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黨校學位研究生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黨校研究生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創新要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和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報考研究生人數一直呈直線上升,2012年達165.6萬人,2013年更是高達176萬。盡管2014年報考碩士研究生人數有所下降,但仍達172萬[6]。從招生情況分析來看,部分優秀生源(尤其是名校畢業生)已申請出國留學,導致國內優秀研究生生源不足;而且生源質量分布不平衡,西部地區高等院校的優秀生源紛紛流向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種狀況近年來一直未能得到扭轉。從2014年的調查來看,全國碩士研究生考生報考地域比較集中,對北京、江蘇、上海、天津、湖北等地區的重點院校較為關注,比如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蘇州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等。這些大學所在地區多為經濟發達、教育資源豐富地區[7]。從2015年的調查來看,一方面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較2014年減少6.5萬人,部分高校反映可調劑復試的合格生源偏少,生源質量下滑;但另一方面報考學校與2014年一樣呈現集中化趨勢,北京市、江蘇省、上海市、天津市、湖北省這5個地區的考生占報考總數的50%左右[8]。這造成西部地區的高等院校優秀生源較少。相對于高等院校而言,黨校研究生招生更缺乏優秀生源。與此同時,理工科學生改考文科、文科學生跨專業報考的情況也比較普遍,這都對黨校碩士研究生教育教學帶來了更多的難題。研究生生源減少與質量下滑倒逼黨校研究生教育教學必須改革創新。
因此,黨校碩士研究生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創新需要著力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研究生缺乏專業基礎理論的系統性與學術的規范性。在近幾年的碩士研究生復試面試中,我們發現,即使部分本科階段學習本專業的研究生,也存在為考研究生而考試的現象,除了指定的幾本參考書之外,對專業相關著作知之甚少,尤其是經典著作讀得很少,或者只是看了些“導讀”之類的書而已,而非本專業的考生更可能如此。這就導致部分研究生缺乏系統性的知識。在學術規范方面,從整體上講也存在不足,因為多數考生在本科階段基本上未接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二是研究生忽視中外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立場差異。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每一個社會科學家對研究課題的定向都受到其本體論與認識論立場的制約。通常情況下,這些立場是隱含而不是顯露的,然而不管是否承認,它們確實行塑著社會科學家所使用的理論與方法”。由于黨校招收的主要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生,而黨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宣傳、黨政干部培訓的主陣地,更是要注意這個問題。以政治學和經濟學為例,研究生在學習這兩門專業的基礎理論時,有可能忽視西方政治學家與經濟學家的學術理論前提與現實價值立場,由此導致研究生習慣于從西方政治學與經濟學的理論視角看待與分析中國的政治經濟問題,難以從本土的實際出發尋求中國問題的分析范式與解決途徑。三是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與透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研究生普遍存在分析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問題時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傾向,往往從應然的視角來分析問題,結果導致理論顯得過于蒼白;或者從純實然的視角來認識問題,卻又缺乏理論的支撐與深化,導致對問題的透析或解決方案過于干癟。有很多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難以在基礎理論那里尋找到比較滿意的答案。從我們對區縣與鄉鎮的實際調查來看,現實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情況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豐富得多,也不是用一種理論就可以解釋清楚的。這就需要我們持有“理論—實踐—理論”的研究范式。只有讓理論回到實踐,用實踐修正或提升理論,我們的理論研究才有意義。因此,我們的研究生需要廣泛地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使主觀認識與客觀現實相結合。在對研究生的調查與訪談中,我們也發現,研究生對參與實踐調查充滿期待,他們也渴望跟社會實證性研究與社會基層實踐有“親密接觸”。
正因如此,黨校研究生教育教學需要切實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精神,一方面在理論教學上,注重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開放性和研究性,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學術與教學交流,加強研究生教育的規范性建設;另一方面加強對研究生社會調查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研究生對具體問題的邏輯分析能力,提高研究生對現實問題觀察與思考的敏銳性與洞察力,在實踐中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把理論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轉化為科研成果。也就是說,黨校學位研究生一定要達到學位條例對碩士研究生的標準規定: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這就需要黨校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既要重視導師的理論教學,也要重視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黨校研究生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創新的具體內容
從黨校學位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在以下3個方面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的創新力度。
1.研究生教學方案的創新。一是加強研究生基礎理論與學術規范培養。以專業課程為核心,拓展自主選修課程,加強研究方法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和學術規范等課程的設置和教學,使研究生既具備較為扎實的理論功底,以及文獻掌握與分析的能力,并能對學科前沿問題展開思考與研究。借助研究生撰寫課程論文的機會,促使其掌握學術論文的思維邏輯與學術規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增加研究生的自學、研討和調研的時間比重,充分發揮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積極舉辦研究生學術講座,促進研究生對學科前沿理論知識的掌握,培養研究生的問題意識。要求研究生參與黨政干部論壇、黨政干部時事政治報告會、黨政干部社會調查活動與黨政干部座談會,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與實際存在的問題,激發研究生的研究興趣。三是注重年度教學設計,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鍛煉相銜接。第一學年重在開展專業基礎理論與研究方法的教學,扎牢研究生的基礎理論功底,開展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和研究式教學工作,同時安排部分專題調查研究。第二學年重在開展拓展性課程學習和選修性專題教學,組織學生進行短期掛職鍛煉,選取教學基地進行跟蹤調研,開展田野調查,增加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第三學年重在導向性地把畢業論文的設定與撰寫和社會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結合起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調研報告撰寫能力、課題研究能力、為地方黨委政府提供決策咨詢的能力。
2.研究生學術訓練方式的創新。一是適度擴大案例分析與個案調查的教學內容。把案例教學引入研究生教學中,加強對典型個案的考察和研究,提高研究生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與研究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能力,促使其能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與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展開深入分析并能提出建設性的政策建議。二是重視現場教學與報告撰寫的實踐能力培養。在這方面,我們借助中共中央黨校與重慶市委共建教學基地、國家行政學院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教學科研基地、重慶市江津區統籌城鄉教學實踐基地、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基層治理教學基地、重慶市應急管理培訓基地等教學與實踐平臺,開展現場教學與調查研究,提高研究生的社會參與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學術運用能力,從中國的實際問題出發體驗哲學社會科學的本體論與認識論。通過現場教學與調研,撰寫調研報告,為地方黨委政府決策咨詢工作服務。通過教學的實踐活動,在研究生教育教學中做到應然與實然相結合,或者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研究生從“西方的視野看中國”到“從中國的視野看中國與西方”的思維轉換,從顛覆性的觀念建構轉向批判性的建設觀念建構。
3.研究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方式的創新。一是開展專題調研提升研究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我們結合重慶市委黨校承擔的一些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資政課題,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戶籍制度改革、基層群眾自治、黨政領導干部法治能力調查研究、重慶市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知調查研究等重大實踐課題,帶領研究生設計問卷,開展專題調研,撰寫調研報告和資政報告,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二是實行掛職鍛煉提升研究生實踐運用能力。根據重慶市委組織部關于市直機關干部下派掛職鍛煉的要求和重慶市委黨校專業技術人員掛職鍛煉的要求,我們可以選派研究生跟隨教師到重慶市區縣黨委政府人大政協部門、鄉鎮政府或市直機關部門短期掛職鍛煉,使研究生既可了解基層社會,熟悉基層的實際運作狀況,鍛煉實際工作能力,又可收集第一手材料,為論文寫作和畢業論文選題作準備,并奠定一定的為黨委政府提供決策咨詢的能力。三是展開田野調查培養研究生問題分析能力。我們可以通過黨政部門掛職與教學基地蹲點,開展有針對性的田野調查,體驗實證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動手能力與社會參與能力,切實了解中國政治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中的實際問題,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培養研究生的學術問題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增強研究生的資政服務能力。四是開展短期調研,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可組織研究生跟隨在校培訓的黨政領導干部一同外出參觀調查,參與現場教學,以及隨教研部教師外出考察調研。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先后帶領過研究生對重慶市開縣麻柳鄉群眾工作的“八步工作法”、大渡口區建勝鎮賦權于民的“三段工作法”、九龍坡區白市驛鎮海龍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墊江縣沙河鎮農村特色經濟發展模式、江北區社會管理志愿者觀音橋聯盟基地等進行實地調研,并進行師生之間的探討與交流,取得了較好的教學與實踐效果。
三、黨校研究生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與方案創新的目標
通過創新性探索,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研究型與應用型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是黨校研究生教育教學創新的主要目標。一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并重。一方面重視基礎理論的系統性教學與學術論文的規范性訓練,促使研究生掌握較為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能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重視研究生的實踐活動,促使研究生適應社會需要,能較快介入社會生活與本職工作。二是學術研究與資政服務并重。一方面為研究生向博士研究生的學術型發展奠定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基礎,另一方面為研究生給地方黨委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奠定學術運用能力的基礎。通過學習與實踐,促使研究生能對現實問題進行剖析,具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與寫作能力,從而能為地方黨委政府解決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建言獻策,發揮智庫與參謀作用。三是知識性與應用性并重。通過研究生在校學習,使研究生既具備碩士研究生應當具有的專業知識素養,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與素質,為畢業后適應多種選擇、就業和發展打下基礎。
四、結束語
黨校開展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復合型碩士研究生人才,可以通過系統性與規范性的專業基礎理論與方法的教學與訓練,以及專題調研、掛職鍛煉、田野調查,與黨政干部的交流互動等方式方法來實現。通過這樣的教學改革,讓研究生牢固地掌握馬列主義的基礎理論與研究方法,具備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用西方的眼光看待西方與中國,也會用中國的眼光分析中國的問題與西方的問題,形成辯證的、以中國為中心的學術思維方式;能對重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問題展開調查研究與理論分析,形成學術研究論文或資政報告,為地方黨委政府提供資政服務。可以說,黨校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可能就在于此。總之,黨校學位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從傳統的辦學模式中走出來,敢于把自己推向社會和市場,把培養黨性強的高智能創造性人才作為辦學宗旨,使黨校的研究生成為社會和市場的“搶手貨”[10],從而凸顯黨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色。
作者:蔣英州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科社教研部