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畢業生素質論文:畢業生職業修養進步方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楊長鎖單位:唐山師范學院學生處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我國高等教育是以培養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和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因此,在專業設置上,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在課程結構和內容上,都要體現高職教育這兩個本質特征。那么,作為人才培養的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僅僅具備扎實精深的本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是不足夠的,而且必須還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并能夠結合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不斷探索高等教育規律。
另外,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出現了交叉性職業和綜合性職業,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對教師綜合素質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即要求教師在知識面上建立跨專業的知識結構,并將各專業的知識融會貫通,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這種綜合職業素質還表現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方面。因而,其職業性更為明確。這就決定了教師還應具備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能力,以增強教學和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因此,必須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建立與企業對接的學生評價體系
中國要在競爭激烈的世界格局中占據優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人是關鍵。要提高我國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必須改革我國傳統的職業資格考試模式。
就高校學生而言,應建立與企業對接的學生技能評價體系,根據教育部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高校確立“以勝任職業崗位需要為目標,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用人單位要求為質量標準”的教學指導思想,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應把握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特別是要在實踐教學中認真探索和實踐,將企業需求的技能培訓落到實處。我國高等教育傳統的學生技能考評,重理論輕實踐的現實導致了考評活動與勞動力市場、企業的嚴重脫節,以致造成了高職學生的技能結構不合理而不符合企業發展的要求,進而嚴重阻礙了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
創設良好的實踐條件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高等院校的辦學方向,是以服務為宗旨,社會需求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實踐教學是高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是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高校要不斷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形勢,積極探索高等教育教學規律,以行業為依托,始終堅持面向行業及崗位需求培養人才,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為主;辦學與市場相結合,以市場為主”的原則,圍繞市場需求,建立符合高職院校實際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搞好實訓基地建設,積極探索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多種實現模式,為提升學生技能創設良好的實踐條件。
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當前各高校非常重視心理素質教育,“素質決定命運,人格決定未來”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認識。學生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有較強的心理素質;是否具有感恩意識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勢在必行。高校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自信心教育。增強畢業生的自信心,積極鍛煉意志,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接受各種訓練。在實踐和競賽活動中,直面競爭和各種困難情況的自身體驗可使學生對自己逐步具有更強的信心,并能更好地把握自我。第二,耐挫能力培養。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對學生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困難情境,提供磨難機會,磨煉其意志,讓學生到社會實踐中去成長。讓學生懂得挫折對自我成長的價值,把消極的一面轉化為積極的方面,形成人只有克服困難和挫折才能更好成長的理念。第三,感恩思想的培養。以認知教育為基礎,培養學生感恩意識。
要喚醒學生的愛心,讓學生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學會感恩。以情境教育為載體,激發學生感恩情感。要積極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資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種人際互動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和感染,以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