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類激素樣對腺皮質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病毒性淤膽型肝炎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以甲、戊型肝炎多見,病程自限,預后好;慢性以乙型肝炎多見,病程長,如遷延不愈可致肝硬化,相對預后差。盡管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該病患者的療效存在爭議,但在臨床上部分該病患者仍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1],隨著核苷類抗病毒藥物的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慢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成為可能[2],但該病是否存在腎上腺皮質功能紊亂,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檢測慢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患者血清皮質醇水平,探討該病的腎上腺皮質功能狀況,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34例慢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患者,男27例,女6例,年齡(47±12.6)歲,體重(57.7±15.7)kg;所有病例均為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間本院的感染科住院患者;38例正常對照組來自于同一社區體檢者中的健康志愿者(后稱正常組),男30例,女8例,年齡(48±10.7)歲,體重(58.1±14.4)kg。兩組性別、年齡、體重經統計學處理,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診斷標準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次發病病程大于3周,臨床上有黃疸,肝腫大,不同程度的皮膚瘙癢,凝血酶原時間為11~14s,平均(12.7±1.42)s,谷丙轉氨酶(327±181.6)IU/L,谷草轉氨酶(324±149.3)IU/L,總膽紅素(384.4±207.1)mmol/L,直接膽紅素(293.4±119.9)mmol/L,并排除重癥肝炎、藥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內外膽管擴張及梗阻、肝內腫瘤等,34例診斷符合2000年西安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標準[1]。
1.3方法所有慢性乙型淤膽型肝炎病例在確診次日(發病組)上午8時(7:30~8:30)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ml,下午4時(3:30~4:30)抽取肘靜脈血3ml,隨訪肝功能正常后3個月(恢復組),以同樣方法于上午和下午同時間段內抽取靜脈血3ml,待血塊自然收縮后分離血清,-20℃保存備檢;正常組采用前法抽取上午8時和下午4時靜脈血3ml,-20℃保存備檢。受檢者無腎上腺、下丘腦、垂體疾病,受檢前未用過糖皮質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甘草單銨或甘草二銨制劑。皮質醇的檢測由雅培公司生產的AXSYM自動系統完成,試劑批號37215M200,采用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操作由專人嚴格按試劑說明書進行。
1.4統計學處理方法均數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
2結果
34例慢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患者發病組、恢復組和38例正常組的血清皮質醇濃度檢測結果和比較見表。
2討論
國內張緒清等[3]曾研究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癥肝炎患者,發現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血清皮質醇濃度無明顯改變,重癥肝炎患者血清皮質醇濃度降低,并與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成正比。膽汁淤積型肝炎為一種常見臨床類型,該病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以甲、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多見,病程自限;慢性型常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見,黃疸深,消退慢,病程長,可發展為肝硬化,臨床上部分患者可用皮質激素治療[1]。該病患者腎上腺皮質功能是否存在紊亂,值得關注。血清皮質醇作為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可以反映腎上腺皮質的功能狀態[3,4]。本研究選擇臨床診斷慢性乙型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34例,通過測定發病時和肝功能恢復后血清皮質醇水平,間接反映相應時間的腎上腺皮質功能狀況。為排除治療藥物對血清皮質醇濃度的可能影響,34例患者發病期間均未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為排除治療期間用過強力寧、甘利欣、美能可能存在類激素樣作用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5],在痊愈后3個月測定血清皮質醇。
本研究顯示,34例慢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患者,上午8時血清皮質醇水平發病組與恢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發病組與正常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正常組與恢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下午4時比較三組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明患慢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患者在發病時存在上午8時腎上腺皮質分泌功能低下而下午4時無明顯異常,表現為上午8時分泌高峰節律低平,存在腎上腺皮質功能的紊亂。皮質醇的正常節律性分泌有賴于完整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4]。有作者認為,急慢性肝炎、重癥肝炎、肝硬化血清皮質醇減少的原因是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被抑制,ACTH分泌減少等因素所致[5];由此推測慢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患者血清皮質醇濃度可能受類似原因影響,這有待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進一步證明。
對慢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患者進行的血清皮質醇檢測的結果表明,該病患者存在腎上腺皮質功能紊亂,但該病的發病機制并未明確。臨床上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慢性乙型淤膽型肝炎部分患者無效,確切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