的了解、報告系統的知曉和報告作用的認識有顯著影響(2分別是353.161、309.709和139.220,P值均小于0.05)。除學歷分組外,不同工作崗位、年齡、工齡、職稱、職務、醫院等級的醫務人員之間接受培訓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4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的處理情況被調查的醫務人員中,64.53%表示在工作中遇到過或看見過醫療不良事件。在這部分人當中,有71.52%表示報告過所遇到或看到的醫療不良事件,高于現有文獻中報道的數值[4]。二、三級醫院醫務人員之間、不同職稱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的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工作崗位、年齡、工齡、學歷、職務、是否參加過培訓和對報告系統知曉情況分組之間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3。
2.5醫務人員對影響不良事件報告因素的認識醫務人員對不良事件報告影響因素的認識顯示,不能匿名報告是影響醫務人員報告不良事件的首要原因(37.42%)。醫生、護士、醫技人員對不良事件報告影響因素的認識有所不同。醫、護、技人員在14個方面的認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另外,針對影響醫務人員報告行為的因素,提出了3個可能促進報告行為的因素,對醫務人員進行調查。如果報告是匿名的,有52.95%的醫務人員選擇會報告,40.81%的醫務人員選擇可能會報告;如果報告行為受到鼓勵,55.35%的醫務人員選擇會報告;39.70%的醫務人員選擇可能會報告。如果醫療不良事件當事人不會受到處罰,則有56.18%的醫務人員選擇會報告,另外有37.25%的醫務人員選擇可能會報告。醫、護、技人員在這三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差異。
3討論
醫務人員是醫療不良事件報告的重要主體。醫務人員對不良事件報告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著其報告意愿和報告行為[5]。本文通過對山東地區30家醫療機構1796名醫務人員的問卷調查,對衛生政策制定者和醫院管理者了解醫務人員不良事件報告認知現況提供較好的參考。
3.1醫務人員對不良事件報告的認可度和知曉率調查顯示,76.23%的醫務人員表示清楚或非常清楚醫療不良事件的含義,并且82.60%的醫務人員表示不良事件報告可以改善醫療安全,但是對不良事件報告系統的知曉率低,只有40.48%的醫務人員知道3個報告系統的存在,42.48%只知道其中的一個或兩個系統,有17.04%的醫務人員對3個系統全不知曉,并且這個結果受醫務人員年齡、工齡、職稱、職務的影響較大。年齡大、工齡長、職稱高的醫務人員,對報告系統的知曉率要高于年齡小、工齡短、職稱低的醫務人員,有職務的醫務人員也要比無職務的醫務人員的知曉率高。但是不同工作崗位人員對報告系統的知曉率無差異,即知曉率與醫務人員的工作崗位無關,這與Evans等[6]人的“護士對報告系統的知曉度高于醫生”研究結果不同。
3.2醫務人員參與不良事件報告的培訓率較高80.07%的醫務人員表示參與過醫療不良事件報告方面的培訓,其中,護理人員的培訓率最高(84.53%),醫技人員的培訓率最低(67.82%)。此外,醫務人員的年齡、工齡、職稱、職務和醫院等級對培訓率都有影響。年長,工齡長、職稱高、有行政職務的醫務人員比年輕、工齡短、職稱低、無行政職務的培訓率高,三級醫院醫務人員的培訓率高于二級醫院醫務人員的培訓率。醫務人員的培訓率反過來影響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含義的了解、報告系統的知曉和報告作用的認識。研究結果表明,參加過不良事件報告培訓的醫務人員對醫療不良事件含義的了解、報告系統的知曉和報告作用的認識明顯高于未參加培訓的醫務人員。因此,還應該加強對醫務人員教育培訓,讓其了解目前國家的報告制度和報告系統,不良事件報告的目的、作用、報告的工作流程等,盡快提高不良事件主動報告率。
3.3不同醫務人員的不良事件報告率存在差異64.53%醫務人員表示在工作中遇到過或看見過醫療不良事件。其中,有71.52%表示報告過所遇到或看到的醫療不良事件,報告率相對較高。但是不同醫務人員的報告率存在差異。醫務人員的報告率受其工作崗位、年齡、工齡、學歷、職務等因素的影響。護理人員的報告率高于醫生和醫技人員,與國外的一項研究結果一致。30~49歲人員、工作時間在1~29年的人員、本科學歷、科室主任和護士長等有職務在身的醫務人員的報告率相對較高。此外,不良事件報告率還受醫務人員培訓情況的影響,參加過不良事件報告培訓的醫務人員的報告率明顯要高于未參加培訓的醫務人員。醫務人員對報告系統的知曉率也影響其報告率。
3.4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提升醫務人員報告不良事件的主動性針對影響醫務人員報告行為的因素,本研究提前設計了一些可能的因素供醫務人員選擇。雖然每項因素都可能是影響醫務人員報告行為的因素,但不同的因素,對不同崗位的醫務人員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對調查結果的統計處理顯示:害怕影響同事關系、報告得不到同事的理解和認可、害怕影響科室考評等8項影響因素在3類醫務人員之間不存在差異,而不知道報告流程、報告不可能引起醫療系統改革、害怕領導責罰、科室工作繁忙等14項因素在3類醫務人員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在采取措施時,要考慮不同影響因素的差異性,在不同類別的醫務人員中,有傾向性地采取不同措施。另外,考慮到匿名、鼓勵性、非懲罰性報告對醫務人員報告行為的促進作用,在改善報告制度和報告系統、報告方式時應考慮到這些因素。
作者:程艷敏何有琴劉巖劉亞民顏建華單位:山東省醫藥衛生科技信息研究所山東省醫學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