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奶牛白血病的診斷與預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牛白血病又稱牛淋巴瘤病、牛淋巴細胞瘤病,其特征是持續性淋巴細胞增生和淋巴肉瘤的形成。由于該病的復雜性,也將此病稱為造白細胞組織增生癥或牛白血病復合癥。根據其流行狀況和疾病的表現形式可將其分為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和散發性牛白血病,而SBL又根據其發病部位和發病年齡不同進一步分為犢牛型、胸腺型和皮膚型。EBL又稱為牛淋巴肉瘤或白細胞增生病,是由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侵害牛的最普通的腫瘤性疾病,該病以持續性淋巴細胞增生和淋巴肉瘤形成為特征,主要發生于成年牛。
1病原
牛白血病病毒呈C型病毒粒子的典型形態,病毒粒子基本呈球型,也有呈桿狀的,直徑90~120nm,電鏡下可見有雙層膜,外層膜即囊膜,囊膜上有纖突,纖突長約10~15nm,核衣殼呈20面體對稱,膜內含有絲狀和點狀結構。芯髓由核芯和芯殼組成,芯髓直徑60~90nm。在核芯與囊膜之間有一透明區,核芯電子密度大,通常為電子散射力強的物質構成,但也有的是電子散射力低的中空結構,有的似乎呈雙核芯存在于病毒囊膜內。核芯殼形態多為圓形,也有桿形或橢圓形,中心是由兩條35SRNA組成的倒置二聚體,呈螺旋狀卷曲。此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對溫度較敏感,56℃、30min大多數毒株被滅活,60℃以上迅速失去感染力,用巴氏滅菌法可殺滅牛奶中的病毒。對乙醚和膽鹽敏感,pH4.5和一些普通消毒藥也能使其失去活性,紫外線照射、反復凍融以及低濃度的甲醛等對病毒均有較強的滅活作用。
2流行病學
牛白血病主要發生于牛,綿羊、瘤牛,水牛和水豚也能感染。人工接種除牛外,綿羊、山羊、黑猩猩、豬、兔、蝙蝠、野鹿均能感染。該病主要發生于成年牛,尤以4~8歲的牛最常見。潛伏期長,可達2~10年。一般來說,奶牛對BLV的感染率較高,但其發病率較低。目前,歐洲己建立控制BLV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經血清學檢查,歐洲牛群感染BLV的很少超過1.5%。常見于德國、丹麥、瑞典和挪威,西德屠宰牛中,有的州BLV發病率為0.054%~0.078%,東德北部波羅的海沿岸BLV發病率為0.10%~0.38%,丹麥某些地區的發病率0.06%。美國屠宰牛中的發病率最高為0.08%,最低為0.06%。日本北海道與橫濱市屠宰牛中,發病率約為0.12%,而多發地區高達12%。
3臨床癥狀
牛白血病以4~8歲奶牛多發,多數感染牛不呈現臨床癥狀,以在血液中存有白血病抗體并出現持續的淋巴細胞增多癥和異常淋巴細胞為特征。只有生成腫瘤之后,才出現體表或頸淺淋巴結及內臟淋巴結腫大,直腸檢查可觸摸到腫大的內臟淋巴結。由于腫瘤部位機械性損傷和壓迫作用,使病牛呈現相應的臨床癥狀。病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發育不良,全身乏力,泌乳性能明顯降低,可視黏膜蒼白或黃染,前胃馳緩和瘤胃臌氣等。當侵害心臟時,心搏動亢進,心跳加快,心音異常,出現瘤塊壓迫性呼吸、吞咽困難,全身出汗,眼球突出,胸前浮腫。腹瀉,糞如泥樣,有惡臭味,混有血液,尿頻或排尿困難。當骨盆腔及后腹部發生腫瘤時,病牛呈現共濟失調、跛行、起立困難,被迫橫臥地上。子宮腫瘤病牛,發生流產、難產或屢配不孕。
4病理變化
剖檢時見病牛全身淋巴結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腫大,切面灰白色并有局灶性壞死和出血。其中有兩例淋巴結被膜血管高度怒張,出現血栓性栓塞,眼觀呈繩索網樣包裹整個淋巴結。心、肝、腎等臟器除有灰白色腫瘤結節增生外尚有程度不同的變性壞死。此外,剖檢的全部病例消化道黏膜出現程度不同的出血,其內含有數量不等的血樣液。腫瘤腫塊的觀察:肉眼所見腫瘤塊及其組織學檢查,主要為腫瘤細胞充填。腫瘤細胞之間有網狀上皮和網狀纖維所支持的網架。有時見到少數毛細血管,其內充滿大量瘤細胞。腫瘤內也有少數淋巴管,有的瘤細胞核濃縮和崩解。
5防控
根據該病的發生呈慢性持續性的特點,防控該病首先要加強監測和檢疫,明確本場奶牛有無地方性牛白血病以及污染程度。采用臨床、血清學(AGID、ELISA)等方法進行普查或抽檢,以便根據普檢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控。如目前不能進行普檢,亦應抽檢100頭,以便根據抽檢的結果,污染的程度,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其次要根據檢疫和監測的結果隔離飼養或淘汰,將牛群分為健康群、假定健康群、污染群及隔離群(又稱病牛群)4種,不斷淘汰陽性牛只,對感染不嚴重的牛群通過血清學篩查進行白血病的凈化。加強防控,嚴格禁止引進外來牛只,使用健康公牛精液配種,不使用血液制備的疫苗。夏季定期消滅吸血昆蟲、蚊蠅等,每年進行2次以上的定期檢疫,加強監測。同時要定期消毒,每年春秋兩季進行2次定期大消毒。
作者:莊雨龍 徐世文 桑學波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 畜牧獸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