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糖尿病健康管理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排除標準:屬于繼發性DM、妊娠DM、糖耐量受損、1型DM者;(2)屬于DM急性并發癥期、DM合并嚴重感染者;(3)神志不清、癡呆、患有精神疾病患者;(4)不愿參加調查者。
1.2研究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體質辨識,其中干預組根據體質辨識結果有針對性的進行中醫健康教育,制定中醫干預方案,主要干預措施包括:①飲食干預,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改善行為模式,合理飲食;②運動干預:指導DM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適量運動。③合理用藥,采用中藥干預,防止病情惡化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對照組采用一般DM管理模式,控制血壓、體重,定期監測血糖、血脂、合理用藥。期間每3個月隨訪1次,兩組患者均觀察一年。
1.3統計學分析數據的處理采用SPSSl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T2DM患者體質辨識情況分析根據體質辨識結果進行中醫9種基本體質類型[2]的分布情況分析,見表1。研究發現,干預組和對照組中均顯示氣虛為最多分別占20.7%和20%,其次是痰濕質占分別占18%和16.7%,兩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各項指標比較,見表2。研究表明,通過T2DM“治未病”管理,兩組患者在經過干預后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其中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前后均有所下降,干預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經過T2DM風險管理后血糖雖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項血脂指標顯示干預組和對照組血脂都有所改善,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除高密度脂蛋白干預組和對照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外(P>0.05),其他各項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體質指數通過風險管理后干預組改善較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體質指數干預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干預后不同體質各項指標的影響,見表3。研究表明,在控制血糖方面,氣虛質、陽虛質、濕熱質、陰虛質、瘀血質、痰濕質干預效果較好,與干預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氣虛質、陰虛質血糖較干預前下降明顯(P<0.05);干預后下降值在氣虛質、陽虛質、濕熱質、陰虛質、氣郁質、痰濕質中效果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瘀血質、特稟質的干預后下降值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血脂控制方面,甘油三酯指標顯示氣虛質、陽虛質、濕熱質、氣郁質、特稟質、痰濕質干預后較干預前下降明顯(P<0.05);而干預后下降值在陽虛質、陰虛質、氣郁質、痰濕質、特稟質中下降較對照組明顯(P<0.05)。(本文來自于《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雜志。《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3討論
中醫對DM及其并發癥的病機理論有諸多學說,從傳統的三消分治理論到目前廣為流傳的氣陰兩虛兼有血瘀理論,以及脾虛、肝郁、腎虛為基本病機理論。
馬曉峰等認為中醫體質辨識與現代健康管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均都有很好的結合點。鄧小敏等則是通過中醫體質辨識在健康體檢中應用取得了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但目前尚未發現從體質辨識方面進行DM“治未病”管理的研究,本研究從體質辨識風險管理的角度,探討DM“治未病”管理模式對DM患者血糖、血脂、體重指數等指標的影響。DM體質的研究以單獨研究痰濕體質者較多。王琦關于肥胖人痰濕型體質的研究中指出,肥胖痰濕體質之人患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中風、DM的機會均顯著大于非痰濕體質者。唐迎雪分析了T2DM與濕熱體質的相關性,認為濕熱體質是T2DM發生的內在基礎。而對DM患者其他體質的分布研究及進一步探討不多見。本研究調查的T2DM群體體質以氣虛為最多,可能由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緊張、生活壓力過大,人們經常處于繁忙的勞務之中,勞則氣耗以及長期的緊張應激會使人身心疲憊。因此,以語聲低怯、易氣短、易疲乏、頭暈、心悸等為主要表現的氣虛質居多。
體質辨識與“治未病”結合的DM社區管理作為一種綜合模式,通過飲食、運動、藥物及健康教育等干預方法有效改善血糖,脂類代謝,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維持血糖、血脂正常、從而減少DM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值得在臨床中堅持和推廣應用。
作者:李琰華楊佳琦黃曉玲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杭州市拱墅區米市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