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共情護理對糖尿病患者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觀察標準觀察患者接受治療前和出院前7d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變化,負性情緒通過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調查評定。SAS、SDS均有20個條目構成,采取4級(1~4級)評分方法,分值為20~80分,分值<40分的認定為沒有焦慮及抑郁癥狀,分值>40分,且分數越高的表示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越嚴重。生活質量評分采用DMQLS-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該表包括5個維度共87個條目,分值越低,質量越高。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對研究中得到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護理前和出院前7d的SAS、SDS評分我院在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前,和出院前7d采取了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癥狀進行了評分。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試驗組和常規組患者均出現組內護理前的SAS、SDS分數比護理后高(P=0.000)的狀況,但是,根據試驗組與常規組在護理前護理后的SAS、SDS分數比較發現,試驗組在護理前,SAS、SDS評分分別為45.62±13.7、62.12±16.32,常規組在護理前,SAS、SDS評分分別為46.91±13.1、60.83±16.4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試驗組采取共情護理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在護理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SAS評分(34.74±9.13)比常規組(38.42±10.23)低,且SDS評分(32.14±10.32)也低于常規組(42.87±11.86),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根據DQLS的評分標準,我院在患者出院前3d,對患者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患者接受護理后的生活質量狀況進行評分。根據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2組患者在疾病程度和生理維度方面的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2組患者在心理維度、社會維度、對護理的滿意度和DMQLS總分的統計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使得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同時,糖尿病也會給患者帶來一系列的急慢性并發癥,導致全球平均每天有10000人死于糖尿病。目前,糖尿病已經成為全球最為矚目的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
由于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終身疾病,并且會引發多種并發癥,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抑郁,焦慮,喪失對治療的信心等心理狀況。共情護理,采用的核心護理方式即醫護人員與患者“共情”。“共情”可以譯為同感、同理心等。對于“共情”的研究,人們越來越注重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的觀點。他提出的咨詢可以治療的觀點,與我院進行此次研究的理念相符。通過我們此次的研究,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一理念。同時,國內學者也對共情護理在各種疾病的運用中所產生的積極效果進行了研究。王變麗等的研究發現,共情護理對靜脈血栓患者的負面情緒和癥狀困擾的治療有積極作用。汪澄等的研究表明,共情護理對脊髓損傷患者的負性情緒有一定程度上的減輕作用,能夠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同時馬洪霞[9]以及汪慧等也將共情護理運用在治療抑郁癥患者,并取得了顯著療效。
在我院的研究數據統計中我們發現,采用共情護理的患者SAS、SDS的評分較護理前低。并且,試驗組和常規組在護理后的SAS、SDS評分數據比較中,試驗組的評分更低(P<0.05)。這就表明,在患者護理中,醫護人員采用的耐心積極傾聽,換位思考等等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方式以及疏導患者,鼓勵患者的技能,對患者的心理的抑郁及焦慮狀況具有緩解和疏導的功能,對治療患者在患病期間的心理問題有顯著療效。同時,我院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讓患者對自己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按照評分項目給予評分。根據生活質量評分的數據比較,采用共情護理方式的試驗組患者在心理維度、社會維度、護理滿意度以及DMQLS總分方面優于常規組患者要低(P<0.05),說明采用共情護理的試驗組患者在醫護人員積極耐心的護理下,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持,樹立了戰勝病魔的決心,同時也克服了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一系列負性情緒和種種困難。而患者對醫護人員的共情護理也給予了高度認可和評價。患者在醫護人員的悉心護理下,負性情緒得到舒緩,生活質量得到提高。綜上所述,共情護理具有緩解糖尿病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的效果。
作者:劉璐 崔麗娟 蔣婷婷 李瑩 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二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