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衛生院關于醫院暴發感染措施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醫院感染是指病患在醫院住院所獲得的感染,包含在住院時受到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醫院暴發感染是指住院病患中,短時間內突發許多醫院感染病例的現象。伴隨醫學技術進步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各種精密儀器的使用,大量介入性診療和治療手段的更新與進步,放療、化療及抗生素的廣泛運用,使醫院感染問題變得日漸嚴峻復雜。醫院感染不僅對病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還給國家、醫院和個人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并形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為更好掌控和減少醫院感染爆發造成的損失特制定此方案。
一、發現與報告
1.醫院對短時間內醫院感染的驟增病例進行確診,計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顯著高于該科室或病房歷年醫院感染一般發病水平,則證實為暴發。當出現醫院感染暴發時,醫院感染管理科應于24h內報告主管院長和醫務科,并通報相關部門。
2.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規定進行報告;接到甲類、乙類傳染病中的炭疽和艾滋病的疫情報告后,應在6h內落實消毒措施,其他傳染病按病種不同應在24~48h內落實消毒措施。
二、核實診斷
1.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
(1)無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規定入院48h后發生的感染;有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時起超過平均潛伏期后發生的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與上次住院有關。
(3)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出現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膿毒血癥遷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體基礎上又分離出新的病原體(排除污染和原來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獲得的感染。
(5)由于診療措施激活的潛在性感染,如皰疹病毒、結核分枝桿菌的感染。
(6)醫務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獲得的感染。
2.不屬于醫院感染的情況
(1)皮膚黏膜開放性傷口只有細菌定植而無炎癥表現。
(2)由于創傷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產生的炎癥表現。
(3)新生兒經胎盤獲得(出生后48h內發病)的感染,如單純皰疹、弓形蟲病、水痘病毒等。
3.診斷依據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以及其他檢查方法,包括X線、8超、內鏡、CT及活體組織檢查、病原學診斷,從而判斷醫院感染暴發的病因。
4.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1)查找感染源:對感染患者、接觸者、可疑傳染源、環境、物品、醫務人員陪護人員進行病原學檢查。
(2)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對感染患者及周圍人群進行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
(3)證實醫院感染暴發:對感染病例進行確診和統計分析,進一步證明是醫院感染。
三、疫點處理
1.醫院感染暴發疫點處理
(1)隔離感染者或保護易感染者:
當感染的病原體毒力大,傳染性強時,應將患者進行隔離和治療,避免病原體擴散,但大多數情況下醫院感染病原體為條件致病菌,因此,保護易感人群非常重要。必要時還要暫停接收新患者。常見的隔離措施有:
①嚴格隔離主要用于防止高度傳染性或毒力的病原體經由空氣與接觸等途徑的傳播。
②接觸隔離主要用于防止具有高度傳染性或在流行病學有重要意義的感染(或帶菌),但不需要嚴格隔離的。
③呼吸隔離用于防止那些飛沫傳播(短距離傳播)的感染性疾病的傳播。
④抗酸菌隔離也稱結核隔離或AFB隔離。
⑤腸道隔離用于防止糞一口途徑傳播的感染?!?/p>
⑥引流物一分泌物隔離用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膿汁或感染部門引流物而傳播的感染。
⑦血液一體液隔離用于防止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傳染性血液或體液的傳播。
(2)分級護理:
將護理感染患者的工作人員與護理非感染患者的工作人員分開。將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分別安置,避免交叉感染。
(3)加強洗手和無菌操作技術:此項工作非常重要,應反復督促醫務人員做到這一點。
(4)加強診療器械消毒滅菌:根據調查結果對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行改進。
2.疫點的消毒處理
(1)消毒范圍的確定:
應以病原體可能污染的范圍為依據。消毒持續時間應以病原體監測結果為依據。消毒方法的選擇應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對象、病原體種類為依據。盡量避免破壞消毒對象的使用價值和造成環境污染。
(2)疫點的消毒:
包括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隨時消毒指疫點內有傳染源存在時隨時進行的消毒,主要是消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生活用具、雙手、衣被、病房、生活污水以及做好患者陪伴和護理人員的衛生防護和消毒。終末消毒指醫院感染患者隔離、出院、轉院或死亡后,對病房和周圍環境進行的消毒。操作如下:
①準備工作:消毒人員在疫點消毒前,首先檢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劑和防護用品,做好準備工作,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消毒區域內。
②個人防護:脫掉外衣,放在自己帶來的布袋中,更換隔離服、膠鞋,戴上口罩、帽子和防護眼鏡。
③消毒范圍:仔細了解病員居住的病房、活動場所,用過的物品、吐瀉物、污染物傾倒或存放地點,以及污水排放處,從而確定消毒范圍。
④進入疫點通道:用0.5%過氧乙酸溶液噴灑消毒一條通道,噴藥量為60~300ml/1T12。
⑤地面、墻壁、門窗:用0.5%過氧乙酸溶液或l~2m9/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泥土墻吸液量為150~300ml/m2,石灰墻為50~100ml/m2,木板墻為10~50ml/m2。對上述各種墻壁噴灑的消毒劑溶液不宜超過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內噴霧l次,噴藥量為50~300ml/m2,待室內消毒完畢后,再由內向外重復噴霧1次。以上各種方式的消毒處理,作用時間應不少于30min。
⑥空氣:房屋經密封后,對細菌繁殖體的污染,每立方米用l5%過氧乙酸溶液7ml(19/rn3),對細菌芽胞的污染用20ml(39/m3),放置瓷器或玻璃器皿中加熱蒸發。熏蒸2h,即可開門窗通風。或以2%過氧乙酸溶液(Sml/m3)氣溶膠噴霧消毒,作用lh。
⑦衣服、被褥:耐熱、耐濕的紡織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流通蒸氣消毒30min,或用0.2%~0.3%二氯異氰尿酸鈉溶液(含有效氯l.2~1.89/L)浸泡lh.毛衣、毛毯、被褥、化纖尼龍制品,可采用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l5%過氧乙酸溶液7ml(19/m3),對細菌芽胞的污染用20ml(39/m3)。有環氧乙烷消毒柜的單位,可將被消毒物品置消毒柜中,在溫度54℃,相對濕度80%條件下,用環氧乙烷氣體(800m9/L)消毒4~6h。
⑧患者排泄物、嘔吐物和分泌物:對稀薄的排泄物,每l000ml可加漂白粉509(含有效氯25%),或二氯尿酸鈉209(含有效氯60%),次氯酸鈣159(含有效氯80%),或含2%有效氯的次氯酸鈉溶液2000ml,攪勻放置2h。對無糞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9或二氯異氰尿酸鈉29,或次氯酸鈣l.59,或含2%有效氯的次氯酸鈉溶液50ml混勻放置2h。對成形糞便不宜使用含氯消毒劑干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液(含有效氯5%),或8%二氯異氰尿酸鈉溶液(含有效氯4.8%)、6%次氯酸鈉溶液(含有效氯4.8%),或含5%有效氯的次氯酸鈉溶液2份加入1份糞便中混勻后,作用2h。對分泌物如痰、膿、唾液等,可加入等量1%過氧乙酸,
或含l09/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進行消毒,作用時間為30~60min。
⑨餐(飲)具:首選l%碳鈉溶液(堿水)煮沸消毒30min,或流通蒸氣60min。也可用0.50A過氧乙酸溶液,或含有效氯5000ml/L次氯酸鈉溶液浸泡30min。再用清水洗凈。
⑩食物:瓜果、蔬菜類可用0.2%~0.5%過氧乙酸溶液浸泡lOmin。患者的剩飯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min,或用20%漂白粉乳劑,或用含l%有效氯的次氯酸鈉溶液浸泡消毒2h后處理。也可焚燒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