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委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體制改革的意見》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切實完成市“國家數字衛生”項目樣板示范區試點工作,推進我市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遵循立足現狀、強化基礎的基本原則,以及先易后難、兼顧長遠的基本策略,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項目建設原則和目標
(一)建設原則:惠及居民,服務醫改;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頂層設計,資源共享;綜合配套,協同推進。
(二)建設目標:
1.2011年在全市范圍內驗證測試和應用“國家數字衛生”項目成果,探索市級衛生信息平臺(數據中心)、標準化社區、涵蓋臨床路徑的電子病歷系統、新型網絡醫療服務平臺的建設。通過該項目建設,建立機制,落實機構,積累經驗,為下一步建設奠定基礎。
2.2011年下半年,在國家醫改衛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設市試點工作的統籌規劃下,逐步推進市級衛生信息平臺(數據中心),五大應用系統(公共衛生、醫療服務、新農合、基本藥物、綜合管理),兩大基礎數據庫(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一個信息專網的建設。
3.2012年~2015年,逐步完成“十二五”期間衛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設內容,全面實現通過衛生信息化整合醫療衛生資源、改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高醫療衛生管理效率,切實達到衛生信息化助推醫改的目標。
二、建設內容
(一)市(縣)級衛生信息平臺(數據中心)
建立一個基于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上聯地市級衛生信息平臺,下接區域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網絡,支持區域范圍內不同醫療衛生機構以及相關部門業務應用系統間的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和業務整合。
2011年:啟動信息平臺軟硬件建設,探索區域內衛生信息協同服務機制,并接入全省統一的衛生業務虛擬專網。
2011年下半年:實現與市級衛生信息平臺對接,配合做好市級平臺的數據收集、整合、使用及其他相關管理工作。
2012年~2015年:持續進行信息平臺軟硬件建設,完成“一卡通”建設,實現支撐核心應用服務和五大業務應用的建設和部署,實現跨機構、跨區域、跨部門的信息交換與共享。
(二)五大業務應用
1.公共衛生信息系統:由國家統一開發基于統一標準和規范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在我市市級信息平臺進行部署,提升公共衛生的服務與監管能力,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地區安全提供公共衛生信息支撐,為衛生決策提供支持,為公眾提供服務。
2.醫療服務信息系統:
(1)網絡醫療服務平臺:其核心功能是遠程醫療、雙向轉診及預約診療、區域影像、區域檢驗、區域心電等內容。遠程醫療涵蓋遠程會診、遠程培訓與健康宣教、遠程監護等。
(2)社區健康體檢系統:滿足從體檢單位(個人)管理、體檢套餐制定、體檢收費及核算、體檢結果錄入與審核、體檢報告打印、體檢數據接入與上傳等功能。
(3)門診輸液管理系統:基于區域無線網絡,結合移動計算技術和移動識別技術,醫護人員通過使用移動數字助理(PDA)實現接受病人呼叫、醫囑準確核對、身份確認識別等工作。
(4)“健康面對面”IP視頻電話:具備語音及視頻通話功能、緊急醫療呼叫功能、個人健康數據查閱、上傳等自助管理功能。
2011年:市中醫醫院建設遠程會診、遠程培訓與健康宣教、遠程監護、區域心電和預約轉診,石門鎮中心衛生院建設遠程會診、遠程培訓、健康宣教和門診輸液管理系統。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社區健康體檢系統和區域LIS系統。暫緩IP視頻電話建設。
依照前期經驗和實際情況,逐步推廣門診輸液管理系統,選擇推廣網絡醫療服務平臺。
2012年~2015年:實現以市級醫院為中心,上聯省市(地)級醫院、下聯市內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省-市-縣-鎮四級網絡醫療服務體系。
3.新農合管理信息系統:完善現有的新農合信息管理系統,結合上級新農合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實現異地網絡出院即時結報,對采集的新農合業務數據進行挖掘,并與市(地)級衛生信息平臺進行互聯。
4.基本藥物監測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省級衛生信息平臺共享藥品招標采購、配送、報銷、使用等數據,根據監測管理需要,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作為基本藥物監測管理的基礎數據。同時,做好基本藥物應用系統的對接和部署工作。
5.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按照管理層級的不同,對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行業管理等公共領域進行數據挖掘和綜合分析,加強衛生財務的監督管理,提升衛生行業決策水平。此系統是區別于其他應用系統的垂直應用,需要依照具體情況,逐步選擇開展該工作。
(三)兩大基礎信息資源庫
1.電子健康檔案基礎資源庫
電子健康檔案是以居民個人健康為核心、貫穿整個生命過程、涵蓋各種健康相關因素、實現信息多渠道動態收集、滿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資源。三大傳染病專項檔案是健康檔案的一個子集,其涵蓋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結核病的管理。
2011年上半年:完善市居民健康檔案信息,建檔率達到90%以上,并完成傳染病專項檔案管理系統的建設。實現與省級衛生信息平臺的標準化數據傳輸。
2011年下半年:擴大市居民健康檔案的建設范圍,進一步提高我市健康檔案的建檔率,并實現與市級衛生信息平臺的標準化數據傳輸。
2012年~2015年:全面完善居民健康檔案信息,與公共衛生數據、臨床診療信息進行整合,提供全方位的電子健康檔案服務。
2.電子病歷基礎資源庫
電子病歷是醫療機構對門診、住院患者臨床診療過程的系統、規范記錄,是電子健康檔案的主要數據來源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院信息系統的核心,建立基于電子病歷的醫院信息平臺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在電子病歷內有效整合臨床路徑,更好地實現專科、專病的精細化管理。
2011年:市第二人民醫院、市中醫醫院建設涵蓋臨床路徑的標準化電子病歷系統。
2011年下半年:啟動醫療機構電子病歷、門診診療記錄、健康體檢記錄與市級信息平臺標準化數據傳輸的建設,并在市(縣)級衛生信息平臺匯聚后統一上傳市級衛生信息平臺。
2012年~2015年:所有市級醫院和中心衛生院(三院、康慈醫院、婦保院、濮院、石門、洲泉中心衛生院)建設標準化電子病歷系統,逐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平臺建設,實現醫院信息平臺與市(縣)級信息平臺的對接。
(四)一個信息專網
為了滿足數據安全、高效的傳輸需求,建立市(縣)級衛生信息專用網絡,向上聯入地市級網絡和省級網絡,向下實現區域內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系統接入。
2011年上半年:啟動市(縣)級衛生信息專用網絡的建設,向上聯入省級衛生專用網絡。
2011年下半年:接入市級衛生信息專用網絡。
2012年~2015年:持續完善網絡建設,使用衛生部統一的衛生信息交換標準與上級衛生信息平臺對接,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撐健康檔案數據集成和跨機構醫療服務協同。
三、實施步驟
(一)啟動階段(2011年7月前)
1.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落實項目建設經辦機構。
2.確定項目建設任務,制定“國家數字衛生”樣板示范區建設方案。
3.落實項目立項和財政配套資金。按照項目任務,編制概算。
4.對建設方案進行專家論證,在論證可行的基礎上組織招標工作。
5.召開項目啟動會議,統一思想,明確職責分工。
(二)實施階段(2011年8~10月)
1.編制各個項目實施計劃,對各個項目的實施范圍、時間進度、項目成本、質量控制和人力資源進行統籌管理。
2.在既定時間內完成市(縣)級信息平臺、標準化社區、電子病歷、新型網絡醫療服務平臺的建設。
3.對軟、硬件進行全面測試,確保系統安全、可靠、平穩運行。
(三)總結評估(2011年11月)
組織相關部門專家對“數字衛生”樣板示范區建設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和評估,總結樣板示范區的建設經驗。
(四)改進推廣(2011年12月)
依照國家衛生信息化“3521工程”試點工作的要求,選擇樣板示范區建設中符合地區實際需求、效果顯著的項目,以點帶面、逐步推廣。
(五)持續建設(2012年~2015年)
依照“十二五”期間衛生信息化規劃的要求,結合地區實際,在上級部門的統籌規劃下,穩步推進我市衛生信息化建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加強對衛生信息化工作的領導,加快推進國家數字衛生項目樣板示范區建設,市政府成立市“國家數字衛生”項目樣板示范區暨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市政府辦分管副主任、市衛生局局長任副組長,市發改局、財政局、衛生局分管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局,衛生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項目組織實施。
(二)落實經辦機構。成立市衛生信息中心,落實專職人員,負責擬定和落實我市衛生信息化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分階段實施方案,對系統進行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升級維護,保障衛生信息資源的安全可靠、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三)確保配套資金。市財政按照樣板示范區任務書要求,按省下撥資金進行1︰2配套,并將系統運行和維護費用納入財政年度預算,確保“國家數字衛生”樣板示范區建設的順利實施和信息系統的穩定運行。在區域衛生信息化的長期規劃下,依照分步實施、逐年投入的原則,形成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
(四)明確責任分工。衛生部門是“國家數字衛生”樣板示范區建設的實施主體,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做好相應工作,按項目要求確保完成建設任務。財政部門保障試點項目和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資金。發改部門協助衛生部門做好項目論證。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共識,共同努力,全面提升我市衛生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