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空中醫學急救制度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譚映軍羅皓王魁英劉曦單位:成都軍區總醫院醫務部
要素組成與設置
1指揮系統以軍隊為主,建立軍地一體的指揮中心,這個中心有權利調動區域內各種醫療救治力量,重點是調動空中運輸工具,包括直升機及預警機,并對各種救援力量根據現實需求進行合理的調配。
2區域性醫療救護中心依托國家應急醫學救援力量、軍地三甲醫院建立。絕大多數省會城市的三甲醫院均具備較強的綜合救治能力,完全能夠承擔救治任務,這些醫療救護中心應設置直升機停機位置。
3運輸工具考慮到區域性醫療救護一般以省會或中心城市為基點,救治半徑一般在300千米內,建議采用直升機為主要運輸工具,雖然運量小,但是對機場及其他飛行條件需求較固定翼飛機有極大優勢,這在汶川地震傷員的轉運過程中得到了充分應驗。
4空中救護力量區域性醫療救治中心均建立相應的組織,一般配置10~15個空中救護小組,確保隨時待命,并配備急救設備,空中救護小組由一名醫師、一名醫助、一名護士組成,每個小組配備便攜式呼吸機、吸引器、監護儀、除顫設備、麻醉手術器械及微量注射器,確保傷員空運途中生命體征維護及急救。
5現場救援和分類醫師參與現場救援的醫師除救治傷員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進行簡單的傷情評估。把握空運后送的適應證及禁忌證,明確傷員轉送的先后順序,標準可參照國際慣例。
運行管理
1參照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標準工作流程按照后送直線距離的遠近分為短途空中后送(Intra-theaterAE)和長途空中后送(Inter-theaterAE)兩類。直線距離在50~300千米采用短途空中后送方式,目的是搶救生命,保全肢體,要求患者重要的生命體征較為平穩,醫務人員隨行監護、救治。
運輸工具可采用旋轉翼飛行器。直線距離大于300千米采用長途空中后送方式,應建立嚴格的患者病情篩選指標,運送工具應配備針對性強、便捷、先進的醫療設備,長途空中后送醫務人員救治水平的高低是確保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運輸工具多采用固定翼飛行器與民用飛機。
2人員的編組根據體系的運作特點,重點是兩類醫師和三類空運小組的組建。兩類醫師是指注冊空運外科醫師(ValidatingFlightSurgeon,VTS)和急救醫師(ReferringPhysician)。注冊空運外科醫師在整個系統中起核心作用,隸屬于空運指揮中心,或受空運指揮中心派遣。急救醫師在整個系統中主要負責傷員空運前的醫療救治及準備工作,特殊情況下承擔空運外科醫師的工作。兩類醫師從區域性醫療中心的醫務人員中抽組,并由指揮中心組織培訓,考核合格后頒發上崗證,并實現獨立的戰備值班。
三類空運小組指空運聯絡小組(LiaisonTeam)、空運醫療小組(AreomedicalCrew)、重癥監護小組(Criti-calCareAirTransportTeam,CCATT)。空運聯絡小組由2~3人組成,包括空運護士、空運醫助及通訊保障人員,一般配置在固定翼飛機上,協助醫師做好傷員空運途中醫療救治的輔助工作。空運醫療小組由3名醫療技術人員與2名護士組成,根據傷員傷情及數量,人員還可以增加,1名護士任醫療組長,部分職能與聯絡小組相似,重點對傷員進行護理及監護。這個小組一般不配置醫師,即使有也僅負責傷員的醫療救治工作。
重癥監護小組由1名重癥監護醫師,重癥監護護士及心肺復蘇技師組成,主要目的是確保空運過程中重癥傷員的醫療救治。三類空運小組醫師從區域性醫療中心的醫務人員中抽組,并由指揮中心組織培訓,考核合格后頒發上崗證,并實現獨立值班。
3人員的培訓人員的培訓途徑首先是在學歷教育中設置相關課程,所有醫務人員對相關知識有一個基本了解;其次是在職教育,利用軍醫大學的平臺對相關人員進行輪訓;再次是短期集訓,每年對承擔任務的單位人員進行強化訓練。
4帶實戰色彩的演練演練的主要目的是監督體系內各部門對工作流程執行力度,要求做到保障及時、反應能力強,使體系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戰備狀態,能為體系內任何傷員提供及時和持續的治療。通過演練檢驗流程中的缺陷,并逐步完善,演練部門間協調,及各類空運小組的處置能力。整個演練以實戰為背景,事先設置事件類別、地域、傷員、傷情,這些情況在演練前對各參演單位均保密,并明確時間節點,保持通訊暢通。演練開始,急救小組到達現場后,導演組公布傷情,現場對其救治措施、程序做出評判。重傷員進入醫療后送環節后,醫療檢查官隨同空中救護小組上直升機,在機上模擬各種情況,例如血壓下降、呼吸驟停等等,評估其處置措施;到達區域性醫療中心后,評估傷員交接及到醫院后的處置。
討論
區域性空中醫療救護是外軍、國際維和應用廣泛,并經實戰檢驗的比較成熟的救護方式。能夠對傷員進行及時、有效的救護,能成功降低傷殘率、傷死率,最大限度保護戰斗力。近年來國內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經驗也證實,區域性空中救護體系的建立是提升國家和軍隊急救醫學水平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