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血腫清除術對高血壓指標功能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微創血腫清除術;開顱血腫清除術;應激指標;神經功能
高血壓常導致腦底的小動脈發生病理變化,突出的表現是在這些小動脈的管壁上發生玻璃樣變或纖維樣變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壞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強度,出現局限性的擴張,并可形成微小血管瘤。因情緒激動、過度腦力與體力勞動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壓劇烈升高,導致已病變的腦血管破裂出血,其中豆紋動脈破裂最為常見。高血壓腦出血具有致殘率高和病死率高等特點,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中國每年新增腦卒中比例為8.7%〔1〕。患者主要表現為突然暈倒、半身不遂、嗜睡、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癥狀〔2〕,臨床上以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為關鍵。目前,臨床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方法較多,主要包括傳統開顱手術、微創手術及保守治療三大類。開顱手術較早地運用于臨床,但傳統開顱手術操作風險大、術后并發癥多、感染概率大及全麻患者不易耐受;保守治療效果差、神經功能損失嚴重。本文探討微創血腫清除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氧化應激指標及神經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義烏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病例來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60例。納入標準:①頭顱核磁共振確診腦出血;②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③首次腦出血發作,無既往腦出血史;④發病至入院<12h。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引起腦出血;②其他嚴重的心、肺內科疾病;③合并腦疝;④凝血障礙;⑤既往因其他原因有神經功能缺失的患者。6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研究組采用微創血清清除術。兩組年齡、性別、血壓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1.2方法
兩組常規給予止血、降壓、吸氧、脫水、營養支持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基礎治療的同時采用傳統的開顱血腫清除術;研究組在基礎治療的同時采用微創血腫清除術。兩組術后6個月進行數據比較分析。
1.3觀察指標和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1.3.1參照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總有效率〔3〕觀察兩組經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后的臨床表現,將患者具體臨床情況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中關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診斷標準做參考,同時將對比所得臨床療效設定為3個評價標準:若患者出血癥狀消失,神經功能缺失評分減少91%~100%則為痊愈;若患者出血癥狀有明顯好轉,神經功能缺失評分減少31%~90%則為有效;若患者出血癥狀無任何變化或有加劇跡象,神經功能缺失評分減少0%~30%則為無效。
1.3.2氧化應激指標及神經功能因子血清8-羥基脫氧烏苷酸(8-OhdG)、丙二醛(MDA)、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和神經功能因子: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神經肽(NP)Y、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含量。收集的標本分2次檢測,入院時監測第1次,半年后再檢測第2次。為了盡量保證結果的一致性,采用同批號試劑盒,2次檢測指定相同人員操作。1.4統計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χ2及秩和檢驗。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93%,痊愈16例,有效12例,無效2例)明顯優于對照組(73%,痊愈8例,有效14例,無效8例,χ2=6.42,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水平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血清8-OhdG、MDA含量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降低較對照組更明顯(均P<0.05);血清GSH-Px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研究組升高較對照組更明顯(P<0.05)。
2.3兩組血清神經損傷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NSE、NPY的含量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降低較對照組更明顯(P<0.05);BDNF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研究組較對照組升高更明顯(均P<0.05),見表3。
3討論
腦出血為高血壓患者較為常見且嚴重并發癥,同時也屬于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4〕。目前手術治療是該類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利于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質量〔5〕。目前臨床微創技術日益發展,其中微創血腫清除術因其具有創傷小、美觀度佳及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已被臨床廣泛認可,治療效果理想,利于快速緩解血腫對腦部組織的壓迫,減輕出血引發的繼發性損傷,延緩病癥進展〔6~8〕。目前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的工作壓力、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導致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發病人群年齡也越來越小。因其致死、致殘率很高,所以有效的預防和及時的救治是臨床中的關鍵。常規的開顱血腫清除術能迅速降低顱內壓,有效緩解患者癥狀,但因手術全麻對患者身體條件要求較高,且術后感染、再出血及腦水腫發生的概率也較微創大。微創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創傷較小,有效地防止對顱腦的再次損傷,術后并發癥均較傳統術式小,能以相對迅速的方式,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最大限度保護腦神經和神經功能的完整性。氧化應激產生的自由基造成腦損傷是腦出血中重要的病理機制之一〔9〕。本研究與相關報道相符合,提示腦出血中患者體內由于自由基增多,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細胞毒性加重,進而引起DNA氧化損傷和炎癥反應〔10〕。研究顯示MDA是脂質氧化損傷敏感的指標,其血清水平在腦出血中發病初期與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11,12〕。本研究觀察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的變化不難看出,腦出血患者血清中存在高度的氧化反應。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該及時采取自由基清除劑,阻止或減少腦細胞與其功能的進一步損害〔13〕。腦血供恢復是神經細胞保護的物質基礎,當腦缺血發生時神經細胞內大量釋放NSE、NPY等因子并透過損傷的胞膜釋放入血,故血清高水平的NSE、NPY是腦損傷的標志,且NSE、NPY水平與腦損傷嚴重程度一致〔14,15〕。BDNF是具有神經營養作用的蛋白質,其在神經系統廣泛分布,當神經損傷出現時BDNF產生及釋放障礙,進一步導致神經細胞不可逆性凋亡〔16〕。腦出血患者急性期降顱壓、清除血腫固然重要,但術后患者的神經功能也同樣不能忽視,因為患者神經功能缺失與否,缺失多少,均嚴重影響了其生活、生存質量。從肢體的運動、語言等到吞咽、呼吸等無不受腦神經的控制,如NIHSS中所列出的,均反映神經功能缺失的嚴重性。換言之,其評分越高患者預后越差,神經功能受損越重,生存、生活質量越差。研究顯示微創血腫清除術較傳統的開顱血腫清除術相比能更有效地保護腦神經,改善神經功能,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有極大提高。
作者:黃建躍 丁勝鴻 單位:義烏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