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心內科老年患者院內感染的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A組患者住院感染情況:120例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中院內感染33例,占27.5%。33例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16例,占48.5%;泌尿感染7例,占21.2%;腸道感染5例,占15.2%;血液系統感染2例,占6.1%;其他系統感染3例,占9.0%。
2.2院內感染感染因素分析:A組患者在合并癥、心臟功能障礙、侵襲性操作及使用抗生素方面均比B組例數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院內感染在心內科中為常見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進度及預后,甚至加重及惡化病情,造成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本研究中,33例院內感染患者中有16例下呼吸道感染,占48.5%;泌尿感染7例,占21.2%;腸道感染5例,占15.2%;血液系統感染2例,占6.1%;其他系統感染3例,占9.0%。大多數心內科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反射能力下降,支氣管中及肺組織中常有痰液積滯,導致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患者本身機體處于退化時期,其自身抵抗力下降、機體代謝紊亂,在應激反應下患者更容易發生感染。
導致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醫源性危險因素主要是由于在治療期間,患者受到侵襲性醫療操作及藥物應用。由于治療需要,心內科患者根據病情需要進行有創性通氣、中心靜脈置管。留置導尿管、進行鼻飼管給予營養操作等。有創性通氣操作能夠造成纖毛的消除運動及咳嗽運動減弱,對肺部組織造成了損傷,這就提高了下呼吸道感染率;中心靜脈置管及導尿管的使用,破壞了機體的正常防御屏障及環境失衡,導致大量細菌滋生繁殖;給予鼻飼管營養供給時,胃管插管的操作對食管下括約肌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大大增加了胃反流及誤吸的發生率,進而提高了下呼吸道感染率。
醫護人員的儀器操作不規范,也會增加患者感染風險。給予患者應用廣譜抗生素時用藥時間延長,極易引起細菌的耐藥性,導致正常菌群失衡,造成機體的有害細菌大量生長繁殖,侵襲機體組織,同時會對機體重要器官產生一定的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免疫系統,造成腸道正常菌群屏障動能減弱及損壞,細菌大量位移,機體出現內源性感染。
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多伴有器官功能障礙,故臨床上對患者進行治療時,使用儀器進行輔助診療是非常有必要且在所難免的。在對心內科老年患者進行診斷及治療時,要明確侵襲性操作的適應證選擇,盡量使用一次性醫療診斷及治療用品,在給予患者器械性操作時應規范自己的操作手法及步驟,嚴格在無菌情況下進行操作,盡量避免高危因素的影響,充分意識到心內科住院患者受感染的臨床特征及危險性;在應用抗生素時應根據細菌普及抗生素的耐藥情況合理選擇用藥類型及劑量,避免耐藥突變株的產生,根據情況盡量減少患者使用抗生素時間,改善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有效降低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發生感染率。另外在醫院環境方面,要盡量使心內科住院環境保持清新整潔,對病房進行定期消毒,分區進行治療養護,并做好隔離工作,避免發生交叉感染。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在患者符合出院標準時及時安排患者出院,以降低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率。
綜上所述,120例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有33例發生了院內感染,其發病率為27.5%,發病率較高,在臨床上應該就其誘發因素展開探究分析,查明原因并及時給予控制及預防措施,通過規范醫療操作降低侵襲性操作引發的院內感染,通過合理應用抗生素及相應減少用藥時間能有效減少組織器官的不良反應從而減少院內感染,這些措施的采取將能有效降低患者院內感染率,改善患者預后,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作者:王秋月單位: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職業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