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普高新教程實施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省新課程改革實施方案》要求,立足遷安實際,適應時展的需要,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指導思想:
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工作要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三個面向”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和新課程培養目標,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和教育創新,全面提高我市基礎教育的質量和辦學水平,大力推進我市教育強市建設的步伐,為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培養大量高素質的各類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遵循積極、穩妥、務實、創新的基本原則。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溝通與合作,形成新課程實施的合力;要在省、市整體推進的前提下,分類指導,分步實施,達到國家課程方案的規劃目標;要注意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注重研究新課程實驗帶來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全面推進我市新課程的實施工作。
目標任務
1、結合我市實際,創造性地實施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普通高中各科課程標準》,建立適應我市不同層次普通高中的學校課程方案,努力構建具有遷安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全面提高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2、積極探索學校實施新課程的有效方式與途徑,提高新課程實施水平,保證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為使我市新課程的實施提供有益的經驗。
3、構建高中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有效機制,提高新課程的執行能力、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管理能力,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構建充滿活力的普通高中課程教學體系,逐步建立以校為本、聯校開發與共享課程資源機制,提高教師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營造課程實施的交流平臺。
4.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基于模塊的課堂教學改革,創設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構建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探索以教研室為紐帶、學校為基地的教學研究、選課指導、學分管理等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創建學校新的課程文化。
5、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綜合評價體系,積極探索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改革,逐步形成學校課程不斷發展、教師不斷提高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建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評價制度和質量監控機制。
6、建立適應我市普通高中“以校為本”和“全市學科一盤棋”相結合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制度,實行教學研訓一體化,形成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促進全市普通高中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我市普通高中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7、立足我市實際,因校制宜,分類推進,促進普通高中教育的內涵發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我市高中教育質量和規模效益。積極探索普通高中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新途徑,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有個性發展,滿足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
課程設置
1、學段安排:每學年學時共安排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11周。每學期分兩段安排課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課,一周復習考試。
2、學分管理:學生三年獲得116個必修學分,28個選修學分,總學分達144個學分方可畢業。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修習更多的選修課,獲得更多的學分。一般在高一、高二兩年內要求學生修滿畢業需要的學分。
3、課程設置:各學校要按照市《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安排的建議》開設課程和模塊,必須按要求全面、全部開設必修課程,特別是高考必考的九學科以外的學科。高中一年級主要設置必修課程,逐步增加(校本)選修課程。
4、考核要求: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四個學習領域的每個模塊要進行全市統一考核,學生未通過的考核科目要按照規定進行補考,補考合格方可獲得學分,補考仍不合格的科目,允許重修或另選修其他模塊。
組織領導
1、教育局成立普通高中課程實施領導小組,負責我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的領導工作;成立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業務指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高中教研室,負責我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的研究指導工作,開展教學業務指導,積極探索適應新課程目標、結構和內容的新型教學模式,總結交流課改工作經驗,指導課程實施的課題研究,對高中教學質量狀況進行有效監控,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市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實施。
2、各校要成立新課程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新課程實施的管理、指導、評價等,還要建立學科實施教研組、選修課程指導組、校本課程開發指導組、研究性學習指導組等相關組織,明確教育、教學管理等處室和人員的具體職責,切實做好本校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各項工作。
重點工作
1、加強新課程的學習。各校要組織學習《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等文件,采取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有針對性的“走出去、請進來”,充分認識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意義,深刻領會新課程實施的內涵和實質,切實轉變教育觀念,主動適應新課程的要求。特別要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通用技術等課程的學習和研究。
2、開展多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積極開展和參加教育部、省、市、(我)市級培訓和校本培訓,堅持“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通過通識培訓、學科培訓和專題培訓(針對新課程實施中的具體問題開展的培訓)等,實現對我市高中專任教師和相關領導的全員培訓。
3、做好課程設置與管理工作。準確把握《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及各科目課程標準的要求,研究落實市《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安排的建議》,開設規定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實行學分制管理。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滿足學生選課需求,編制學生選課指導手冊,指導和幫助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科學、合理地選課。鼓勵學生跨班級選修課程。
4.制定學校新課程實施方案。各普通高中學校要根據省教育廳的課程實施意見和市、我局的實施方案等文件,結合學校實際,制訂本校新課程實施方案。成立由校長、教務處、年級組、教研組等部門負責人以及各學科教師組成的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負責指導本校高中新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
5、深化學生評價制度改革。推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要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改變僅以學業成績評價學生的狀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6、積極探索新課程實施的有關經驗。借鑒和學習外地的經驗,指導我市及各校在課程開設、課程管理、評價改革、校本教研、師資建設、設備配置和使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總結出行之有效的學校實施新課程的經驗,學以致用。高中教研室要對此有相應的指導性意見或要求,要開展類此的教學研討活動,扎實穩妥地推進我市的新課程實施。
7、建立課程資源共享機制。各學校要根據新課程實施的需要,進行教師、場地、設備等學校現有人力和物力資源的重組和優化、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場地和設施設備,引進、開發和利用報刊、雜志、電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等多樣性課程資源。學校要利用好所在地的工廠、農村、社區等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能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便利和服務。要進行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高中教研室要努力搭建相應平臺。
8、做好新課程實驗的總結和評價。(每)學期末各校對新課程實施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根據實施過程的需要,不定期舉辦各學科教學研討會;要研究新課程實施條件下對學校的評價機制,研究新課程條件下的對教師的評價方案和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對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大膽探索創新并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
注意事項
1、認識新課程,學校管理觀念、教師的教學觀念要更新,建立適應新課程情況下的管理機制,教師的教學方法或模式要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要特別研究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方法或模式。
2、學生選課要處理好學校實際和學生意愿的關系,既不能否定新課程的選擇性,又不能學生“放任自流”。
3、要把握和吃透新課程學科教學的要求,(特別是必修)要控制好難度、深度和廣度,要從原來企圖“一步到位”的模式下“掙脫”出來。
4、要開好藝術、體育與健康、技術、實踐和校本課程,研究藝術和體育課的開設方式,著重體現“選擇性”;實踐活動一定要按要求有過程方面的記錄和體會;努力開發校本課程,突出學校辦學特色。
5、學生評價的“成長記錄手冊”要真實有效,避免學期末或確定學生學分、評價時臨時拼湊,避免僅由考試成績決定學生評價的做法,要和學生學分的管理結合起來。
6、研究和實施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和實施,把研究性學習作為學生學習方式改進的具體途徑。
7、學科教學一定要認真研究和落實“三維目標”,特別是對每節課“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實施策略進行研究,避免生拉硬套。
8、要加強對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的研究,探索適應新課程條件下的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經驗,在全面調查研究的前提下,結合實際大膽創新,避免“世襲制”和“拍腦門”。
9、新課程實施更要加強集體備課,強化教學交流和經驗共享,教研室要加強此方面的學習和評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