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惡性腫瘤致胸腔積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病例資料
患者因咳嗽1月余,右側胸痛12d收入院。無發熱、咳嗽、盜汗,偶咯痰,痰中帶血,無胸悶、呼吸困難,外院給予抗感染(具體用藥不詳)治療,過程中出現間斷低熱、胸痛癥狀好轉,后來我院門診行胸部X線檢查示右側胸腔積液,收入呼吸科,B型超聲定位下行胸腔積液穿刺抽液,抽出紅色血性液體約500ml,考慮青年患者,呼吸科診斷血氣胸可能,急診會診轉入胸外科治療。轉科后監測生命體征平穩,行床邊胸腔閉式引流術,術后引流出暗紅色血性液體1000ml,夾閉胸管后,次日松開胸管可見200ml血性液體引流后一直未見引流,考慮血胸自行凝固可能,觀察2d后,胸管無明顯引流,給予復查胸部CT檢查示:右側胸腔大小約27cm×25cm×7cm巨大占位性病變,考慮腫瘤可能,右肺壓縮性肺不張伴右側胸腔少量積液,告知家屬后,積極術前準備,談話告知風險、備案、備血、聯系麻醉科會診后,行開胸探查術。術中探查發現右側胸腔內巨大腫瘤占滿胸腔,與胸腔粘連致密,切開瘤體,可見大量魚肉樣、膠凍樣軟組織,與肺組織分界不清,瘤體內大出血,患者不能耐受全肺切除術,行腫瘤大部切除,術中共出血約3000ml,輸注壓積紅2000ml、血漿、冷沉淀及血漿替代品。術后活檢病理確診:惡性梭形細胞肉瘤,傾向于單向型滑膜肉瘤,局部侵及周圍肺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Vimentin(++),BC1-2,PCK(+),EMA(+),CK7(+),CD34(+),DES(-),HHF35(-),Ki67(LI:20%)。術后患者行常規放化療、加強營養、抗感染、補液治療后,術后7d拔管,12個月后好轉出院,目前仍在跟蹤隨訪中。
2討論
2.1誤診原因(1)胸腔組織和器官多,胎生結構來源復雜,其癥狀與腫瘤大小、部位、生長方向和速度、性質有關系,腫瘤小時,多無明顯癥狀,較大時可出現胸悶、胸痛、刺激壓迫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大血管、食管等產生一些非特異性癥狀,不易引起患者重視,甚至被某些醫師忽略;(2)胸腔腫瘤增長到一定體積,壓迫鄰近肺組織、心包等,導致反應性胸腔積液,或腫瘤巨大,壓迫膈肌及肋膈角,腫瘤與積液重疊,胸部X線常提示大片陰影伴肋膈角消失,極易診斷為大量胸腔積液;(3)此2例病例,結合患者年齡、病史,年輕患者發熱、胸悶、胸痛,胸穿抽出黃色滲出液多考慮結核性胸膜炎可能;年輕患者咳嗽伴胸痛,胸穿抽出紅色血性液體則多半考慮為血氣胸可能,一般認為,腫瘤的好發年齡>40歲,此2例患者非腫瘤的高發年齡,故臨床誤診可能性大;(4)行經驗抗結核治療,患者胸腔積液仍未治愈,仍有胸痛癥狀,未及時復查胸部CT并由經驗豐富放射科醫師閱片。
2.2防范措施(1)目前結核病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年輕患者結核性胸膜炎發病率高,但是多不能找到病理學依據,多為經驗性抗結核治療,但診斷仍應謹慎,對于原因不明的發熱、咳嗽患者診斷結核需要尋找更多的依據,除X線胸片外,如卡介苗接種史、結核接觸史、PPD皮試、結核菌培養、痰涂片及結核抗體檢查以及做胸部CT,磁共振等檢查證實,不要輕易盲目進行抗結核治療,以免造成誤診[2];(2)胸部CT及MRI斷層成像檢查,對縱隔、胸膜、胸壁及橫膈病變其優點尤為顯著,故而臨床表現為大量胸腔積液,而抗結核治療效果不佳,而且高度懷疑腫瘤患者,應及時行胸部CT或MRI檢查,必要時行CT及MRI增強掃描,根據病灶的強化情況,從而判斷胸腔占位性病變的血供情況,對于判斷胸腔占位性病變的性質非常有幫助[3];(3)胸腔巨大占位性病變手術完整切除率低,術中麻醉風險高、術中出血量多、縱隔移動、心臟負擔過重而且容易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圍術期需要積極準備。術前充分估計術中、術后風險:(1)術前需要開放2條以上的靜脈通道,可行中心靜脈穿刺置管,對于快速輸液及調整輸液量非常有幫助。(2)經氣管插雙腔管麻醉后,輕柔翻身擺側臥位,手術醫師要做好快速開胸準備,防止突然、暴力翻身導致因瘤體過大、過重突然壓迫心臟及對側肺組織而誘發心跳驟停。(3)積極備血,本組2例患者術中出血均>3000ml,但術中生命體征控制平穩,得益于術前充分組織親屬互助獻血、術中麻醉醫師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及血漿替代品,并且注意術中確切止血、防止胸壁滲血等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胸腔組織和器官多,胎生結構來源復雜,當胸腔惡性腫瘤體積增長過快壓迫臨近臟器致反應性胸腔積液,容易誤診;故臨床遇及此類患者時,應詳細行體格檢查,仔細問診,及時行相關醫技檢查,如胸部CT或MRI檢查,并及時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
作者:李春萌 單位:河北省寧晉縣醫院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