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哲學教學的反思與重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張揚教學情境的愉悅性
哲學原理因其抽象思辨的性質,往往會使學生感到哲學高深玄妙,而一些教師千篇一律“我講你聽”的教學方式,則會造成學生的“審美疲勞”,使學生感到哲學枯燥乏味。因此,張揚哲學教學的愉悅性,提高哲學教學的吸引力顯得尤為重要。哲學教學的愉悅性,主要在于創設一種愉悅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心向往之”。理想的哲學教學,應是學生因成長需要而積極、主動、愉悅地學,將學習視為一種快樂與幸福的享受。例如,在教學“意識的能動性”時,筆者沒有停留于抽象原理的講解,而是引入了如下一則材料,啟發學生進行分析討論,理解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材料:同樣寫夕陽,在筆下是:“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而在李商隱筆下則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問題:這二句詩詞各自反映出怎樣的不同情懷?它們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哲理:葉帥的詩抒發了革命樂觀情懷,李商隱的詞反映的是消極頹廢的情緒。它們說明的哲學道理是:面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因為立場、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不同,會得出不同結論。這就是意識的能動性,是意識活動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的表現。哲學教學的愉悅性要求教師是一位“煽情”的高手: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亢奮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動才能心動,心動才能思發。“煽情”主要表現為:教師的講解屬于情感型,富有激情和美感的語言深深敲擊著學生心靈,既能激發學生亢奮,獲得即時的美感,更會成為學生永駐心間的美好回憶;或教師準確、生動、細膩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以此熏陶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情感。而優秀教師總是善于將這兩個方面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以引導學生走向教材中的情感世界,引發共鳴。哲學教學的愉悅性,也許最重要的是深入淺出,是獨具匠心地創設教學情境,將抽象原理具體化、深奧原理形象化、枯燥原理生動化,使學生在積極、主動思維的過程中發現學習哲學的樂趣,在發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發展。
二、落實教學交往的民主性
這里的“民主”,是一種教學思想與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交往過程中,師生處于人格平等的地位,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具體而言,教師要像尊重自己的權利一樣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童心和參與欲望,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創造能力,尊重學生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嚴……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的公開課《殺人的道德側面》之所以魅力四射,風靡全球,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執教者超強的民主意識與作風。在教學過程中,桑德爾教授通過一些假設或真實案例的描述,置學生于兩難問題情境之中,然后要求學生做出決定:“你會如何選擇?”他總是鼓勵學生站起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并為之而辯護,這樣就引發了生動而幽默的課堂辯論。這樣的教學也許能為我們堅持教學民主帶來些許啟迪。一次,筆者正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述:“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突然,一位學生高聲問道:“老師,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唯一正確的嗎?”面對學生的發難,筆者耐心地進行了解釋,從西方哲學史發展的角度,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的創新,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等方面論述這一問題,特別是分析說明——我們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不是說其他哲學家的思想都是錯誤的。由此,學生臉上逐漸露出了信服的表情。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深化,哲學教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必須正視的、令人頭痛的問題是:學生往往很難心悅誠服地接受思想政治課所講述的道理。在課堂上,許多學生可以洗耳恭聽教師的講授或照本宣科地回答問題,也可以在關涉自己前途的試卷上循規蹈矩地作答,但內心卻隱藏著真實、另類的想法。一言以蔽之,學生對所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不信服”!因此,在改革創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秉持民主的態度和作風,堅持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求真、崇善、立美,使之逐步成長為一個適應社會、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大寫的人”。“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日臻完美。”言語有聲,育人無痕。哲學教學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了解、尊重教育對象,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要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只要我們教師回歸到平等中的首席,多一些贊美、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喚醒、少一些壓抑,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精神關懷,閃現五彩繽紛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哲學教學要堅持民主的教學原則,就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但是,自主學習不等于自由學習,合作學習不等于合伙學習,探究學習不等于研究學問,千萬不要讓“改革”毀了哲學教學。
三、凸顯教學過程的智慧性
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是對智慧的追求。也許真理并不存在于某個地方,而只存在于對于真理不斷追求的過程之中;也許哲學的真理并不存在于某個哲學論點之中,而只存在于對某個哲學論點的思考和論證的過程之中。哲學的智慧在于尋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哲學就在路途中。因此,哲學教學要變教授學生現成結論的過程為激發智慧、享受創新的過程。哲學作為一門愛智慧的學說,首先應是活生生的。哲學教學要立足于活生生的生活與活生生心靈。哲學教學不是培養專業型或研究型的哲學人才,而是一種普適性的教育。對于中學生而言,學習哲學不在于一定要系統掌握龐雜深奧的哲學知識,系統化的哲學知識不應是中學哲學教學的核心要素。哲學教學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揭示事物的根基——自然的根基、社會的根基、生命的根基、精神的根基,等等。哲學教學,給學生的是觀察世界的慧眼,是胸懷天下的情懷,是要使他們一呼一吸、一骨一脈之間,自有境界,自成高格,獲得創造生活與未來的能力。古今中外傳統經典哲學中蘊藏著博大精深的智慧,有利于我們修身養性,成為人格健全、精神飽滿的人。中學哲學教材中也不乏經典名言警句,但大都是選來“供批判用”的,而不是作為熏陶、涵育學生的文化典范。因此,對于古今中外的哲學經典,我們一定要批判繼承、創新發展,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例如,孔子主張“殺身以成仁”,孟子主張“舍生取義”。孔孟強調仁義比生命更重要,顯然具有積極意義。同時,我們也不可忽略孔孟思想中的消極因素,即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在哲學教學過程中,唯有全面分析,辯證理解,才能讓經典哲理的光輝在當今時代煥發出新的色彩,才能使哲學教學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根基,也才能誕生學貫中西的哲學大師。“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哲學的思維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的思維過程。哲學教學的課堂應成為學生思維創新的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教師要尊重學生參與學習的權利,搭建創新的平臺,給學生創造出彩的機會,引導和鼓勵他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品格和創新方法,讓學生的思維、思想與心靈自由飛翔。在哲學教學過程中,如果讓學生陷入“凡是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凡是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等誤區,只會窒息學生的思想,馴化出一批沒有思想的奴才。
四、拓展教學活動的開放性
任何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每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想和觀點都并非單純來自哲學本身,而與現實生活有著深刻的聯系。哲學以抽象的形式,反映著時代所面臨和關心的重大問題,表達著時代精神的本質特征。因此,哲學教學無疑要擺脫一隅課堂的束縛,回歸生活,走向社會,與現實生活對接,讓學生感到哲學就在生活之中,就在自己身邊,并且是給他們以大智慧的學問,而不是呆板、僵滯的教條。
馬克思主義哲學一直是發展著的,而不是僵滯、不變的。哲學教學活動要有活力,決不能墨守成規,而必須從課堂走向社會,回到生活源頭,以學生的“生活世界”為根基,引導他們回歸到各自的“生活世界”,用哲學思維思考現實,用哲學智慧觀照現實,從而提升自我生活與人格品質,而不是簡單識記與機械記憶。一次寒假,筆者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業:以“我眼中的世界”為題,撰寫一篇哲理小論文。筆者的想法是:現在的中學生思維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但看問題往往容易偏激。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天職之一,就是要引導學生“冷眼看世界”,不盲目,不沖動,不偏頗。假期結束后,筆者讀罷學生撰寫的哲理小論文,看到了他們眼中的世界——在他們眼中,世界應當充滿愛與夢想,但世界卻是由不平等因素所組成的;中美關系、中日關系理應當和諧發展,但中美、中日之間卻是沖突不斷……在他們眼中,“老人扶不起”“小悅悅事件”都表明社會的道德正在滑坡,因此,經濟的發展并不意味著道德的提升……在他們眼中,無論是香港人還是大陸人,都擁有同一血脈,應以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對方,然而,現實是一件突發事件可引起雙方相互罵街……在他們眼中,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成績斐然,但問題也與之相伴,農村尤其是一些“天高皇帝遠”的貧困鄉村,生育的無計劃與人口的低素質可謂惡性循環……在他們眼中,在我們對國家付出無限的熱愛之時,也希望我們的政府是一個更有公信力的政府,然而,政府的公信力卻呈下降趨勢……在他們眼中,中學生要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在現行高考制度下,中學生“一考定終身”,何來幸福可言……雖然世界是復雜的,但學生的眼睛是清純的。雖說他們的某些見解是稚嫩的,甚至有些還過于“偏激”,但在他們身上卻沒有世俗的圓滑之氣。這些論說,無論對與錯,都是他們的心里話,都是其價值取向的真實袒露和自然生成。筆者激賞他們對自己眼中的社會現象所做的率真論說,激賞他們回歸生活世界以及對生活世界獨到的詮釋。在哲學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敢于說真話,但絕不能成為“憤青”。哲學教學要入耳、入腦、入心,除了善于掌握和吃透真實的現實生活情境外,還要有必要的理論和政策功底以及辯證思維方式,善于識真偽、辨黑白,摒棄片面性和絕對化,善于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辯證分析。“德育課堂,究其根本是一個引導兒童去探尋生活意義的課堂。”當下,哲學教學面臨的根本性困境,是它在政治化和形式化的教條中喪失了原始生命力,無法實現對人的存在與發展的有效介入。這需要我們對哲學教學進行整體改革或“頂層設計”,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改革創新哲學教學方式,作為教師的我們責無旁貸且可以大有作為。哲學教學,深化改革可為;哲學教學,魂兮歸來可期!
作者:胡興松單位:深圳大學師范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