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上消化道出血的內科護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上消化道出血致病因素較多,當患者出現食管、十二指腸病變時均有可能發生上消化出血,另外胃部功能缺失及胰膽功能出現問題也有可能導致上消化道出血[1]。多數患者臨床表現為嘔血及黑便,若患者出現血容量降低可能會對正常生理循環產生影響,嚴重時將直接致死。本院對5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3例,女20例;年齡58~79歲,平均(65.3±5.1)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女25例;年齡56~78歲,平均(64.3±4.1)歲。106例患者包括消化性潰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嘔血及黑便等。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便色進行密切觀察,另外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如脈搏及血壓情況等。若患者出現嘔血需要對體位進行調整,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狀態[1]。在患者休息期間需重視患者的保暖,采用引流袋預防患者出現并發癥。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心理護理嘔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最為常見的癥狀,此時患者會對病情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恐懼感并出現緊張,這對于患者的康復和治療必然會帶來影響。因此,護士應該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在心理護理過程中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讓患者的心理壓力得以緩解,使患者克服自身的負面情緒并積極配合治療。在心理護理過程中能進一步增進患者與護士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從而改善護患關系,促使護理工作順利開展。
1.2.2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其充分認識自身病情,從科學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病癥情況。健康教育還需要對患者進行良性引導,讓其能夠正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及康復習慣,這對于患者早日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4]。對患者的家屬同樣也要進行健康教育,促使家屬積極配合治療工作,以提高療效。
1.2.3飲食護理對上消化出血患者而言,保持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對病情控制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在出血急性期患者需禁食1~3d,護士應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同時協助患者保持口腔衛生清潔,部分患者由于病情較重可能昏迷,在其無法自行清理時相關人員應進行協助。當患者嘔血、惡心等癥狀消退后可給予流質食品,合理控制蛋白質與鹽量,按醫囑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對飲食進行調節,告知患者少吃多餐,并多飲溫開水。在患者出血完全停止后注意補充維生素并給予高熱量流質食品,同時控制蛋白質及鹽量,防止病情加重。
1.2.4改善康復環境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而言,應為其盡量安排單間,讓患者得到一個相對靜謐的空間,病房溫度一般控制為24℃,濕度為55%。注意對室內光線與聲音進行控制,從而避免外界環境對患者產生的干擾。讓患者的家屬多探視,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4.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8.11%,對照組為83.0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622,P<0.05)。
2.2兩組患者康復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評分低于對照組,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更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消化性潰瘍、急性胃黏膜損害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均有可能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當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后會表現為黑便或嘔血,另外可能出現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部分患者存在氮質血癥、貧血和血常規檢查變化及發熱等。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相關護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對觀察組采取了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8.11%(52/53),對照組為83.02%(44/53),觀察組患者SAS評分低于對照組,止血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更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全面性優化,在護理過程中將心理護理貫穿全程,讓患者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其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結合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認識自身病情,有助于護理工作的正常開展。為患者創造一個良性的康復環境使患者能夠保持愉悅的身心狀態,配合飲食護理對患者飲食習慣進行調節,在控制病情的基礎上讓患者得到日常所需的營養補充。總之,綜合護理干預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夏欣 鐘山 單位: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整形美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