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全髖關節置換護理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臨床資料
本組126例手術中,男72例,女54例,年齡為21~83歲,其中≥60歲者104例。手術采用髖后外側切口入路。主要的病種為各種原因引起的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髖關節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累及髖關節者、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老年股骨頸骨折等。出院隨訪3個月~1年,效果滿意,假體位置及髖關節功能良好。
2護理措施
2·1心理康復指導我們認為應把心理康復作為機能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機能康復,調動積極的心理因素,主觀能動地參與機能康復的訓練。我們觀察到本組患者長期受疾病的折磨,有較強的恢復肢體功能的欲望,較多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急于求成,鍛煉進度盲目超前并隨意活動;二是過于謹慎,擔心活動后致手術失敗。我們在手術前后通過交談和觀察了解病人的心理問題,一方面鼓勵病人增強康復的信心,另一方面介紹康復訓練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對急于求成者指導其掌握合適的鍛煉方法,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對過于謹慎者則設法消除其疑慮,鼓勵并幫助鍛煉,最終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
2·2術前康復訓練指導目的是使病人預先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并明確注意事項。
2·2·1體位指導向患者說明術后為防假體脫位要采取正確的體位,應避免側臥,取平臥或半臥位,患髖屈曲<45°,不側臥,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兩腿間放置外展架或厚枕,必要時準備合適的防旋鞋,病人臥于備有拉手的病床上。
2·2·2訓練引體向上運動平臥或半臥,患肢外展中立,健側下肢屈膝支撐于床面,雙手吊住拉環,使身體整個抬高,臀部離床,停頓5~10s后放下。
2·2·3訓練床上排便防止術后因體位不習慣而致尿潴留及便秘。使用便盆時,臀部抬起足夠高度以保證穩妥,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內收動作。女病人解尿時使用特制的女式尿壺以避免過多抬動髖部。
2·2·4指導下肢肌鍛煉方法包括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背屈,繃緊腿部肌肉10s后放松,再繃緊→放松,以此循環;等張收縮訓練:做直腿抬高、小范圍的屈膝屈髖活動、小腿下垂床邊的踢腿練習。直腿抬高時要求足跟離床20cm、空中停頓5~10s后放松。
2·2·5關節活動訓練指導其足趾及踝關節充分活動,患肢屈膝屈髖時,髖關節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髖內收、內旋。
2·2·6指導正確使用拐杖準備合適的雙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與患者的身高臂長相適宜,拐杖底端配橡膠裝置(防滑),拐杖的頂端用軟墊包裹(減少對腋窩的直接壓力),對術前能行走者訓練其掌握使用方法,練習利用雙杖和健腿的支撐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負重狀態下的行走。
2·3術后康復護理
2·3·1床上功能鍛煉手術當天避免過多活動,搬動時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適體位,防假體脫位及傷口出血。給予臀部墊氣圈或海綿墊、水墊等。每2h一次幫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瘡發生。需要注意的是:務必把術后注意事項向病人家屬詳細交待以取得合作(曾有1例于術后當晚因家屬隨意移動病人而致假體脫位,再次手術)。術后第一天,因術后疼痛或畏痛,多數病人對患肢活動有恐懼感,我們在給予病人有效的藥物止痛后,幫助輔以被動活動,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等,幫助托起患者的上身及臀部做引體向上運動,每小時1~2次。同時,指導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給予叩背每小時5~10次。指導進行腿部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上、下午各5~10min。術后第二天開始,繼續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并加強腿部肌肉的等長和等張收縮訓練及關節活動,上下午及睡前各鍛煉20~30min,引體向上運動每小時3~4次并盡量獨立完成。注意運動量由小到大,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所有的床上活動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狀態下進行。
2·3·2離床功能鍛煉一般于術后4~5天開始進行,在此之前逐漸延長半臥位時間為離床做準備。下床第一天,上、下午各床旁拄雙杖站立5~10min(視各人體力情況而定),無不適時在床周行走數步。護士在旁扶持,觀察有無虛脫情況發生,曾有3例于第一次下床時發生虛脫,經立即返床休息后緩解。第二天開始拄雙杖在病室內行走,步行距離逐漸延長,時間逐漸增加但每次不超過30min,上、下午以及睡前各1次。行走時,患肢始終保持外展30度左右不負重,護士或指導家屬在旁守護以防意外。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側床邊,健側腿先離床并使足部著地,患肢外展、屈髖<45°,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患側腿離床并使足部著地,再拄雙杖站起。上床時,按相反方向進行,即患肢先上床。
2·3·3自理能力訓練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動,如洗臉、梳頭、更衣、進食等,離床活動后即訓練站立狀態下的活動,以增進食欲,改善自理質量,促進機能康復。
2·4出院前指導本組患者均于術后12~15天出院。因術后恢復期較長,故出院后的自行康復護理至關重要,我們均給予詳細指導。
2·4·1自行上、下床指導出院前兩天,指導患者在家屬的協助下進行離床活動,并作動作演示。指導患者利用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支撐自行上、下床的方法。
2·4·2體位指導臥位時仍平臥或半臥,3個月內避免側臥;坐位時盡量靠坐有扶手之椅子,3周內屈髖<45°,以后逐漸增加屈髖度,但避免>90°;不將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或盤腿;站立時患肢外展,6個月內患肢避免內收及內旋動作。
2·4·3肌肉和關節活動訓練及負重指導按出院前訓練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時進行,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患肢不負重,拄雙杖行走,術后3個月患肢可逐漸負重,由雙杖→單杖→棄杖,但必須避免屈髖下蹲。
2·4·4日?;顒又笇е笇Щ颊哒_地更衣(如穿褲時先患側后健側)、穿襪(伸髖屈膝進行)、穿鞋(穿無需系鞋帶的鞋);注意合理調節飲食,保證營養但避免肥胖,戒煙戒酒;拄拐杖時盡量不單獨活動;棄杖后外出時可使用手杖以防以外。進行一切活動時,應盡量減少患髖的負重度及各側方應力。
3小結
骨科疾病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使病人盡早地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康復護理是骨科護理的重要內容。接受全髖置換術者多為老年人或長期受疾病所困而體質較弱者,術后如護理不當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如褥瘡、肺不張及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靜脈栓塞、肌肉攣縮、關節僵直及假體脫位等。我們在臨床工作中深切體會到:正確的康復護理是全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重要環節,能有效地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預防各類并發癥,盡早恢復滿意的肢體和全身機能,同時,能有效地克服患者的依賴心理,促進心理康復。護士在康復護理中,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病人及不同時期的康復訓練做有針對性的指導,并加強與醫生、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指導患者術后早期活動、早期離床、早期功能鍛煉是康復護理所須遵循的原則。但目前對患者術后的遠期康復尚缺乏有效的系統觀察及指導,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